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蒋勋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数十次阅读《红楼梦》后的心血之作。 无关红学,不涉及考证,作者从青春与美的角度出发,带领读者逐字逐句细读小说本身,梳理《红楼梦》中的人物与情感,探寻书中表达的繁华的幻灭、逝去的哀伤,讲述青春的孤独、寂寞与彷徨。这是一个生命对其余生命的叩问与聆听。跟蒋勋读《红楼梦》,仿佛是在阅读自己的一生。 蒋勋说:我是把《红楼梦》当 佛经 来读的,因为处处都是慈悲,也处处都是觉悟。
新红学大家胡适一生推重的程乙本,白先勇心中蕞好的《红楼梦》。 《红楼梦》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集大成者。它写尽乾隆盛世,也暗伏了乾隆之后中国文化开始走向下坡;既是一部细致描摹18世纪社会风俗、贵族衣食住行的百科全书,又是展现人世枯荣无常的一阕史诗式的挽歌。传世至今两百多年,是家家的案头经典。但由于年代久远,《红楼梦》的版本繁多,文字出入甚大,读者在阅读选择上极为混乱。 本书以1792年程伟元、高鹗蕞早印刻120回全本、二次精修后的 程乙本 为底本。程乙本的问世终结了曹雪芹逝世后红楼手抄本繁乱的局面,让中国人有幸读到全貌《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划时代的大事。新红学大家胡适一生注重程乙本的推广,促使其成为影响力极大的红楼普及本。如今此版《红楼梦》已是名家课堂指定教材,是华文世界诸多版本中的上佳
《红楼梦》是我的文学圣经,我写作的百科全书。 白先勇 作为一部旷世经典,《红楼梦》有解说不尽的玄机,探索不完的秘密。自两百多年前问世以来,关于它的研究与阐释众说纷纭,汗牛充栋。白先勇正本清源,回归小说文字本身,把这部经典完完全全当作小说来解读 从第1回到第120回,一字一句,一段一落,解析《红楼梦》的神话架构、人物刻画、文字风格、叙事手法、对话技巧、象征隐喻、千里伏笔 以小说家之艺术功力,检视红楼为何能远远超拔于它的时代,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 一部红楼包罗万象。白先勇一一细语评说红楼中的饮食男女、人情世故、妙想哲思和深浅雅俗,将其中大时代的兴衰、人世无可挽转的枯荣无常、命运无法料测的变幻起伏,都化为真挚体悟;更从小说本身延展开去,漫谈美学、哲学、佛学、昆曲;同时仔细比对 程乙
《蔡义江新评红楼梦》在红学界被称为 蔡本 ,周汝昌先生说: 到目前为止,这是我喜欢的一个本子。 2022年1月商务印书馆全新再版。全四册,内容包含:一,蔡义江根据十二个版本互校的《红楼梦》原文;第二,精选脂评、新评以及注释,与《红楼梦》正文分栏排版,一一对应,精细解读,鉴赏艺术价值;第三,一百二十回均回前题解,细论回目原貌,探讨回目精义;第四,前八十回均有回后总评,从整体上赏鉴该回内容,品评人物,分析鉴赏。 附赠:蔡义江著《曹雪芹与红楼梦》、四大家族关系表、宁荣二府奴仆表、孙温红楼梦原画书签。
本书收录中国现代文学馆所藏民国时期图书封面300种,以展示新文学的装帧艺术。名著(影响广泛的文学艺术作品)、 名家(新文学名家)、名作(知名设计师版本)是本书展示的重点。如鲁迅先生的著作(含译著),尤其是他亲自参与设计的版本。当时重要的装帧家、艺术家陶元庆、钱君匋、丰子恺等设计的图书,都尽量收录其中,可使读者一览当时书籍装帧设计的流派和水平。本书怀旧风格的设计与内容十分贴合,用料讲究,印制精美,可读可藏。
一份理想藏书的清单 一部图文并茂的小说编年史 本书由牛津大学文学教授彼得 伯克赛尔主编,全球165位作家、文学评论家或学者参与撰稿,推荐书目横跨五大洲,上下两千年,涉及67个国家的812位作家。每部作品配有详细出版情况介绍和简明的作品评论。全书配有680幅图片,包括300多幅珍贵的作家肖像画或照片,如 既是作家又是鳞翅目昆虫学者 的纳博科夫正在捕捉蝴蝶、托着脸庞趴在打字机前的萨冈等,为我们独特呈现了不为人知的作家生活图景,还有300多张相关的海报、封面插画、油画等,展现出多元化的文学面貌。此外,还甄选了近300部作品中的金句,关于爱情、孤独与哲思等。 本次中文版增加 拾遗篇 和 中国篇 ,将推荐作品的数量从1 001部增加到1 342部。 中国篇 由南京师范大学何平教授撰写,推荐了从鲁迅、张爱玲、金庸到王安忆、余华等中国现当代
