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里曼以全新的视角、独特的感受和表达方式,诠释了绘画人体的美妙和展现了人体在空间运动中的美感,让人眼前一亮、为之振奋!虽此书也兼艺用解剖学的功用,但通篇讲造型艺术的真谛(解剖只是认识人体的手段或方法)。伯里曼以生动富有感染力的图画展示了人体在运动中的变化,把复杂的人体造型,简约化理解为基本立方体的组合,用写实和立体造型方法表现空间中三维变化的形体。 人体解剖学知识对画家和雕塑家来说都是必须研究和掌握的基本功,应尽量多的了解人体内部结构,包括骨骼和肌内的造型特征与功能,以及运动变化对人体外部造型的影响。然而过去我们所见的艺用解剖学图册,大多侧重在理性地讲述人体内部结构、骨骼造型特征、肌肉起止点和作用及对外部造型影响等等,其图例大多缺乏生动性,往往不能切中要害,使得美
潘天寿《中国绘画史》介绍上至远古,下至清末民初的中国绘画史,将中国文化、哲学、个性、风俗融入其中,正式提出中国画与西方画并立为人类艺术双峰的观点,是一本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美术史专著。全书分为古代史、上世史、中世史、近世史四编,介绍24朝、1600余位画家及创作的社会背景、政治环境,各画派源流、特点等,包括但不限于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宫廷画、文人画、佛画、界画、墨戏画等,介绍了美术目前“南北宗论”“吴浙之争”的重大争议,并对对西域、古印度、西洋宗教画等外来画派对本土画的影响进行了系统介绍。本书初版于1924年,原稿因淞沪战火焚毁,经作者撰写修订,于1936年重新出版,被列入“大学丛书”。书中观点受到包括汉学家高居翰教授在内的诸多学者的推崇。有人说,如何在世界视野下不失本位意识地观照中国绘画
北宋青绿山水巨作《千里江山图》是首屈一指的国宝名画,全卷不仅营造了一个宏大广阔的山水世界,而且画出许许多多扎实的细节,使画卷不仅具有深邃的哲学内涵,而且充满极其微妙的情味。《千里江山图》的颜色尤其令人惊叹:青绿与金黄交相辉映,既璀璨又沉着,既清纯又辉煌,青春的激情与理想的秩序和谐共生,既愉悦眼目,又表达着丰富的精神意义。《千里江山图》的传奇色彩也使人着迷:画家“希孟”完成画作时年仅十八岁,画家的年龄与画卷的宏大、深邃形成强烈反差,使画卷笼罩着一种神秘气息。
台湾地区地区东海大学教授蒋勋教授精研中西艺术,多年来致力于艺术普及工作,和年轻读者分享艺术欣赏的喜悦,在台湾地区地区享有很好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他认为,“传统”就是活着的文化,不能只活在专家学者身上,必须活在众人百姓之中,启发现代人的生活,使之生活得更活泼、更圆满。成于90年代初的这本代表作,深入浅出地把华夏之美的传统介绍给大众,并和读者约定,“终其一生,我们不要失去美的信仰”。
本选题是“读懂中国画”项目中的一个品种。书中以脍炙人口的元代名画《富春山居图》为中心,是一部具有个案研究性质和学术普及意义的通俗艺术史读物。文中用五个章节来阐述《富春山居图》,文字与图片紧密结合,通过展卷逐帧读画的形式,以画中各类图像为依托,深入而直观地解读了《富春山居图》的创作、流传和“一分为二”的传奇经历,及其所蕴含的山水文化、山水画创作、文人的精神世界等相关主题,全景展示了画面的每一处细节,生动还原了伟大的艺术家黄公望创作这件山水画杰作的整个历程,并通过海量的延伸知识,探讨了元代社会生成这件文人山水画的文化根源及其对明清绘画史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国宝名画《洛神赋图》是依据曹植的千古名篇《洛神赋》创作的长篇叙事画卷,传为东晋顾恺之所作,描绘了那场发生在1800年前的经典爱情大戏。戏剧的主人公是三国魏人曹植和洛水女神宓妃,一个是痴情的王子,一个是敏感的女神,他们的爱情大戏因而无比梦幻、瑰丽、磅礴,具有动人心魄、牵人心魂的艺术能量。本书秉持细读中国画的理念,对文本与图像进行超细解读,完全打破理解障碍,使读者可以舒畅地阅读与观看;由作者亲手打磨修复的《洛神赋图》,也将一如既往地带给读者超清视觉体验;作者还在幕前幕后、戏里戏外介绍了此画的时代背景、画家故事、摹本比较、后世影响等,既具体又广阔,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图文并茂,文质兼美。总之,本书是“读懂中国画”丛书的又一部力作,堪称读懂《洛神赋》和《洛神赋图》的标配,在《洛
艺术家是如何获得灵感,又是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或创作主题的呢?在成为大师之前,他们有着怎样的经历?通过与世界上伟大的创意思想家多年的亲密接触,BBC艺术频道主编威尔?贡培兹发现了这些大师共同的特点――他们是靠前好奇的、勇敢的、懂得思考的……贡培兹将从古至今的艺术大师分门别类,以轻松风趣的语言重点讲述了20余位艺术家背后的创意故事,更记录了他与我们这个时代的著名艺术家的直接交流。我们每个人都能借鉴这些艺术家的经历,是时候像艺术家一样思考了!
