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先于言语。观看确立了我们在周围世界的地位。他人的视线与我们的相结合,使我们确信自己置身于这可观看的世界之中。而当图像终于取代文字,充斥于视线所及的一切空间,我们又该如何观看而不致再度迷失? 本书论及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女性作为被观看对象、油画传统、广告与资本主义等方面,配以两百余幅经典图像,与BBC同名纪录片一起,改变了西方一整个世代的观看方式,也必将适用于如今大大小小的手机屏幕和街边广告牌。从对视觉文化的深入探索和普及的角度而言,本书亦可与贡布里希爵士*杰出的著作互为补充。
本书对原始艺术的产生、形成和发展作了详尽的探讨和论证,介绍了艺术科学目的、方法、原始民族、人体装饰、装潢、造型艺术、舞蹈、诗歌、音乐等。
全书分为五章21节,教学主题分为启迪、创造、感恩、挑战、表达几个部分,孩子将跟随教材中扮演老师的小熊Eric和扮演大师兄的小熊Jimmy两个角色学会基本的尤克里里弹奏技能,培养独立弹唱一首完整歌曲的能力。
《艺术的二十二个遐想(中英对照)》是清华大学社会美育研究所所长李睦教授的美育短文集,作者李睦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英文翻译者为旅法的英国文化学者克莱尔。全书共选用了作者创作的艺术教育文章22篇,并配有李睦教授精心绘制的插画作品。全书中英对照、图文融会,寥寥数语,深入浅出,道出作者对中国美育的深刻思索,文字优雅,兴味悠长,于明白晓畅处更显作者对中国美育深沉的爱与关切。这本书既是作者几十年艺术教学的心得,也是关于艺术教育与人才培养、人格完善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和思索。
《给青年艺术家的信》是蒋勋以书信形式,传递他对艺术的理解。全书共收入十封信,蒋勋独辟蹊径地从味觉、嗅觉、视觉、触觉、听觉这些人体感官功能出发,充分利用每个人身上的本能,自然地感受气味、重量、质地、形状和颜色,亦即全身心、全方位地感受艺术。无论是绘画还是音乐,无论是诗歌还是舞蹈,艺术就是生活,生活又充满了艺术。
以经典法帖为依托,以古代名家绝好诗篇为文本,邀请全国集字高手为目标读者量身打造,诗歌、主题、字范、幅式、提示五位一体,构成集字临创新天地。
每当我们对人类感到绝望时,只要想到那些艺术杰作,韦兹莱修道院或沙特尔大教堂,拉斐尔的《雅典学院》或提香的《神圣与世俗之爱》,我们就会对人性重燃信心。什么是杰作?杰作如何诞生?我们为什么至今仍要观看杰作? 在《何为杰作》中,艺术史大师肯尼斯 克拉克详细讲解几十幅艺术史上的油画杰作,高清大幅彩图引领读者重返人文艺术高光时刻。他认为,杰作来源于艺术家个人真实天才的创作,是记忆和情感的汇合,浸润于时代精神之中,又保持着与过去的深层关联。由此,社会、文化和科学的发展通过艺术杰作的传世得以记录和延续,闪耀着超越时空的人文之光。 书中收录克拉克的另一篇艺术评论名作《当艺术家老去》。什么是老年风格?当艺术家老去,他的创作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时间在艺术家身上刻下痕迹,他则回报以伟大的杰作。
《李重光基本乐理600问》是著名音乐理论家、教育家李重光先生*的基本乐理书。为了使初学音乐的广大读者听众朋友们,对基本乐理中的一些问题,能有一个比较简单明了的答案,解除学习中的一些疑问,在工作之余编者编写了《基本乐理问答》一书,算是对热情给我写信的读者听众一个总的答复。 一本音乐理论书,出版十年之后,仍有人记得它并四处寻觅购买,这说明它仍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李重光基本乐理600问》就是在《基本乐理问答》一书的基础上,重新加以整理、修改、编排而成。希望它能对广大青年朋友们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有所帮助。
