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哲学》是 一部有关艺术、历史及人类文化的巨著 ,是一本带领大家畅游艺术天地的导游书,也是一本经典文艺理论著作。书中内容来自丹纳在巴黎美术学校授课时的讲稿,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丹纳在书中不仅对美学提出科学见解,还将理论结合欧洲艺术史,深入讲解了艺术发展的主要潮流,能够很好地帮助人们理解领会艺术。不论是艺术专业人士,还是业余爱好者,都可以从中获益。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周易﹒系辞传》)物构成了世界。世界并非是孤寂、与人无关的世界,而是有人参与其中,与人有着万千牵连的世界。因人的在,世界得以开显,物得以呈现。世界在人的观法中与人相遇。观亦非是静态对立的物的再现,而是人在观,观一个人文化成的世界,人在观法中参赞天地之化育,显露物之真性。 对于 观 与 物 的理解,是艺术与哲学共同在探讨的论题。尤为重要的是,在此论题上的探讨,已经不是在艺术或哲学领域可独立完成的研究。当涉及对物之真性之观,艺术与哲学的研究必然已经在其理论传统的深处紧密扣连。
在马克 罗斯科,这位20世纪著名的抽象表现主义绘画大师的身上,有着众多令后人 误解 与 不了解 的地方:他所描述的 黄金时代 究竟如何?他如何度过漫长的孤独与贫困?他的艺术道路与艺术观念是如何形成的?他与亲人朋友的关系如何?他为何反感被视为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他为何以割腕的方式离开世界 本书将以罗斯科那充满灵动、哲思的文字,回答这些问题,解开这些误解。 《艺术何为:马克 罗斯科的艺术随笔(1934-1969)》收录了近90篇罗斯科的书信、随笔、演讲稿等,时间跨度从1934年至1969年,几乎涵盖罗斯科的整个艺术生涯,这些文字可以被视作罗斯科各个艺术阶段及转型时期的重要文献资料,真切生动地展现了罗斯科其人其艺术道路,*程度地还原了罗斯科的艺术脉络与思想历程,从中能看到罗斯科对于艺术观念、艺术形式和艺术的精神性的虔
本书是美国短篇小说大师、哥特小说女王雪莉 杰克逊的短篇小说精选集,收录了她兼具代表性和知名度的21篇短篇小说。其中多篇作品曾获文学大奖,如《抽彩》(1949年获欧 亨利奖)、《回家吧,路易莎》(1961年获爱伦 坡奖)和《邪恶的可能》(1966年获爱伦 坡奖)。此外,《来与我共舞在爱尔兰》(1944)、《度夏的人》(1951)、《有花生的寻常一天》(1956)、《睡衣派对》(1964)等多篇名作曾入选《美国短篇年选》。 雪莉 杰克逊的小说往往关注普通人在温和、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突然遭遇的坠落,从中剖析人性的阴暗面,用讽刺的手法揭示浪漫幻想背后复杂的、有时甚至是令人不寒而栗的恐怖现实。
《暮色将尽》是戴安娜·阿西尔的代表作,获得了科斯塔传记奖、美国国家图书评论奖等众多奖项,是她临近90岁高龄时写下的一本老年生活随笔,言辞坦率豁达,饶有趣味。 她由步入老年的种种变化说起,夹杂着对自己过去人生的回忆,她大方回忆自己的几段情史,坦承自己对错失母亲身份的淡然,诚实面对老年的痛楚,但也仍满怀热情地谈起在园艺、绘画、读书、写作等过程中收获到的新鲜体验。 总体而言,阿西尔为我们展现了一个非常独特的女性样本,让我们看到一个普通的知识女性,是如何在与世界的周旋中保存独立的自我,并最终坦然面对衰老与人生终点。
