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中国的展示文化”是艺术史学者王正华着力甚深的一大研究课题,本书即为其具体成果之展现。书中着眼于在清末民初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巨变中,出自传统的文物、艺术品或艺术实践,有着什么样的命运?如何被赋予民族文化遗产的新意义?又如何接轨世界,与 “ 中国 ” 作为一个立足于国际的现代民族国家相连结? 作者在立论上全然跳脱艺术品风格与形式的讨论,转而从展示与观看行为审视中国在 20 世纪初期的种种转变;所注目的面向,亦不以博物馆研究为限,而扩及诸如博览会、摄影技术、珂罗版印刷和现代出版等多种展示空间与论述场域。 通过本书所揭示的个案研究,我们看到了在 20 世纪初期的中国,展示的行为与概念相形重要,有的是为了塑造个人、群体或国家形象,影响舆论;有的则是以建立文化遗产保存意识、教育大
《艺术:让人成为人》为一部人文学通识的百科全书。内容涉及人文学的方方面面。涵盖的人文学学科有:文学、艺术、音乐、戏剧、舞蹈、电影等;深入讨论的人文学主题有:信仰、幸福、死亡、道德、自然、自由和爱等。 文字晓畅明了,配图丰富生动,观点新颖,视角多元,范例充足,分析独到,整体内容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可读性极强。 作者理查德·加纳罗和特尔玛·阿特休勒深信:“人文学表达着我们在灵光乍现时的创造力和智慧,也许是在一次淋浴、也许是在风和日丽的某天的一次街头散步时,你的灵魂因为体验到生命的纯粹喜悦而得到升华……本书的主要任务是为大家呈现一个无比精彩和奇妙的世界,这个世界由人所构造,它的存在和人类的存在一样久远,而且每天都在等待着我们去重新发掘。” 但生而为人,正如本书标题所示,是
作者以社会功能为纲,以经典作品为目,纲举目张,让读者立体而亲和地浏览几千年中国美术的历史版块及其独特的魅力。集赏析、阐释、考据为一体,并穿插古今中外艺术之比较。深入浅出,生动鲜活,知识丰富,见解独到,是一部具开新意义的艺术史著作。
本书收录了美国战后艺术史研究话语阵地《十月》杂志创刊的第二个十年,即自1986—1996年刊发的经典文章。这些文章揭示了历史的波谲云诡对文化和话语实践的影响。全书分为“艺术艺术史”“后殖民主义话语”“身体政治精神分析”“景观机制批判”四个板块,既呈现了包括T.J.克拉克、伊夫-阿兰·博瓦、本雅明·H.D.布赫洛、哈尔·福斯特、罗莎琳· 等《十月》主力干将有关抽象表现主义、身体艺术、观念艺术、文化工业等的经典论述,也收录了包括安迪·沃霍尔、丽吉雅·克拉克等轰动20世纪60年代的艺术家们的自述性写作。还囊括了霍米·K.巴巴、吉尔·德勒兹等哲学家对这个时代的沉思,以及乔纳森·克拉里等视觉文化学者对文化和社会关系的新颖解读。全书不仅涉及艺术史的经验研究方法,还成功地展示了《十月》学者是如何将后殖民理论、性别理论、精神分
动漫人体是一个有趣的集合体,不同动漫作品中的角色都有着不同的角色特征。而大家在绘制角色时候,往往不知道如何运用人体来创造一个特征鲜明的角色。在学习人体的时候,找不到学习的切入口。 本书将人体结构做了拆解,将学习人体需要掌握的知识做了一些简化,通过简易的几何体组合来解说人体中比较难懂的结构原理。书中排列了一下学习人体的过程,帮助大家明确各个阶段需要掌握的知识和能力。想要画出有趣的动漫角色,需要大家在掌握好人体的基础知识的同时进行持之以恒的练习。而绘画练习是需要大家由衷喜爱的,这样才能有效地去坚持练习。希望大家能够在绘画的路上找到自己的快乐。 本书适合美术专业的学生和教师,游戏动漫公司的从业人员,以及游戏动漫手绘爱好者学习使用。
本书主要将晚明几种重要版画图籍置于出版文化与视觉文化的双重关怀中来探讨,通过析论套印技术运用、图文关系对应、与视觉呈现的多元取径等面向,抽绎出此时期出版物中重视“耳目之玩”的现象。笔者希冀能借此重思版画此一媒材的特质,及其于当时所拓展出的创新之处;也希望在最常被相提并论的绘画传统之外,发掘不同类型版画与当代多元的视觉媒材之间发展的共通性,并尝试从出版文化发展的时代背景来作出诠释。
《让画面有故事感的色彩与构图》由(德)汉斯·P.巴赫尔,(印)萨纳坦·苏里亚万希著
当我们面对一件独特的艺术品时,脑海中会不自觉地发问:他为什么这样做?比如:是什么让大卫·霍克尼在阴郁的英格兰北方画出明亮的色彩?弗里达·卡罗为什么一再描绘痛苦的自我画像?康定斯基为什么选择在画布上“作曲”?草间弥生梦幻的波点从何而来?不善言辞的爱德华·霍普,究竟在画里藏了多少信息?……这一切可以从他们看待世界的眼光中找到答案——当艺术家选择凝视,艺术的齿轮开始转动!在《改变艺术的31种凝视》中,敏锐的艺术评论家威尔·贡培兹就从“艺术家如何观看”这一全新视角,重新解读了艺术 31位 艺术家的作品与思想,其中既有古典艺术大师伦勃朗,也有当代 画家大卫·霍克尼;有文艺复兴时期英勇的女画家真蒂莱斯基,也有19世纪饱受命运折磨的斗士弗里达·卡罗;有在画布上弹奏钢琴的康定斯基,也有执着于表现孤独的爱德
