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饭楼手批《石头记》”系列是冯其庸先生在甲戌、己卯和庚辰等三种《石头记》的乾隆抄本影印本上的手批本,批语系作者亲自以朱、蓝双色用毛笔行书书写。批语重点是在揭示此三种抄本的特色,如甲戌本存在的问题疑点和它的珍贵之处,如己卯、庚辰两本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前未被发现者,作者一一批出,以利研究者的进一步研究。冯其庸先生是书法大家,师法二王又自出机杼,独到的评批配以精美的书法,使读者在领略三种抄本《石头记》原本真貌的同时,又得以欣赏作者法书之精彩,可谓相得益彰,数美并兼。
《两汉赋评注》汇辑两汉现存赋作,以作者生活时代先后为序,作者名下皆附小传,略述生平;专著之下,列有出处及内容说明、字句注释、辨析。评注者深入考索史籍、类书及文献注释等,作了大量增补。总体上体现出了当今汉赋研究的水平。本书由龚克昌、苏瑞隆等评注。
李天飞著的《万万没想到(西游记可以这样读上下)》是“李天飞大话西游”系列文章的集结。李天飞凭借扎实的考据、幽默风趣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解读《西游记》。书中既有学界近期新的研究成果,比如《西游记》的作者不是吴承恩,而且也非一人一时所写;也有对流行的“阴谋论”“厚黑说”的正本清源,比如:为什么红孩儿和牛魔王长得不像?孙悟空到底有没有死在取经路上?六耳猕猴究竟是什么?在李天飞的解读下,《西游记》不再是全程打妖怪的“名著”之一,而是历久弥新的精神养料。头条、新浪微博、网络连载百日阅读量过亿,被网友评为“解读《西游记》的文章中很靠谱,靠谱的文章中很接地气的”。图书不仅对网络连载的内容进行了修订、调整,还补充了大量传世文献中有关西游记或本书内容的插图。每一讲有阅读手册,以便读者迅速了解相关
《红楼求真录》着重研讨有关《红楼梦》文本的一些基本问题,包括如何研判二十世纪发现的各种《红楼梦》抄本的真伪,如何确定曹雪芹的原文以及如何理解脂砚斋的批语等。作者通过严密的分析论证,对当前红学中的许多争论和疑难问题作出了令人信服的解答。全书熔学术性、知识性、可读性于一炉,学风严谨,考订精审,文笔凝练。
本书为“‘聊斋学’高层论坛暨‘中国聊斋学会’筹备会议”论文集,涵盖聊斋文献学、创作学、叙事学、文本细读、接受传播,以及诗词、俚曲等各个方面的研究,收录了袁世硕、马瑞芳、邹宗良、赵伯陶、王平等知名‘聊斋学’研究专家的致辞与论文,集中展示了聊斋学研究的最近成果。
《陈墨评金庸系列:赏析金庸》是"陈墨评金庸系列"13部中的部,是对金庸的15部武侠作品一一赏析,分别有《:开头是错,结尾还是错》《碧血剑:乱世情仇乱世哀》《雪山飞狐:人间自有真情在》《飞狐外传:宝刀相见欢,柔情恨无常》《射雕英雄传:为草莽英雄作"春秋"》《神雕侠侣:问世间,情是何物》《倚天屠龙记:从英雄神曲到人性传奇》《连城诀:拔剑四顾心茫然》《策马啸西风:天铃鸟依然在歌唱》《鸳鸯刀:趣中有趣,曲里藏曲》等篇章。
本书主要围绕“语言”和“存在”两个层面展开讨论。书中,著者将“语言”和“存在”这两个不可分隔、相互依存的范畴称为新诗之“根”,并以之作为透视新诗诸种问题的切入点:在分析新诗语言时隐含对现代人生存状况、文化处境的关切,在探讨新诗的存在主题时多从语言层面入手。这样的思路集中体现在前二辑论文中,分别着眼于新诗语言及相关问题的总体论述,和诗人个体、诗歌文本的具体剖析。
《励耘学刊(总2辑)(2010年)》主要内容简介:浅论刘勰文体分类学的思想渊源与论述体例、发生着的历史与演进中的形象——对辛亥从军女性吴淑卿的历史与文学考察、殷墦编撰《荆杨挺秀集》之考辨、《永乐大典》所收张九龄佚文考、说书体制对小说叙事模式的影响——从石派书到《三侠五义》狸猫换太子故事等。
本书十讲以古典诗歌史中重要的诗歌形式为纲,以一讲或两讲介绍一种诗歌形式,每讲集中鉴赏一个主题,分别为:1,《诗经》,演绎《诗经》所描写的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爱情婚姻六部变奏曲”,介绍赋、比、兴等写作方法。2,楚辞,以鉴赏战国时代屈原的代表作为主,解析屈原爱国挚情,学习“骚体”诗的写法。3,赋,鉴赏汉代以来形成的赋体诗,既包括受楚辞影响的骚赋,也包括六朝、唐、宋时期的古赋、骈赋、文赋。4,乐府,包括汉以来形成的乐府民歌,也包括直至唐代的文人乐府诗。5—6,歌行体,一讲主题为春思秋情,一讲主题为志行怀人,皆以歌行体鼎盛时期唐代的歌行体诗歌为主。7—8,讲解包括用韵、平仄、对仗等在内的格律诗常识,鉴赏唐宋的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名作,以自然、行旅、仕进、别情等为思想主题。9—10,讲解词律常
赵进美《清止阁集》共分为《庚癸诗集》上下两卷、《南征集》两卷、《燕市草》《西征草》《楚役草》《白鹭草》《江粤二岁草》各一卷,另有未刻诗,总计688首。本书选取其中400余首诗歌进行注释和评析,较为完整地反映了赵进美由明入清的人生轨迹和思想变化。全书注释通俗简明,评析部分主要说明诗意、领会情感、揣摩意境,有时点明艺术特征。本书在对赵进美诗歌进行注释评析的基础上,较为完整地反映出清初山东诗坛的基本面貌,为清代诗歌的研究提供了丰富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