他毕生都在捍卫文学传统的尊严和荣光! 文评泰斗布鲁姆生前最后一部重磅作品 凝萃一生阅读经验的 文学回忆录 以阅读对抗时间的摧残 以阅读进行人生挽歌式的沉思 本书是文学批评巨擘哈罗德 布鲁姆生前的最后一部著作,可以说是年近九十岁的布鲁姆对他一生阅读体验的一次回顾和总结。书中,作者遵循阅读的记忆,选取了超过八十段他从小就熟记于心的经典作家的文本,为读者带来精炼、睿智的解读。 书中,布鲁姆的论战对象不再是别人,而是他自己。阅读此书,就好比跟随作者经历一段从童年到晚年的精神之旅,读者将有幸看到当代最伟大的批评家从文学史、艺术史、思想史上的杰出灵魂中汲取养分的过程。书中选入的西方经典自布鲁姆幼年时代就萦绕在他心头,至今依然它们依然鲜活:从《圣经》到莎士比亚与约翰生博士;从斯宾塞与米尔顿到华兹
著名学者陈贻焮先生的力作,共三卷一百多万字,被公认为 当代杜诗学中的一座丰碑 。全书以杜诗编年为经,以同时代的历史记述与后代重要的杜诗注解为纬,以评带传,考、论相辅,既通脱恣肆又细针密线地为读者复原了杜甫高才大志、仁厚爱民却又颠沛流离、命途多舛的一生:其诗艺的精湛与精神的丰瞻如何在盛唐因安史之乱骤然衰败的历史危局中绽放光辉并绵延久远,成为一代诗圣。 诚如葛晓音先生所言: (《杜甫评传》)尽可能设身处地,从理解一个人的角度出发,把古人还原成活生生的社会现实中的人:像修复一个打碎了的古董花瓶那样,完整地展现作家的生活背景和时代风貌 ,因而,本书既涉及了杜甫所遭逢的各种生活际遇、人事悲欢、政治动荡、百姓苦难,以及山川地貌和风俗世态;也大量铺陈了诗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性情面相和体己达物。杜甫
美国汉学界知名学者蔡宗齐教授,从繁富纷杂的文论资料出发,历经二十多年艰苦的深度归纳研究,建立起既面向汉语世界,又能让西方读者理解的中国文论体系。《中国历代文论评选》选录八百余条重要文论资料,详加注释与评述,以此展示这一体系的共时性结构和历时性发展,勾勒出文学论、创作论、理解论、审美论四大文论结构的生动样貌。为便于阅读与教学,书中充分发挥文献编号与内容索引的功能。借助本书,读者可在熟悉丰富文论材料的同时,对古代文论的术语、脉络、结构获得整体且深刻的认知。 《中国历代文论评选》将浩如烟海的古代文论资料,按照既符合传统文论客观实际,又能与现代文论思想衔接沟通的全新理论框架,分为 文学论 创作论 理解论 审美论 四类。在各类型内,再按照时间顺序选取有代表性的观点,加以注释、评点。以 总述
这是蒋勋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数十次阅读《红楼梦》后的心血之作。无关红学,不涉及考证,作者从青春与美的角度出发,带领读者逐字逐句细读小说本身,梳理《红楼梦》中的人物与情感,探寻书中表达的繁华的幻灭、逝去的哀伤,讲述青春的孤独、寂寞与彷徨。这是一个生命对其余生命的叩问与聆听。跟蒋勋读《红楼梦》,仿佛是在阅读自己的一生。蒋勋说:我是把《红楼梦》当“佛经”来读的,因为处处都是慈悲,也处处都是觉悟。
本书是对现代文学以前的中国文学发展过程的实事求是而又独具特色的描述。在描述中,作者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以人性的发展作为文学演变的基本线索;吸收西方形式美学的成果,把内容赖以呈现的文学形式(包括作品的语言、风格、体裁、叙事方式、由各种艺术手法所构成的相关特色等)作为考察的重点,并进行相应的艺术分析;严格遵照实证研究的原则,伴随必要而审慎的考证,通过对一系列作品的新的解读和若干长期被忽视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其他文学现象的重新发现,以探寻和抉发中国古代文学本身的演化和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的内在联系,从而揭示出中国现代文学乃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合乎逻辑的发展,西方文化的影响只是加快了它的出现而非导致了中国文学航向的改变。此书虽然充分吸收了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中国文学史》的优点,但却已是
