本书以唐五代两宋的重要词人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璟、李煜、晏殊、欧阳修、柳永、苏轼、秦观、周邦彦、辛弃疾、姜夔、吴文英、王沂孙十五家为代表,以点带面,讲述了唐宋词的演进和发展过程。作者结合十五位词家生活的历史背景、生平经历、性格学养、艺术才能,提炼出他们显著的风格特色及其所传达的感情品质,既能从历史的高度勾勒出他们的贡献和在词史上的地位,又能从赏析的角度体悟不同词家相似词作的深微的差别,极见功力。本书原为1987年叶嘉莹先后在北京、沈阳、大连三地连续所作的一系列讲演的整理稿,出版后,被学界誉为“一部完整的唐宋词史”,更被大众读者当作\"唐宋词入门”的经典书籍。
《中国文学史新著(增订本)(第2版)(上中下)》是对现代文学以前的中国文学发展过程的实事求是而又独具特色的描述。在描述中,作者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以人性的发展作为文学演变的基本线索;吸收西方形式美学的成果,把内容赖以呈现的文学形式(包括作品的语言、风格、体裁、叙事方式、由各种艺术手法所构成的相关特色等)作为考察的重点,并进行相应的艺术分析;严格遵照实证研究的原则,伴随必要而审慎的考证,通过对一系列作品的新的解读和若干长期被忽视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其他文学现象的重新发现,以探寻和抉发中国古代文学本身的演化和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的内在联系,从而揭示出中国现代文学乃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合乎逻辑的发展,西方文化的影响只是加快了它的出现而非导致了中国文学航向的改变。此书虽然充分吸收了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
本书收录了刘心武浸淫红楼梦28年的研究成果和心得体会,其主要部分有四,其内容包括推演和探究红楼梦后80回真实故事的《红楼梦80回后真故事》,个性品读红楼神韵的《红楼眼神》,咬文嚼字细谙精奥的《红楼拾珠》,小小视角隐含大智慧的《红楼细处》。
人的一生,知遇最可贵,也最不易得。学问文章亦复如是,见知于当代,总是比较困难的事情。文化史上一些典范性著作,常常藏有特定文化系统的密码,由谁来完成这样的作品,接收群体中谁能成为当时或后世的真正“知音”,参与其中的个体生命角色固茫然若无所知,历史也无法预设。不只是知识和学养的问题,对他人和前人的著作能否具有“了解之同情”的态度,尤其重要,甚至还需要“有缘”。 红学是关于《红楼梦》的学问,因此小说《红楼梦》自然是红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否则红学的“红”字就落空了。研究曹雪芹,归根结底也是为了更准确、更深刻、更丰富地理解《红楼梦》。
世人都晓《红楼梦》好,但究竟哪个版本的《红楼梦》阅读,最贴近曹雪芹的原著,却鲜有人知。 本书以最忠实于曹雪芹原著的早期抄本——戚序本为底本,汇总了一套比较完善的脂砚斋评语系统,兼有红学大师俞平伯精心评点,填补了《红楼梦》版本史上的一大空白。 俞平伯以有正书局石印戚蓼生序《石头记》八十回本为底本,参考诸多抄本(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甲辰本、程甲本等)校勘而成的这部《红楼梦》,将带给您非比寻常的阅读体验,为您还原一部完整真实的《红楼梦》。此外,《红楼梦:俞平伯点评》将程伟元、高鹗整理补续的后四十回作为附录,以供读者参考。
《 与我们的未来》内容简介:1999年,芝加哥大学法学院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研讨会。为了纪念乔治?奥威尔的名作《一九八四》出版五十周年,玛莎?努斯鲍姆、理查德?爱泼斯坦、理查德?波斯纳、凯斯?桑斯坦等来自法律及其他人文社科领域的十余位大师级学者共聚一堂,讨论这样一个话题:写于半个世纪前的《一九八四》有没有过时?它对当今世界有何意义?诸位学者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其中不乏针锋相对甚至特立独行的洞见。 《 与我们的未来》即由与会学者提交的文章结集而成。学者们将观点付诸文字,告诉读者大众,当我们思考未来的时候,《一九八四》这部小说对我们会有何教益。