《书谱》是一座书论的高峰,《续书谱》是另一个的高峰。一个在书学前沿探索,另一个在阐述传播。 《书谱》是我国书法史上部对书法艺术诸多理论问题展开有系统阐述的书法理论专著。该书在体裁上,受六朝骈体文影响,句多骈偶,隐喻起兴,衔华佩实,质文相耀,阐幽发微,理赡辞畅。在内容上,则涉及书法本体论、创作论、鉴赏论、批评论、发展论等,多有创见,可以说集时代之大成。 《续书谱》没有仿照《书谱》,将高深理论问题接着说,而是调转视角,博综前代书论,芟荑杂芜,重构了一个精巧的书法理论叙述构架。这里既涉及书体、历史、渊源,也涉笔法、技术,也涉理论、审美,甚至包含生活应用(书丹)。从基础的问题 摹书 ,到端的创作个性化 性情 融入,《续书谱》一一涉及。
流行音乐与资本主义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本书试图以流行音乐为中心,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出发来思考这个问题。 流行音乐的实践与前卫实验或左翼的实践不同,面对资本和权力,采取的通常是二重性立场,在拥有对抗性的同时,也隐藏着被同化的可能。这一特质在让(自称)激进的政治中心主义者感到焦躁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实现大众性动员和组织的可能性。这样的二重性本身,才是建立真正良好政治秩序的关键,也是流行音乐的魅力所在。 流行音乐既不是与资本主义进行对抗的东西,也不是什么独立于资本主义存在的东西,它是从资本主义制造出来的无用的、过剩的、废弃的事物中被创造出来的。它曾经是资本主义的副产物,而现代社会的讽刺之处,便是这种副产物现在逐渐改头换面,变成了主要产物。而在此之后,流行音乐扮演的角色
本书汇集了瓦尔特 本雅明关于艺术研究的三部经典名篇,包括《摄影小史》《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1935 1939)》和《爱德华 福克斯 收藏家和历史学家》。本雅明终其一生的理论努力就在于根据当时社会生活的变化去阐释和解读精神生活中已经和将要出现的嬗变,这也是本书的核心所在。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不仅擅诗、词、散文,且在书画创作与书画理论方面亦有卓越的成就,并对后世书画创作和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苏轼的书画理论集中保留在后人辑录的《东坡题跋》中,本书即以毛晋辑刊的津逮秘书本《东坡题跋》为底本,并从《苏轼文集》《苏轼诗集》中选取蕴含苏轼重要书画理论的文章、诗篇进行点校、译注,旨在通过详细的注释、精炼的翻译,形象地展示苏轼丰富的书画理论和深刻的精神内涵。
《无物象的世界》是 包豪斯译丛 系列的一本,由至上主义艺术奠基人、抽象主义先锋卡西米尔 马列维奇撰写,是20世纪*影响力的美学原理著作之一,也是了解包豪斯教学、至上主义艺术的重要参考文献之一。 马列维奇首创的几何形绘画对后来的达达主义、极简主义等多种艺术形式有重要影响,《无物象的世界》为他在包豪斯教学期间所著,是包豪斯学校的教材之一,也是他一生中*一本理论著作。书中主要分 绘画中附加元素理论简介 和 至上主义 两个部分,不仅详细地讲解了如何将物象的人体、物品抽象成几何形态,还以他的经典画作《黑十字》《白底上的黑色方块》《黑圆圈》等为例进一步分析,将一个难以理解的 无物象的世界 清晰简洁地呈现给了大众读者。