《蔡义江新评红楼梦》(精装典藏本)上下册,内容包含五部分:第一,《红楼梦》一百二十回正文,蔡义江根据十种脂本和两种程高本互校;第二,旁批,批前八十回,包含重要脂评、蔡义江对《红楼梦》正文逐字逐句的点评和对脂评的评;第三,一百二十回均有注释,为生僻字注音,解释字词,解说诗词、名物、典故等,点评鉴赏正文文字,提示佚文情节线索,对不同版本文字的优劣加以对比说明;第四,一百二十回回前题解,细论回目原貌,探讨回目精义,提示佚稿线索,品评续书得失;第五,前八十回回后总评,从整体上赏鉴该回内容,品评人物,分析情节,既作小结,又是导读。 附赠 别册:蔡义江著《曹雪芹与红楼梦》,内含金陵十二钗人物拉页、四大家族关系表、宁荣二府奴仆表。 《好了歌》《好了歌解注》诗词卡一张。
艺文北京丛书 包含四个子系列,分别为《古代诗歌中的北京》《古代戏曲中的北京》《古代散文中的北京》《古代楹联中的北京》,选取富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文艺门类 诗歌、戏曲、散文和楹联,广泛搜集、整理历史上在北京创作,反映京味文化和古都文化的优秀文艺作品,并约请名家精心解读背景内涵,详尽注释字词典故,助力读者品读理解北京历史文化。该丛书全面反映北京的三千余年建城史和八百余年建都史的丰厚底蕴,借助于文学艺术的感染力,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延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让广大读者在文艺作品美的熏陶中,记住北京乡愁,增强文化自信,体悟古都文化的源远流长、京味文化的有容乃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历代诗话续编(套装共3册)》共收诗话二十九种,其中包括天一阁藏的《观林诗话》、《永乐大典》的《藏海诗话》、明抄本《艇斋诗话》等一些罕见的本子乃至孤本。书后附有人名索引。历代诗话续编,近人丁福保辑,凡收诗话二十九种,一九一六年上海医学书局印行。这是记清人何文焕所辑历代诗话而编成的一部诗放丛书。《历代诗话续编(上中下)》收录的诗话,在当时以至后来都有一定影响,如记载坦掌故的本事诗,论述诗艺诗法的风骚旨格,纠正苏黄偏重用事押韵之流弊的岁寒堂诗话,专讲诗学理论的艺苑葩言,评论诗人得失的诗镜总论,追溯源流体制的江西诗派小序等等,对研究我国文学批评理论和文学史都有其参考价值。
本书是一部关于《金瓶梅》版本研究方面的权威性著作,在2015年10月我社出版的平装本的基础上增订而成。该次增订增加了若干章节和图片,详细介绍了《金瓶梅》从问世抄本到2014年齐鲁书社重印张评本在内近百种版本,涉及了《金瓶梅》现存的主要版本系统,论述了各种版本之间的差异及特点,兼及校勘考辩。同时,对《金瓶梅》的现代出版、海外传播、续书等情况有所论述。全书图文并茂,雅俗共赏,是兼具学术性与普及性的金学著作。
本书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是系统研究外国神话史诗的专著。全书分绪论以及外国神话学研究、外国史诗研究现状通论、苏美尔神话史诗研究、古埃及神话研究、赫梯神话史诗研究、古印度神话史诗研究、希伯来神话研究、古希腊神话史诗研究、古罗马神话史诗研究、伊朗古代神话和史诗、古英语史诗《贝奥武甫》主题研究、德国神话史诗《尼伯龙人之歌》研究、西班牙语史诗研究、拉丁美洲神话概述等十四个专题。本书既有总论式的神话学理论研究,也有按国别或语言分类的专题研究。理论研究介绍了外国神话学的主要流派,同时提出了富有创见的中国神话学理论。专题研究既有宏观层面的介绍,也关注人物分析、文本细读、史料发掘等具体方面。
