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影像志》从中外知名摄影师作品、大学档案馆、博物馆、收藏家的海量照片中,汇集清末民初的老照片、见证澳门历史的文物、人文街拍、插画、古地图、古籍等,精选近300幅澳门的风景、澳门人、澳门重大历史时刻等珍贵影像,立体、丰富地呈现澳门数百年的历史变迁,透视影像背后鲜为人知的历史掌故。 全书由 澳门时代影像 澳门图片故事 澳门文献辑录 三大部分构成,展现影像中的时代印记,呈现图像中的历史温度。 澳门时代影像 ,按照时间顺序,精选古代澳门、葡占时期澳门和回归以后的澳门这三个时期的历史图片,捕捉澳门从小渔村蜕变为国际都市的历史瞬间; 澳门图片故事 以特写式镜头,聚焦澳门的地标性建筑、国际赛事、历史事件、澳门记忆,讲述影像背后的澳门故事; 澳门文献文物辑录 则展示了与澳门社会发展有关的一些重要文献、
本书是《昨天的中国》(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的增订珍藏版,收录了上百张新增照片,并对整体内容编排、页面布局和设计等进行了优化升级。全书分为围绕地方风光的“昨天的故乡”和围绕人文风俗的“昨天的我们”两辑,从北京到桂林,从上海到西安,从田间的勤苦劳作,到酒席上的欢声笑语,全面呈现1985—2000年间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的日常生活、经济起飞和社会巨变,用镜头为整个中国创作一幅无比鲜活、富于生命力的肖像。作者对中国充满了感情,四十年间足迹踏遍中国的每一个角落,敏锐地捕捉到这个具有厚重灰色调的国度在20世纪末对变革的渴望、对新鲜事物的痴迷,通过他的视角,新旧交替时期的种种微妙和激烈之处被真实地传递出来,展现了那段逐渐远去的历史。
这是一本“新时期文化艺术界人物影像集”,作者肖全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了1980-1990年代一线文艺工作者群像。书中百余位人物都生于五六十年代,成长于十年代,是诞生于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孩子。生长于红旗下,经历过时代动荡,但在之后的二三十年里,开始在诗歌、电影、文学、音乐、美术等领域自由生长,逐渐汇聚成一条磅礴的文艺长河。在并不乐观的环境下冲破阻碍,为中国打开一扇改变历史的大门。20世纪90年代,姜文、巩俐、窦唯、崔健、三毛、张艺谋、贾平凹、陈凯歌、杨丽萍、余华、王安忆、陈丹青、唐朝乐队……他们在肖全的镜头下展现出自我的真实,或安静、或张扬、或痛苦、或思索。肖全通过其作品《我们这一代》,将这些难得一见的真实全部呈现于你我面前。
《慢游中国:只道寻常》是摄影师王身敦长期摄影专题的集结出版,现阶段包含1983到1988年、2009到2022年两个时间段的影像。几十年来,他持续用黑白胶片记录着这片土地上的普通人和日常生活场景,平静如水,静默如歌,像是久违的乡音和民谣。相比于宏大壮阔的时代背景,他真正关心的还是生活其间的人。在多年的观察和拍摄的过程中,他始终用脚步感受这片土地的平缓脉搏。将所有的视角集中在 始终是百姓的生活,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中间。这些影像具有社会学和人类学意义。他所使用的相机、镜头,甚至胶片型号在几十年的时间中保持一致,从来没有改变过(柯达TRI-X 400),两台徕卡胶片相机跟随摄影师超过30年,镜头的选择也十分克制,只用了35mm和50mm。王身敦觉得黑白照片脱离了色彩的影响,可以更好地传递情感与信息。《慢游中国:只道寻常》的照片
中国是农业大国,我们的文明起源于农耕,巨大都市运行时需要的物资、土地、劳动力也有很多来源农村。农民与我们保持着某种极度遥远却又无限迫近的关系。当下,我们即便不直接从那里来,生活也与之盘根错节地勾连在一起。2020年,著名人像摄影师逄小威历时10个月,走遍31个省,到达了当时所能走到的中国最东、最西、最南、最北的古城村镇,拍摄了全部56个民族的1000多位农民肖像,并精选300余幅集结成册,并收录数篇农民访谈,呈现其真实的状态与生活。书中人物来自农、林、牧、副、渔五大领域,全面呈现了此时此地的 大农业 面貌,这些肖像不仅展示人物的面孔,还通过丰富的画面信息传达了人物与服饰、环境、动物、工具、家族、地域的深刻关系。农民的背后,是一条绵延至千百年前,却又支撑着当代生活的厚重线索。
