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艺术家一样思考》 《像艺术家一样思考》是全世界使用广泛的绘画指导书和创造力培训用书。迄今为止已被翻译成17种语言,全球销售300万册。 贝蒂 艾德华认为,绘画是一项人人都能学会的技能,学习绘画其实就是学习如何正确地观察事物。在书中,贝蒂为我们提供一种神奇的五天绘画方法 右脑绘画法,即从左脑转换到右脑,像艺术家(画家)一样绘画。学习这个绘画法,你可以在五天内学会画画。 贝蒂的五天绘画法分为如下五项基本技能:一是对边线的感知;二是对空间的感知;三是对相互关系的感知;四是对光线和阴影的感知;五是对整体的感知。这五种感知技能实际上是对个人观察习惯的重新训练。当你熟悉这五种技能后,就能很好地转换思维,学会观察眼前的事物,并画出令人满意的作品。 贝蒂的一位学生说: 看着自己第一天和第五天的绘
裸体形象的力量 人类躯体丰富的表现力 总令艺术家们心驰神往。在这本经典的艺用解剖学专著中,美国雕塑家、插画家、科学模型制作专家和解剖学讲师艾略特 古德芬格详细解析了人体的形态构造,并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将权威全面的解剖学参考资料集于一册,方便实用,满足了艺术工作者们在此领域的所有需求。 本书的编撰工作历时五年之久,收录数百幅图片,全面展示出骨骼与肌肉的形态,其角度之丰富、内容之翔实,可谓同类书籍之冠;对于影响人体外观的各种组织结构,本书也悉数提供清晰的照片展示和图解。基于对人体模特的观察和尸体解剖学的分析,本书还收录了人体各部位表面形态的独特画面 如脂肪垫、静脉血管和外生殖器 以及许多之前从未拍摄过的肌肉组织照片。此外,以CT扫描、核磁共振造影和尸体解剖为参考,本书还包含了众多切面图
科技愈发达、专业愈细分,平面设计基础知识的教授则愈重要。 阿明 霍夫曼(Armin Hofmann) 本书首次出版于1965年,曾一度绝版,此为修订版。阿明 霍夫曼在书中对自己的设计方法及其本质进行了高度总结,旨在为平面设计问题提供系统的解决方法。霍夫曼通过点、线条、色块等基础元素,来训练自己的艺术性造型能力,这也是他课程和设计创作的核心能量来源。在书中,他引导学生一步一步从基本的原理走向更精细和复杂的过程,对图形元素和形式元素进行分析,提取其内在规律。这本跨越60年的经典著作应当成为每位设计专业人士和设计教育工作者的书目之一,是一本宝贵的入门指南。
当面对中国画时,是否有很多疑问, 中国画,看不懂? 中国画,很枯燥 中国画,画的不像 。其实中国画很有趣。本书试图打破大家对中国画的固有印象,以轻松的语言、有趣的视角为读者带来不一样的中国画。第一章为含意奇特的图像,本章列举了中国画中的一些具有奇特内涵的作品,如 骷髅画 地狱图景 妖魔鬼怪 吉祥画 等。第二章为大师们的小幽默,画家们不但擅长作画,还经常在画中藏着自己的 小心机 ,如有些画家喜欢把自己画在树上,或者沈周特别喜欢画田园景象。画家们还喜欢画奇奇怪怪的动物,包括海洋生物,有一位知名画家还敢画马粪,在第三章中读者会与中国画中的动物们相遇。画家们也很有个性,有些人放荡不羁,有些人老实憨厚,有些人爱打嘴炮,在第四章中会看到这些有鲜活个性的画家。在中国画中,还有一些不易发现的小细节,
《中国历代画论:掇英类编注释研究(套装上下册)》虽名画论,而内容所包颇广,凡画理、画法、画诀、画诗、画品、画评、画谱、画说、画鉴、画筌、画麈、画跋等与画学原理方法有关者,无不酌加收录,以求完备,采取了以重理略法为内容的精选原则,节录了从先秦至清代画论著述以及有关文献、题画、民间画诀中很有代表性的名篇精段,按内容不同加以科学分类,综合成上下两编,凡十六论。
全书的照片按拍摄年份排序。360余幅图像,承载近百年的城市字体痕迹,于上海的街道、弄堂、建筑、餐馆、工业遗迹、商铺、摊贩、广告、机构、村镇...为了表现这个主题的完整性,其中20余张照片在我的其他书籍中使用过,望读者 见谅。书籍的版面设计,依旧保持我以往一贯繁杂的满 版的堆砌风格,尽管时有读者会因此满腹怨言,但我还 是想以此形式,让大家感受到犹如在城市的角落里寻旧 探新的气氛。此外,还需要劳烦大家按照片编号,到书 后寻找、阅读每张图片的注释 书就是用来翻的嘛。 对城市历史的研读,能给平淡的记录带来思考。