《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以及中国古代社会世态百相的史诗性著作。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其脂砚斋评点也是与其正文内容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历来为学界所重。这些评点不仅为研究《红楼梦》及曹雪芹提供了重要资料,而且本身也具有相当高的文学理论批评价值。但目前所见十余种脂评本的文字,或同或异,或详或略,情况极为复杂。为此,本书将各脂本的评语汇集、配齐、校订,旨在为读者呈现一部完整、统一、简便的脂评本《红楼梦》,以方便广大读者阅读、欣赏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己卯本》,是《红楼梦》早期抄本中十分重要的一种。全称为 脂砚斋凡四阅评过 己卯冬月定本 。乾隆竹纸抄本,现存四十一回又两个半回。研究者考定此本为乾隆时怡亲王允祥、弘晓府上的抄藏本,故又称 怡府本 。己卯本与 庚辰本 关系密切,研究者考证它们有共同的祖本,甚至可能是跨年度完成的八十回脂砚斋四阅评过定本的前后两个部分。己卯本原抄正文讹夺字很少,文字有多于庚辰本的地方,语意较庚辰本确切;有回前评,无复杂的眉批侧批,面貌干净,批语绝大多数在正文内双行书写,计七百多条。己卯本具有十分重要的《红楼梦》版本研究学术价值。 本书是 红楼梦古抄本丛刊 中 己卯本 的再版,以质量更加优质的己卯本底本高清扫描文件,全部重新排版修图,全彩印刷,更加逼真地呈现了现藏己卯本的全貌,方便研究者和读
鲁迅是一座山,后面很多作家都是山,但张爱玲是一条河。 打开经典,有一种 年轻 叫沧桑,有一种 新青年 叫民国范儿,我们新文学的 新声 《狂人日记》如今一百多年了 新的!旧的!更新的!文学的国语!国语的文学!这一路,现代中国文学探出的每一步,背后已是星斗可见,而又跋山涉水的史诗历程。 人可以消失,但 人的文学 ,探讨人性的更深层,会留下来。 本书源于许子东在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的经典课堂实录,融会了几十年的积累。这一堂堂现代文学课,囊括 五四 起源、各家流派,以及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可见鲁迅的 反省 、郭沫若的 创造 、茅盾的 矛盾 、巴金的 年轻 、老舍的 命运 、曹禺的 影响 、郁达夫的 苦闷 、丁玲的 扑火 、沈从文的 反潮流而动 、张爱玲的 无家可归 文学承担民族 国家寓言。 此次增订新版作为 许子东文集
红楼梦是我的文学圣经,我写作的百科全书。 本书由白先勇台湾大学《红楼梦》导读通识课(2014-2015)课堂讲义编纂而成。《红楼梦》是一本天书,有解说不尽的玄机、探索不完的秘密,但*重要的,它终究是一部伟大的小说。白先勇正本清源,把这部文学经典完全当作小说来导读,侧重解析《红楼梦》小说艺术的 现代性 :神话构架、人物塑造、文字风格、叙事手法、观点运用、对话技巧、象征隐喻、平行对比、千里伏笔,检视曹雪芹如何将各种构成小说的元素发挥到极致,并远远超越它的时代,甚至比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更早、更前卫。 他以小说家的艺术敏感,擦去经典的蒙尘之处,将历来被冷落的人物、被曲解的角色一一归还原本的个性姿彩,令其登台绽放。在文字艺术的赏读玩味之间,解读中国人生哲学的绝妙真意与人情社会的文化密码,更从一本伟大
晚明文学思潮是明代中后期个性解放思潮在文学领域里的反映,而后者又借助于对传统儒释道思想作新的诠释而实现。本书旨在开拓对晚明文学思潮研究的新视角。与一般从文学批评史、文学史的纵向角度研究晚明文学思潮不同,本书侧重于同时代的宗教、哲学对晚明文学的影响这一横向研究,并注意文学与哲学、理论批评与创作、文人性格与审美情趣之间的结合。本书研究的是晚明文学思潮中具代表性的文学批评家、作家。对于晚明文学思潮中具代表性的理论形态,诸如徐渭的 真我 说、袁宏道的 性灵说 提出新颖独到的见解,为正确认识晚明文学思潮的内涵、产生的缘起进行了新的探索。从学术本原上纠正了诸多学界习以为常的传统表述。本书亦是学界最早从学术背景的维度探索晚明文学思潮的专著之一,对其后逐渐形成的这一热点,具有先导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