《石涛画语录》是著名画家石涛画学思想的结晶,是他晚年对自己一生绘画观念的整合,对其后的中国画坛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俞剑华先生认为: 古今论画之书多矣,求其识见高超,议论纵横,笔墨奇肆,思想奔放者,当以此书为。 《石涛画语录》用词遣句,简洁古奥,一字一句之差,意义或谬之千里,因此对《石涛画语录》的文本校对,尤应着意。清人鲍廷博刻书,博采众长,刊刻态度严谨,校勘细致入微,能广借善本参互考订,不妄改一字,因此广受学界称赏。本书遂以清长塘鲍氏本为底本,参以《论画辑要》本、《画论丛刊》本、俞剑华注译本,尽可能审词定句,疏通全书。
爱和情感是如何在物质形式中体现的?本书就此问题探讨了客观事物所承载的情感力量。物品作为一种被迷恋的对象,在物我关系中扮演着参与者和反思者的角色。物品以象征或表征的形式,或寄托着情愫,或为性的钥匙,或是触发怀旧情绪的开关,或成为失去心上人后的替代品,甚至是对逝去岁月的寄托。 通过探讨设计过的 有态度的事物 以及物质文化中的 野生事物 ,《恋物:情感、设计与物质文化》谈及了广泛的物品,从19世纪时展示男性亲密友情的美国肖像画,到20世纪20年代来自爱尔兰蕴含着政治含义的虔诚宗教雕像等等。
书论产生于 审美自觉 的时代。所谓 审美自觉 ,一言以蔽之,就是人对于自己精神之美的认识。 书艺比较于其他艺术,有个很不相同之处,就是它的工具性:书写首先是记录文字的工具。即使被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以后,也仍然未能摆脱它的这个性质,从远古到现在,都是如此。书艺的这一特点,决定了书论大致分为两支:工具论和艺术论。其中,又以工具论成熟在先,艺术论成熟在后。 从汉魏到唐五代,书论由初创到成熟,显示出工具论与艺术论由合而分,由分复合的发展轨迹。始终张扬其中的 审美自觉 和 个性自由 的旗帜,为后世留下了优秀的传统。
过去的一百年间,艺术世界的风景发生了急剧变化。观者在一件件艺术作品前大为迷惑,这些作品是种挑衅吗?艺术家是否只是在讲内行笑话? 艺术本身也是一种语言 一种存在周期远超出其特定时代的语言。美国资深艺术评论家兰斯 埃斯普伦德在本书中结合自身多年的艺术鉴赏经验,将内含于艺术的语法逻辑细细道来。书中以对于艺术基础要素的分析开篇,随后深入解读了十件现当代艺术作品,引领读者去观看和思考,从而形成自己的审美判断,能够以艺术家看待艺术的方式去审视艺术。
本书以《艺术的故事》为基础,以章节为划分,以辞条的形式进行注解。其中不仅有对画家、 画派和画法的解释,更涉及历史、宗教、 建筑、科技、文化,以至思想史,作者旁征博引,显示出深厚的学术功底。本书除对《艺术的故事》进行注解外,还有作者本人在纪念贡布里希一百周年诞辰所做的讲座,贡布里希自传等文字, 是了解和研究贡氏生平以及他学术思想发展变化的重要资料。《〈艺术的故事〉笺注》既可作为《艺术的故事》 的参考读物,也可单独阅读,以领略中外两位艺术史家对学术研究的追求和热爱。第2版是在首版基础上进行了勘误、修订和补遗,并增加了再版前言。
20世纪早期,艺术及艺术体制在民主与平等的新精神之下受到批评。艺术作品是神圣之物,这一观点遭到公然反对,随后艺术作品被理解为只不过是物品。这是对现实主义的一种攻击,也是对博物馆传统的保护性使命的攻击。备受赞誉的艺术理论家鲍里斯 格罗伊斯认为,这种情况导致了 直接现实主义 的发展:这种艺术不生产物品,而生产不会留存下来的实践(从行为艺术到关系美学)。但一个多世纪过去了,这个方向上的每一次进步都迅速带来了保存艺术独特性的新方法。 在这部重要的著作中,格罗伊斯描绘了这种张力产生的悖论,探索了无物品媒介(互联网)时代的艺术。格罗伊斯断言,如果说机械复制给了我们没有灵晕的物品,那么数字复制生成的便是没有物品的灵晕,其所有物质性都转化成当下之短暂易逝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