《中国摄影史(1842-1860)(精)》由泰瑞·贝内特编著。《中国摄影史(1842-1860)(精)》次详尽叙述了自次鸦片战争末期(1842年)至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1860年)的中国早期摄影史。作者泰瑞·贝内特(TerryBennett)是国际著名的东亚摄影史学者,25年以来一直致力于收藏、研究日本、朝鲜和中国的19世纪照片,著有《日本影像档案》《日本旧影》《日本摄影史:1853—1912》《朝鲜旧影》等书,在美国、欧洲、香港等地访问讲学。在本书中,他综合游记、铜版画、照片等多种素材,共考证了40多位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在华活动的摄影师的生平和作品,援引了150多张图片,史料翔实、考据严谨。
《世界摄影史》编著者内奥米.罗森布拉姆。 《世界摄影史》包罗了摄影所涉及的全部领域,时间上穿越了从镜箱到近期新电脑技术的整个轴线,地域上横跨了欧洲、美洲、非洲以及远东地区。这本著作将摄影媒介置于其自身发展的历史语境中,深入研究了它的方方面面,包括摄影美学、纪实摄影、商业摄影和摄影技术等。书中选用的800多幅摄影作品,有的鲜为人知,有的则是众所周知的名作,将它们并列而置,以期说明其独特的视觉力量。
本书探索的是摄影中 迷人、 活力的主题——街头,这些照片是从街头生活的多重能量中浮现出来的。这本书出自一位受人尊敬的策展人和一位杰出摄影师之间长达15年的合作。 1994年 面世时就被誉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出版物,被街头摄影师视为“ ”。本书作者讨论了大师级人物的作品,包括尤金·阿杰、阿尔弗雷德·斯蒂格里茨、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布拉塞、沃克·埃文斯、罗伯特·弗兰克和盖里·维诺格兰德,以及一些当代人物,包括马丁·帕尔、 -洛卡·迪克西亚和梅拉妮·艾因齐格等。在经过全面修订的新版中,街头摄影的故事与时俱进,重新评估了历史资源,囊括了 多当代摄影师,并探讨了当今摄影师面临的技术进步和发展趋势。
本书浓缩了摄影师肖全五次深入金川县采风的拍摄成果。金川县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多民族聚居,物产丰富,历史悠久,文化遗迹众多。作者以其独特的人文视角,壮美绚烂的风景照和独树一帜的肖像照,配以拍摄手记和心得等文字,图文并茂、全面立体地展现了金川丰饶的风土人情。从为文艺先锋存照,到拍摄普通民众丰富快乐的表情,展示时代生活美好的愿景。本书揭示了摄影家肖全以自己的艺术生命,向大地致敬、向人民致敬的艺术历程。本书由著名作家阿来作序, 中国*美的书 获奖者白凤鹍设计,为读者展开一幅川西高原的动人画卷。
《触摸经典——175+175·世界摄影大师原作》展示了175幅出自127位世界摄影大师的原作精品,展示了自摄影术发明至今*影响力、*代表性、富感染力的经典照片,涵盖了画意摄影、新现实摄影、关怀摄影、现代主义及至后现代主义摄影等诸多流派和风格。图书还介绍了摄影大师的生平、创作经历和艺术成就、影响力,囊括了摄影大师对摄影创作极富启发性的经典名言,展现了摄影在记录社会情态、观照时风流变,及至形塑美学趣味等方面的变化和作用。《触摸经典》可以让人感知历史长河中,摄影对历史记录的贡献,认识摄影在艺术史上的永恒价值。 同名展览将在摄影术发明175周年之际,于北京国际摄影周期间,在中华世纪坛世纪大厅与观众见面。
22位摄影师提供关于城市的影像作品, 盲配 22位作家对此自由地进行更拓展性的深度表述,是一份忠实且饱含温情的记录,意在唤醒、再现、重写一种根植于城市经验的时代缩影及其中集体或个人的境况 回望并阐释城市的不同历史阶段,观察今日之大都市,记录城市空间的变迁更新,深入到街头巷尾和市井纵深之处普通人的生活,捕捉城市独特的、丰富的生活气息或气质。此次落脚上海,其意义不仅在于这座海纳百川的城市有太多的故事等待被人们发现和重写,还在于上海的典型性也得以让人进一步思考城市与人关系。
内容简介: 《极地传说:冰雪、生命与北极的未来》两位作者亲临北极世界线,记录下严酷的气候变化对北极的影响。极地的野生动物生活在人们所能想象到的无情、美丽的环境中,它们身边都是山脉、峡湾、巨大的冰川和看似无穷无尽的北冰洋浮冰。气温上升使北极处于危险之中,那里的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和它们的生命与繁衍受到越来越多的威胁。以浮冰和参差不齐的山脉为背景,读者在这本书中可以看到北极熊、狐狸、海豹、海象和驯鹿如何在这种脆弱的气候中艰难生存。 北极是气候变化的前端,北极熊处于感知气候变化的线。本书是一份来自地球极地的手报告,里面充满了开创性的摄影作品,揭示了北极令人惊叹的景观以及不断变化的气候给北极熊的生活和环境所带来的巨大改变。两位作者持续在野外探险数月,与北极熊生活在一起,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进