为什么称莎士比亚是思想家?作为思想家的莎士比亚究竟有何过人之处?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印证了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热力学的第二定律、物理学的熵变理论和当代数学发展的*成果?本书通过对多部莎剧的精妙解读,依次从当代诗学、伦理学、政治学、目的论和社会学等多个角度,揭示出莎士比亚在四百多年前的诸多创见与当代各学科前沿理论的密切联系,为我们展示了作为思想家的莎士比亚所取得的独特成就。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插图本)/国民阅读经典》着重介绍欧洲文艺复兴以来近二十位大师及其名作,深入浅出地讲解其艺术风格和人品操守,并融文学、音乐、哲学、社会、时代于一体。书中除了评介作品的特色与美术家的身世外,还提到一些由艺术实践引起的美学方面的疑问,并给出自己的看法。
在 移情说 的理论支撑下,本书作者基于精神科学的知识和日常性的心理事实,集中观照审美偏好的问题。围绕关键词 美的 提出问题并展开分析阐释,探究美如何使一组特定的精神活动和习性发生作用,同时后者又如何唤起了美。通过大量深入浅出的例证,作者对审美活动和审美感受进行辨析、探讨和论证,并给出一系列层层递进的理论公式和观点。
初级篇上册为二声部童声合唱练习曲,下册为三声部童声合唱练习曲。每曲都有标题,同时也有明确的技术练习课题,以及乐曲注释和排练指导。这些曲目亦可以作为音乐会或赛事的选用曲目。
《艺术的真谛》是一部理论性的艺术史概论,侧重阐述古今中外不同时期和不同流派的艺术特点、价值与鉴赏方法。此书行文流畅,观点明确,言简意赅,可读性远超同类书籍。基于跨文化审美视野,本书作者对非洲原始艺术、中国古代艺术和西方古典艺术的分析评判,在专家和读者中享有广泛影响和较高声誉。对于从事或喜好艺术创作、艺术理论与艺术审美的读者而言,这是一部有助于登堂入室的普及读物,故此在国外发行甚广,在国内口碑甚佳。作者赫伯特 里德(Herbert Read,1893-1968):英国诗人、艺术批评家和美学家,英国美学学会主席,1953年被授予爵士。
艺术史上,文艺复兴时期堪称是一个巨人的时代。达 芬奇、丢勒、荷尔拜因、米开朗琪罗 这些名字代表着艺术中的尽善尽美,他们的作品至今仍备受尊崇。但是,他们为何能创造出如此杰作?那时的人们又是如何看待这些艺术家及其作品的?《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中文本)(步客口袋书)》运用丰富生动的例证,展示了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各地艺术的内容和形式,说明了它们的创作和发展过程,并分析了这些艺术品在当时的意义,为读者理解文艺复兴艺术构建了一个广阔而具体的背景。
本书是法国诗人、剧作家、散文家、法兰西学院院士克洛岱尔的艺术随笔集。作者在书中畅谈艺术名家的经典之作,内容涉及荷兰绘画、西班牙绘画,以及音乐和教堂建筑等多种艺术。作为外交官,克洛岱尔曾在中国和日本任职多年,对东方文化颇有心得。在这部谈艺录中,他把受益于东方哲学的领悟运用在对艺术品的赏析中,传达了眼通耳、耳通心、眼耳并用、心灵通融各个感官的美学通感观念。作者具备渊博的艺术史学识和通达的艺术史观,将丰富的诗意想象融入艺术鉴赏,文笔奇丽多姿,读来韵味无穷。
本书是关于德里达的思想与艺术的之间的相互关联的思想理论集,书中从德里达的 解构 概念出发,以马奈的《奥林匹亚》为例,引发出 延异 的意义:一件艺术品的意义,唯有通过时间才能产生出来。通过 解构 来分析:画框、标签、签名等绘画艺术中的种种因素是如何影响观看者的思路的。通过哈迪德、艾森曼、李博斯金的建筑作品来说明:结构主义已经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了建筑学。通过漫画《黑暗骑士归来》《守望者》《睡魔》漫画作品、以及罗伯特 威廉斯的艺术作品和登上油画板的波普艺术来分析 解构 的无处不在。本书通过德里达的思想让人们看见摧垮高等文化和低等文化固定关系的方法。
《抵抗的群体》是一本收录了英国著名作家约翰 伯格24篇书写古代及现代艺术作品及艺术家的演讲评论集。这些文章分别是他在苏黎士、马德里、瑞典、法兰克福、赫尔辛基等地以不同语言发表的讲演与评论,基本观点集中于对现下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批评,文字依旧有着浓烈的批评色彩。 书中包括了伯格对法国史前艺术的观察,古典艺术大师米开朗琪罗、伦勃朗、德加,以及个性强烈的墨西哥女画家弗丽达,20世纪雕塑大师布朗库西等人作品的评述,及相关的历史社会分析。在经济狂飙的今天,约翰 伯格始终警觉社会对艺术的欠缺理解与现代艺术本身乏善可陈,而《抵抗的群体》则是针对这些问题的一本权威敢言且殷切提醒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