《中国美术史》由王逊先生完成于1956年,是当时Z有影响的美术史论著,在建立新的中国美术史学体系中具有开创意义,在现代中国美术史学发展中也具有里程碑地位。 《中国美术史》是在教材基础上编写而成,它并不是一般摅引史实平铺资料,而是试图比较简扼而全面地阐述中国美术史的发展状况及其若干规律。并注重其赖以产生、发展和变化的社会历史条件,以及它们与哲学思潮、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等各部门间的相互联系,在唐以前的章节里除了引用相当数量的文献史料,尤其注意考古发现的实证性,对于不见经传的工匠创作和民间美术也给予应有的历史地位。重要的美术家和作品则设专门章节进行分析论述,其间多有精辟而独到的见解,对于建立新的中国美术史体系具有开创之功。
本书向读者介绍了日本的浮世绘艺术。浮世绘的诞生、发展和代表作标志着 17 世纪至 19 世纪整个日本艺术史。浮世绘艺术简洁并优雅地描绘了日本的服饰和文化,尤其是江户地区,即过去的东京,当地的人民为了摆脱日常生活的痛苦,沉迷于世俗的享乐之中。喜多川歌麿、葛饰北斋和歌川广重是浮世绘的主要代表人物,从 19 世纪晚期开始,他们的作品在西方受到了极大的推崇,对欧洲的先驱艺术家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事理学 是柳冠中先生提出了有别于西方的设计理论,它超越了现代设计的 功能论 生活方式说 等在设计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思想,而将设计问题与中国哲学的思辨结合起来,是探索设计造物的 事 理 关系并应用于设计尤其是复杂产品设计和系统的社会设计问题解决的重要理论,提出以来,在国内外学术界都有广泛影响。 珍藏版中增加了很多珍贵的照片、实际案例等珍贵资料。 本书可作为本科和研究生教材、参考书。
北宋青绿山水巨作《千里江山图》是首屈一指的国宝名画,全卷不仅营造了一个宏大广阔的山水世界,而且画出许许多多扎实的细节,使画卷不仅具有深邃的哲学内涵,而且充满极其微妙的情味。《千里江山图》的颜色尤其令人惊叹:青绿与金黄交相辉映,既璀璨又沉着,既清纯又辉煌,青春的激情与理想的秩序和谐共生,既愉悦眼目,又表达着丰富的精神意义。《千里江山图》的传奇色彩也使人着迷:画家“希孟”完成画作时年仅十八岁,画家的年龄与画卷的宏大、深邃形成强烈反差,使画卷笼罩着一种神秘气息。
拒绝阐释或者分类,马克 罗斯科(1903 1970)坚定地支持艺术家无上的表达自由。尽管他被认为是开始形成于纽约的 抽象表现主义 主要人物,罗斯科自己却拒绝标签,倒是坚持 画作与观者之间的一种和合体验 。 在画遍了具象作品之后,他发展出了自己标志性的画面,那些大胆的红、黄、褐、赭、黑、青色块。罗斯科以这些闪烁着律动着的色团强调他并没有去除人像,不过取而代之以符号与形体罢了。这些强烈的色彩形式蕴含了人类境况的所有悲剧。与此同时,罗斯科在其作品的表达潜流中明确向观者做了许诺。他相信: 一幅画在敏感的观看者眼里可以联谊、扩展、活动,由此而得生。 从其早期发展到其卓越的色块绘画,本书介绍了罗斯科生动、亲切、革命性作品的非凡才华与影响。
两宋时期,社会进步超乎想象,诸如民生与工艺、艺术与哲学、技术与商业无不粲然,域外史家谓之“近世”,或称“新社会”,在唐、五代的基础上,宋以文艺复兴,形成新的人文天际线。文艺复兴带来的审美自由,适合艺术蓬勃地生长,从五代、两宋开始,中国绘画才真正迈进独立的艺术门槛,中国山水画的兴起,尤其水墨山水的兴起,成为10世纪至13世纪中国文艺复兴的标志。本书按照历史顺序,分为五代、北宋和南宋三个时期,解读了近30位名家、近100幅传世经典画作,探究了山水、花鸟、人物三大绘画类别由技入艺以至于境的发展过程。创作体例上,赏析与评传结合;方法上,审美与思辨兼济,是作者在学术上的一次尝试。绘画史的陈述,需要思想史的提升,以及艺术哲学的陶冶,作者试图以此建构新的中国绘画史。读过本书,或许你会发现,去艺术中开
这本书境界开阔,情绪高亢,既着眼于世界文明、经典艺术,又落脚于地域特色,提炼出一个个鲜活生动的课程主题,对这些课程主题进行设计和实践,向全国的美术老师提供了具有可行性、可生发性、可再创造性的案例,对“突出课程综合”的理念,给出了美术教育的“长沙答案”和“长沙奉献”。