本书精选了中国野生动物摄影训练营导师、中国野生生物影像年赛评委、国际自然摄影大赛大满贯得主袁明辉的优秀作品。同时也是袁明辉在出版《小宇宙:微距摄影的童话世界》五年后全新的作品集合。这几年,袁明辉继续参加世界各个专业类自然生态摄影比赛并频获大奖,而且频繁地出没于云南西双版纳、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三江源昂赛大峡谷,以及珠穆朗玛峰大本营、广西喀斯特森林及天坑等生物多样性颇具特色的地区。他凭借勤奋和天赋 拍摄了不少优秀作品。他也会积极尝试新的微单相机和手机,用新技术为创作注入活力。这本书集中了他在险远之地和家门口武汉所拍摄的精彩作品。同时他阐释了在拍摄中的感悟,以及对于自然哲学、人类和自然关系的新的认知。这是一本很贴心、很有温度、说真话的自然摄影书。在本书的后,他详细介绍了世界专
本书是“中国摄影史”系列丛书的第二卷,记述了19世纪60和70年代在华活动的西方摄影师,对他们的生平和摄影活动进行了详细的考证。本书内容较卷更加丰富,共收录400余幅照片,很多资料之前都未经发表,为迄今对这一时期的中国摄影史研究详尽的专著。书中考证了逾80位专业和业余摄影师的生平活动,其中不少鲜为人知,一些照片的拍摄者首次得到确认。 “中国摄影史”系列丛书对自摄影术传入中国至19世纪末期在中国进行过摄影活动的摄影师做出了详细的考证和研究,极大地补充了国内在摄影史研究上的不足,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入选“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
这本263页画册精选了作者近30年新闻摄影生涯中拍摄的91幅精彩照片和18篇采访手记。透过一张张跨越历史的照片,回望汶川震后的浴火重生、重温国庆大典的盛世欢歌,领略风云人物的气度魅力、感受邻邦异域的风土人情、中东战乱的血雨腥风。这里既有中国发展的奋进脉动,也有世界风云的变化万千。摄影集中的18篇采访笔记尤为珍贵,记录了作者亲历乍得骚乱、 追踪 克林顿、与卡斯特罗三面之缘等难忘经历。这本摄影集是作者职业感悟和人生追求的真切诠释,更是关于战争与和平、苦难与希望、抗争与奋进的时代故事。
本书从历史影像档案中精选350多张照片,呈现从1896年现代奥运开始到今天的经典场景和人物,奥运会的影响力也绝不是仅仅局限于体育 人类社会的各个侧面,经济、变革、战争、政治在奥运会上都有明显的折射,回顾它也是在回望我们人类自己发展的轨迹。另一方面奥运会见证了中国从19世纪末期到现在的强大之路,承载了很多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本书从视觉维度,带给读者一部不同寻常,从未见过的人类奥运历程。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新探索、 一国两制 事业的新实践,也是中国与世界合作共赢的新平台。《粤港澳大湾区:图片故事》画册以208幅精美的高清图片、流畅的文字和图解历史时间轴,介绍粤港澳大湾区的历史发展脉络和总体发展规划,并着重展示了大湾区11座城市各具风貌的历史人文、现代景观和经济协同发展,为广大读者展现了一个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充满生机活力的大湾区。
本书是“中国摄影史”系列丛书的第三卷,通过14个章节的内容,讲述了1844-1879年间中国本土摄影师和照相馆的活动,对于摄影在中国的起源和发展、中国摄影的特点,以及分地域摄影活动等,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对于中国早期摄影版图的完整,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补充。 “中国摄影史”系列丛书对自摄影术传入中国至19世纪末期在中国进行过摄影活动的摄影师做出了详细的考证和研究,极大地补充了国内在摄影史研究上的不足,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入选“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