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色:色彩通识100讲》精装典藏版,以国色映现山河,以山河承载国色,以色彩重新认识中国。 流黄、赭罗 厚重的土地颜色在林芝的米拉山口、阿里的扎日南木错浮现,葫芦岛、舟山、塔什库尔干的天空折射出黄丹、海天霞与凝夜紫;草原上牛群的褐色皮毛雅称缊韨,丽江的果树枝头结出檎丹色的苹果;故宫金瓦红墙另作黄河琉璃与牙绯,曾青、群青在莫高窟的壁画上历千年而不朽 从极西至极东,从极雅致至极壮阔,从日常生活到绝境冒险,从文明造物到自然伟力,浸润流淌在中华大地其上与中华文明之中的传统色,或许是我们再发现中国之美的崭新路径 国色亦是山河。
中国艺术重视生命境界的创造,追求形式之外的意趣,要在变化表相中表现不变的精神,时间性 便是艺术家 为重视的途径之一。“四时之外”四字,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灵魂,也是造成中西艺术内在差异的本质方面。朱良志教授这本新著主要是从时间和历史入手,来讨论中国艺术的发展和核心观念的形成,发掘中国艺术在时间 中所体现的独特的历史感、人生感和宇宙感。 朱良志教授在本社出版的《真水无香》,主要讨论“天趣”问题;《南画十六观》,以“真性”为线索,追踪文人画的发展;《一花一世界》,围绕“量”对传统艺术观念展开思考;《四时之外》,则是传统艺术中“时间”问题的探讨。四本书都是对中国艺术基础观念的研究,抉发新意,见解独到。
推荐语 作为同类研究中的作品,《图写真形》是对分散在整部《道藏》里的诸多道教图像的一次综合性考察,包括绘画、图形、绘图和版画等不同媒介。不独是书中的海量资料令人瞩目,作者梳理视觉材料时所展现的敏锐分辨力使得本书更为可贵。本书为道教图像研究新领域的展开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毫无疑问,它将成为一部有关道教图像的性质及其运用的作品。 ——汪悦进( Eugene Wang ) 哈佛大学 《图写真形》是对中国宗教研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即道教艺术的性质及其文化融摄的一项具有开创性和综合性的研究。黄士珊的解读水平及其对细节所倾注的一丝不苟的关注,可谓史无前例;她从文化史的角度分析道教艺术作品,并以令人耳目一新的资料,展现出道教艺术异于佛教艺术之处。这本著作不仅仅是对道
本书从色彩和光影的基本概念讲起,介绍了如何将它们应用于艺术创作中。本书通过深入探讨色彩的构成、色彩搭配原则、光影类型和材质塑造等内容,帮助读者掌握运用色彩和光影来创作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的技巧。 书中包括大量实例和教程,有助于读者 好地了解如何将这些技巧应用于实际的艺术创作中。通过经验分享和实例解析,读者能够学习到如何使用色彩和光影来表现不同的情感和氛围,如何通过对光影的精细运用来突出画面的重点和主题,以及如何将色彩和光影结合起来,创造出 加细腻和复杂的视觉效果。 本书适合美术专业的在校生、设计从业者和爱好者阅读,同时也适合作为绘画培训机构的教学参考书。
作者以社会功能为纲,以经典作品为目,纲举目张,让读者立体而亲和地浏览几千年中国美术的历史版块及其独特的魅力。集赏析、阐释、考据为一体,并穿插古今中外艺术之比较。深入浅出,生动鲜活,知识丰富,见解独到,是一部具开新意义的艺术史著作。
战国至汉代的数百年是中国绘画传统的“轴心时代”。其发生、发展、确立的过程,仍是一个未被讲述的故事。 本书是作者计划中的“中国绘画传统的诞生”三部曲之 部。它所呈现的是这故事的高潮:绘画传统在两汉之交确立的经过与制度机制。通过辨认、撷取山东平民墓葬画像中的“皇家因素”,作者对汉代新兴的帝国艺术的基本轮廓,做了可信的复原,并探讨了其背后的政治、礼仪及意识形态动力。
这本书作为徐冰在国内第一本相对全面的、图文并茂的中文作品资料集,以时间线索为主轴,梳理徐冰四十年来的创作实践,即创作思想与方法。它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出国之前,1977年到1990年;第二部分出国后,1990年到2008年;第三部分回国后,2008年到2018年。这三个阶段都包含了徐冰重要的并有影响力的代表作品,同时在这些重要的作品之间又包含了两个重要作品之间存在上下文关系的,以及对发展脉络的梳理起到说明性与实验性的小型作品。简洁的图像和作品文字描述,使得本书具有成为研究徐冰的工具书的性质。这种编辑方式是为了让读者可以理解到徐冰所说的“艺术家的工作其实是在创作一个属于艺术家自己的闭合的圆”这一想法。与此同时,可以让读者了解艺术家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特别是其艺术创作是“对时代的敏感而导致对旧有方法论的改造