本书以数据分析为特点,在掌握近年来艺术学研究详实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分析,系统梳理出艺术基础理论、戏曲曲艺、戏剧影视、音乐、舞蹈、美术与书法、艺术设计、文化艺术综合 8 个学科领域“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研究建设的现状,提出了建设艺术学三大体系的进一步建议。本书对中国艺术学学科作了全面、系统而又深入的梳理和总结,提出了有助于加强其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为其“三大体系”建设作了系统而扎实的总体规划。 本书作者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受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委托,多年来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管理的具体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基础数据。
本书从原始社会的陶器说起,内容涵盖了陶器、玉器、青铜器、草书、行书、山水画、工笔画等多种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时间跨越了秦、汉、唐、宋、元、明、清、近代等多个时期。 意公子用她独有的视角,以时间为写作脉络,通过我们耳熟能详的艺术珍品串联起了这波澜壮阔、脉络纵横的艺术历程,配上简洁生动幽默风趣的语言和丰富精美的图片,带领读者重现认识中国艺术的发展脉络,体会中国艺术的精神内涵,感受中国这片土地独有的艺术色彩。
“没有艺术,文明近乎苍白。”——范景中艺术,作为人类阐释世界和承载其观念意义的重要方式之一,以鲜明的文化品格,丰富的表现形态,参与了人类文明精神气象的建构。
本书系统地阐释了当今世界自 1970 年以来的艺术实践,内容不仅包括绘画、雕塑、装置、行为表演、数码影像等多种艺术,还涉及重要的博物馆展览、国际策展人以及当代艺术赖以传播和发展的各类艺术体制等。作者聚焦于欧美和亚非等全球各地的新艺术形态,结合时代与地缘发展背景,关注艺术创作理念、主题、手法和艺术批评焦点的演变,帮助读者透彻地理解纷繁多变的当代艺术现象。 深度与广度兼具,当代艺术领域资深研究者——易英、高名潞、邵亦杨等联袂推荐!
推荐语 本书从政治环境、士人心态、礼仪制度、印刷文化、社交网络等多重角度,深入探讨了宋代金石收藏与研究的观念与机制,极大地拓展了研究传统金石学的视野,是一部政治史、思想史和艺术史等领域都可获得启发的学术力作。 ——白谦慎,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 人们对于古代物质文化遗存的兴趣,通常与历史事件交织,在特定的脉络时空下被点燃。商周古器物及其形象,可以说是中华文化传统中普遍可见的视觉元素;帝制后期的文化精英“观其器,颂其言,形容仿佛以追三代之遗风”。本书图文并茂,精彩纷呈,贯通梳理古器、文献、图录、考古等多种类型资料,关注宋代以来士大夫阶层崇古通变,于复古之中寓含的思想文化创新。作者钩沉索引,触类旁通,揭示出金石收藏与研究在时代、文化、政治等诸多因素交织下的
人们常常说道,艺术非常重要,却很少有人告诉我们它之所以重要的确切原因。现在,流行文化领域的两位人士阿兰·德波顿与约翰·阿姆斯特朗将解答这一困扰我们的私密但平凡的难题。 我的工作为什么没有给我带来更多的满足感? 别人的生活为什么看上去更加光鲜亮丽? 我应该如何改善与恋人之间的关系? 政治为什么总令人沮丧? …… 阿兰·德波顿选择150件经典绘画、建筑与设计作品,在“爱情”“自然”“金钱”“政治”主题之间恣意穿插,深邃、机智、生动,他以一种全新的角度阐述艺术的功能:艺术可以是一种疗愈方式,为人生的诸多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从而安然地面对人类最终的命运。
《艺术:让人成为人》为一部人文学通识的百科全书。内容涉及人文学的方方面面。涵盖的人文学学科有:文学、艺术、音乐、戏剧、舞蹈、电影等;深入讨论的人文学主题有:信仰、幸福、死亡、道德、自然、自由和爱等。 文字晓畅明了,配图丰富生动,观点新颖,视角多元,范例充足,分析独到,整体内容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可读性极强。 作者理查德·加纳罗和特尔玛·阿特休勒深信:“人文学表达着我们在灵光乍现时的创造力和智慧,也许是在一次淋浴、也许是在风和日丽的某天的一次街头散步时,你的灵魂因为体验到生命的纯粹喜悦而得到升华……本书的主要任务是为大家呈现一个无比精彩和奇妙的世界,这个世界由人所构造,它的存在和人类的存在一样久远,而且每天都在等待着我们去重新发掘。” 但生而为人,正如本书标题所示,是
装置艺术的魅力在于它的实践性,职业的装置艺术设计师,怎样理解灵感和捕捉艺术瞬间,怎样理解包括绘画、雕塑、音乐在内的各种形式的作品,因为实践性而往往具有 强的说服力。这是一部个人化的艺术叙事作品,来自纽约Fashio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这所世界前五的时装设计学院的美术系主任赵穗康。个性化的叙事,一如书名“拾穗”表达的,作者捡拾自己散碎的念头和艺术体验包括人生经验,然而正是学术理论之外的内容,往往决定了设计师的格调、品位和风格。全书大体讲了视觉艺术的迁衍、绘画和音乐作品中神视的眷顾、反思“艺术”教学,以及生活本身四部分,所以本书的副标题是:艺术,创作,反思,自己。副标题连起来很像一句话:在艺术创作中反思自己,或者反思自己的艺术创作,或者反思艺术创作中的自己。“自己”,在作者的叙述语境下,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