《中国文学批评范畴及体系》旨在全面清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范畴的发生发展历史、范畴的构成方式、主要特征和系统联系。由于以各体文范畴的运用为考察对象,以揭示范畴间横向的逻辑联系和结构体系为研究目的,故全书即力求保持畅通文论本身固有的丰富灵动,又凸显了范畴的理论品格及其之于当代文论与美学建设的意义。书中用大量书证,加以深入的分析,对各体文范畴的归纳小结,对统摄全局的元范畴的揭橥与分析,对范畴体系的定位与开显,使得整体上尽显丰厚著实的特点。
本书是一本个性解读红楼梦的心得、评论集。作者用心理学职业人特有的缜密敏锐,打破思维定势,从曹雪芹原著残本中为人忽视的蛛丝马迹中查找证据,缜密推理,大胆提出许多新观点新发现:北静王是红楼梦第二男主角;黛玉是出嫁之后才郁郁而终;宝钗落选的准确时间;药方透露出的秦可卿性格特质……为红学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同时,作者以细致入微的人性解读方式,通过分析红楼梦中形形色色人们的喜怒哀乐,映照现实促人深思,激发正能量。
《中国文学批评范畴及体系》旨在全面清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范畴的发生发展历史、范畴的构成方式、主要特征和系统联系。由于以各体文范畴的运用为考察对象,以揭示范畴间横向的逻辑联系和结构体系为研究目的,故全书即力求保持畅通文论本身固有的丰富灵动,又凸显了范畴的理论品格及其之于当代文论与美学建设的意义。书中用大量书证,加以深入的分析,对各体文范畴的归纳小结,对统摄全局的元范畴的揭橥与分析,对范畴体系的定位与开显,使得整体上尽显丰厚著实的特点。
本书从学术史的角度“平议与反思”了百年杜甫研究的实绩,系统梳理了百年研究的历史过程。全书分为五编:1949年以前大陆杜甫研究之刍议、1949年至1976年大陆杜甫研究之反思、1977年至2013年大陆杜甫研究之平议、台港澳地区杜甫研究与域外杜甫研究之论述。全书兼顾了材料与理论、材料与问题相结合的原则,采用材料归纳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对中国大陆及世界各国或地区的杜甫研究成果尤其是对于海外的研究成果加以梳理、分析归纳、纵横比较,扭转了中国大陆对海外的杜甫研究较为薄弱这一弱势。对百年杜甫研究进行全面的理论总结和深刻反思,这一研究是填补空白的,又是有理论深度的,也是本书的主要创新之处。本书资料丰富,梳理清晰,论述深入,既吸收很多新材料、新成果,创获较多,又显示出作者严谨的学风和深厚的朴学功夫,是有很高学术价
唐代的唱和诗,是一种以交往为目的,以应制、同题、答、联句为手段,展现诗人交往关系的诗歌,它的发展,与唐代历史相适应。
郑铁生编著的《三国演义诗词鉴赏》集学术性、可读性、知识性于一体,兼顾了普及与提高两个方面,既让读者通过诗词增进对《三国演义》这部名著的理解,又为研究者提供了学术探讨的台阶。我在写每一首诗词鉴赏的过程中,都注意《三国演义》成书的过程,注意不同版本诗词含有量的异同,以及演化过程是如何提高诗词与小说情节的有机融合,增强叙事情节的整合性。为此,选取了《三国演义》成书过程中三个主要的版本,即嘉靖本、李卓吾评本和毛宗岗修订本,共一千多首诗词加以对照,看其增删和演化。不仅在鉴赏时对照性的评述和点拨,而且作为附录放在书后,为版本学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同时,《鉴赏》又是以欣赏为表现形式,深入浅出,语言通畅灵动,娓娓道来,增加了大众阅读的知识与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