自从1972年版问世以来,《艺术形式:视觉艺术原理》一直为读者带来莫大的视觉美感享受。本书力图让读者积累起丰富、多层面的艺术见闻,以奠定个人理解和鉴赏视觉艺术的基石。并努力将读者带入一个全新、广阔的视觉艺术认知领域,目标就是要引导读者去认识自身内在的创造力。本书适用于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视觉传达、环境艺术、建筑、绘画等)理论类基础课程,约32-36课时使用。 本书为第八版,精心融汇了以前各版的优势,强调了本书在全球视觉艺术领域中的地位。并率先把女性艺术家和少数民族艺术家的作品纳入探讨的范围。反映出当今人们已经开始从学术的角度关注这个曾经被忽略的领域。并着力于突显原版在艺术和日常生活之问建立桥梁关系而做出的努力。强调当今社会关注环保型建筑的新理念,并介绍了工业设计这一概念,以引导读者
这是为青年朋友写的一本中国美术史,将着力说明中国美术发展的过程、规律以及它所创造的名垂青史的美术作品。了解了这些问题,对中国美术史就会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一、中国美术发展的过程 中国美术的发展过程,不是像长安街的柏油马路那样,平坦笔直地延伸,而是像长江、黄河那样,波浪滚滚地向前。我在《中国美术鉴赏十六讲》中曾说过: 如果我把整个中国美术发展比作浩浩的长江,那么就有三朵最美丽的浪花;如果我把整个中国美术的发展比作滔滔的黄河,那么就有三朵最难忘的浪花。这三朵美丽而难忘的浪花依次是: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 最简单地说,这就是中国美术发展的过程。
如何评价当代艺术? 面对这一让人困惑的难题,分析美学抛开欧陆传统美学"什么是艺术"的本体追问,代之以"艺术在何时、何种条件下出现"的务实提法,为当代美学思考开辟出新的路径,但其对艺术的社会背景与批判功能的刻意忽略,也使唯我论的似是而非、的相对主义当道。 《当代艺术之争》正是有感于此,在剖析当代艺术纷乱景观的基础上,省思各种艺术批评的得失,重构当代艺术的美学批评维度。
《中国工艺美术史新编(第2版)》为“十 五”和“十二五”规划教材,也是国家精品资 源共享课“中国工艺美术史”配套教材,并获清华大 学优秀教材特等奖。与第一版比较,第二版删减了文 字、补充了资料、调整了内容、吸收了海内外新近的 研究成果,还通过与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视频 关联,丰富了教学形式与教学资料。 全书在尽量占有原始资料的基础上,用可靠的实 物和文献互相对证、互相补充、互相解说、互相阐发 ,以简切严谨地介绍中国历代的工艺美术现象与其发 展,遇有可能,还努力说明导致其发生、演进的缘由 。令读者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有系统、明晰的了解。 为工艺美术史更加客观可信,编著者尽量采用出 土实物。为工艺美术史不再“清瘦”为现存实物的历 史,编著者大力开掘文献史料。为体现工艺美术的特 点,编著者对材料、技
本书是为纪念王雪涛大师诞辰115周年而举办的王雪涛及其传人的作品联展的作品集。王雪涛生前是北京画院的副院长、有名花鸟画大家,以小写意花鸟画法而名震遐尔。本书精选了他的20幅作品以及他的学生50人总计200余幅作品汇集成册,并由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先生撰写前言,赞扬了王雪涛大师的艺术成就,展示了王雪涛这品质派在当代机薪火相传境况。这是一本高水平、高质量的很好图书,可供广大和业余花鸟画家研究和学习。
本书所关注的重点在于美术史中的中西交流,主要注重其中之图像即视觉文化领域的相互交流与影响。本书分为三个主题,其一是什么是异域?作者通过对卷轴画、钱币等物质性材料上的异域图像,试图解答当时民众眼中的异域形象。其二是新选择的出现。异域图像的传入,自然刺激了本土的艺术家,并成为他们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其三是图像的 流动。图像的不断流动,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不同知识之间的融合,这一变化首先体现于本土图像的变化之中。本书从 视角为我们建立了一个全新的观察美术史的视角。
作为希腊艺术史领域的入门读物,这部著作带领读者领略自青铜时代至罗马崛起之间希腊艺术的演变历史,着重强调两千年间地中海文明的多样性与靠前性。芝加哥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理查德·西奥多·尼尔以独到的眼光展现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