《中国画题咏辞林》初版于1999年。画中题诗题跋,为中国画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题画诗一有助画意,二阐明画理,三成全章法美,四点题又点景。题画诗辑录成集之事,出现于南宋,到康熙时期陈邦彦总编的《历代题画诗》为集大成之作。本书所集题画诗,上自魏晋,下迄近现代,计五千余首,还有相关单词一万五千余例。本书为作者花费二十多年的业余时间所集,本来是为自己作画题诗参考,后来积累多了,便汇编成册。出于 尽数供读者参阅 之便,故对其中内容,未作严格筛选。本书初版之后,社会反响较好,此次修订,增删和调整了一些词条,以求更实用。
本书作者吴昌硕是个中国近现代画史上的大师级书画家, 诗、书、画、印 四绝的一代宗师。吴昌硕的艺术别辟蹊径、贵于创造,最擅长写意花卉,他以书法入画,把书法、篆刻的行笔、运刀、章法融入绘画,形成富有金石味的独特画风。他以篆笔写梅兰,狂草作葡萄,所作花卉木石,笔力敦厚老辣、纵横恣肆、气势雄强,构图也近书印的章法布白,虚实相生、主体突出,画面用色对比强烈。本书是他的艺文述稿,,全书分为导读、题画诗文、名家评论等,全方位展现了吴昌硕的艺术观念和诗书画印艺术风貌,并配上大量的吴昌硕相关书作画作画稿,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对国画艺术学习和爱好者极富启迪意义。
我们也许永远无法得知解蒙娜丽莎到底在笑什么,但可以肯定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众多艺术杰作绝不只是眼见之美那么简单。艺术家们通过符号来表达特定的含义,通常这些含义依凭着一套传统的符号语汇,在当时是受过教育的人们所熟知的,但对现代观赏者而言却已基本失传。让我们跟随作者理查德 斯坦普,踏上解开这些符号奥秘的探索之旅。 本书共分为三个部分,循序渐进。*部分概述了文艺复兴思潮的起源与发展,其波及领域包括文学、绘画、雕塑以及装饰艺术。第二部分针对文艺复兴艺术符号语言的基本元素,包括色彩、几何、光影、比例、透视和姿势等,提供了一个覆盖广阔的导引,并使用例证详细解读。第三部分是本书的核心,围绕十数个主题,包括神话、战争与和平、死亡与永恒等,分析了四十多件艺术品,并通过对作品细节的拆解分析,
《中国历代画论大观》俞剑华手稿共12卷,辑录从先秦至清代,有关画理、画法、画诗、画品、画谱、画鉴等论述,包括历代画史画论专著、别集、笔记等浩瀚典籍乃至传世书画墨迹。编撰上考证时代,订其真伪,评其优劣,述其源流;内容上依时为序,以类划分,严谨点读、整理,详加校雠。本书编辑体例中包含每篇画论正文,以及作者传略、按语、校雠、版本说明、著录情况、《四库提要》和《书画书录解题》摘录的相关内容、含意未伸或见者错误则另加 研究 辅以说明。
本书稿是”'地区风格'的再议:晋东南地区古代视觉文化及物质文化研究“研讨会论文的结集,全书立足晋东南丰富的文物遗存,分建筑空间、造像风格、图像配置和区域传播四部分,探讨了晋东南地区石窟窟前建筑、宋金仿木构墓葬建筑、造像碑的“上党样式”、寺庙造像风格、图像所具有的地域特色以及区域传播与互动等问题,是对晋东南这一地区古代艺术中地方风格的集中讨论,对研究晋东南地区的区域文化、地方风格乃至交流互动等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在对女性形体无限的颂赞中,阿梅迪奥 莫迪里阿尼(1884 1920)在艺术史中留下了被拉长的形体、杏仁状的眼睛还有他自己的名字。观者通过惊艳、性感和天鹅般的漂亮脖颈一眼就能认出这是来自他画笔之下忧郁的女性人物。 莫迪里阿尼的独特人像与他对美学独到的理念遥相呼应,同时也吸收了诸多流派的视觉元素,例如当代的立体主义、非洲雕塑、柬埔寨雕塑和13 世纪的意大利绘画。尽管莫迪里阿尼的裸女画像很出名,他在为巴勃罗 毕加索、让 谷克多和柴姆 苏丁等几位男性艺术家绘画的肖像中也使用了相似的画风技法。 本书通过莫迪里阿尼极富个人魅力的画册中的多张主要作品,介绍了他在巴黎早期现代主义温床的核心领域短暂却又卓越的艺术生涯。
本书稿是”'地区风格'的再议:晋东南地区古代视觉文化及物质文化研究“研讨会论文的结集,全书立足晋东南丰富的文物遗存,分建筑空间、造像风格、图像配置和区域传播四部分,探讨了晋东南地区石窟窟前建筑、宋金仿木构墓葬建筑、造像碑的“上党样式”、寺庙造像风格、图像所具有的地域特色以及区域传播与互动等问题,是对晋东南这一地区古代艺术中地方风格的集中讨论,对研究晋东南地区的区域文化、地方风格乃至交流互动等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