雕刻、手写、绘画、编织、建造、弹奏、放风筝、讲述都可视为制作。本书系统提出了人类学、考古学、艺术学、建筑学中会通的“制作”思想,主张通过开放学科对话,由内部认识的“做中学”和“知行合一”的方式来探究学问,进行超学科的思考、行动和研究。对材料与形式、设计的意义、景观感知、有生性、个人知识和用手行为等议题的探讨,结合了多元视角的制作案例和实验:从史前石器制作到中世纪大教堂建造,从圆形土丘到纪念碑,从放风筝到绕线绳,从绘制到书写,诸此种种,所涉学科视野不囿于人类学、考古学、艺术学、建筑学,更旁及文学、哲学、现象学、心理学、生物学、生态学等。
两宋时期,社会进步超乎想象,诸如民生与工艺、艺术与哲学、技术与商业无不粲然,域外史家谓之“近世”,或称“新社会”,在唐、五代的基础上,宋以文艺复兴,形成新的人文天际线。文艺复兴带来的审美自由,适合艺术蓬勃地生长,从五代、两宋开始,中国绘画才真正迈进独立的艺术门槛,中国山水画的兴起,尤其水墨山水的兴起,成为10世纪至13世纪中国文艺复兴的标志。本书按照历史顺序,分为五代、北宋和南宋三个时期,解读了近30位名家、近100幅传世经典画作,探究了山水、花鸟、人物三大绘画类别由技入艺以至于境的发展过程。创作体例上,赏析与评传结合;方法上,审美与思辨兼济,是作者在学术上的一次尝试。绘画史的陈述,需要思想史的提升,以及艺术哲学的陶冶,作者试图以此建构新的中国绘画史。读过本书,或许你会发现,去艺术中开
《中国画传统技法教程·没骨花卉日课》是针对国画初学者所策划的一本没骨花鸟画技法书。全书框架分概述、没骨技法解析、草本花卉、木本花卉、禽鸟、草虫及教学课稿七个部分。其中没骨技法解析、草本花卉、木本花卉、禽鸟、草虫属于技法讲解部分,技法讲解部分精选50余种花卉,10种禽鸟及10种草虫,并对每一种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每一种内容的讲解分花鸟介绍、相关画稿、相关作品、分步骤讲解及历代没骨花鸟名品赏析五部分。教学课稿部分为技法讲解部分相对应的画稿及作品的原大排列,更加方便读者检索、临摹、学习。
本书稿是”'地区风格'的再议:晋东南地区古代视觉文化及物质文化研究“研讨会论文的结集,全书立足晋东南丰富的文物遗存,分建筑空间、造像风格、图像配置和区域传播四部分,探讨了晋东南地区石窟窟前建筑、宋金仿木构墓葬建筑、造像碑的“上党样式”、寺庙造像风格、图像所具有的地域特色以及区域传播与互动等问题,是对晋东南这一地区古代艺术中地方风格的集中讨论,对研究晋东南地区的区域文化、地方风格乃至交流互动等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如果去博物馆只能带一本书,那么就带这一本。《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典雅易懂,极尽绚丽,用情感而非技术来解读世界名作,能深切感受到作品里细微的情绪色彩,是一本品鉴美术作品的入门之作。每个人都能在这本书中感受到艺术之美,有人通过这本书欣赏世界,有人通过这本书寻找本心。 傅雷先生站在中西文化之间,以他极富个人情趣的艺术领悟,没有断裂和沟痕地一以贯之,授人以美慧而无虚浮之心。每一名作得以与哲学、文学、音乐、历史以及社会、政治、经济融会贯通,以这个高度分析作品,讲得引人人胜。在图片完整的基础上,结合傅雷讲解顺序,并增添“附录-名画列表”,便于读者在阅读时进行画作信息的索引。并在本书最后做了一个图解拉页,内容全面且有趣。
1933年2月,诗的意志溃败于政治的狂热。希特勒就任德国总理后,随即对共产主义者和社会民主人士展开迫害,活跃在德国政治、文化舞台的作家和艺术家首当其冲,在纳粹当政初期的短短一个月内,这些作家、艺术家或遭监禁、枪决,或被迫逃离德国。本书以切近的视角和细腻的叙述,记录从1933年1月28日到3月15日每一天里发生的迫害和逃亡,描述了托马斯·曼、埃尔泽·拉斯克-许勒、布莱希特、阿尔弗雷德·德布林、胡赫、乔治·格罗兹、亨利希·曼等魏玛时代多位文化巨匠的遭遇。这短短一个多月成为德国文学的冬天,也是全世界寒夜的序幕。
在时间洪流中沉淀百年的植物与工艺之书新艺术大师莫里斯·皮亚尔-韦纳伊创作集植物装饰艺术之大成陶瓷、墙纸、梭织布、首饰工艺与金银细工……细数15种装饰工艺的传统面目鸢尾、百合、蒲公英、常春藤和雪花莲……唤醒70种植物形态的大师手绘在200多幅装饰设计案例中,见证植物从形态到纹饰的蜕变,领会装饰艺术家的通才与返璞归真百年前,工业运动已经兴起,但世界远没有现在流转得那么快。一位秉持着“手工”与“自然”信念的艺术家,在老师的工作室里苦学多年、也独立创作多年后,决定为手工艺撰写一本书,为以自然为归属的装饰艺术撰写一本总结性的著作。他希望有人能够记住在工业之前手工艺的面目,更希望他们一代一代之间传承的、对家与自然的信念在加速演变的世界中仍能为人的生活带来宁静和滋养。他行走在乡间、在庭院,细细描摹自
本书是邵大箴先生的译作,原作者为著名的德国美术史家温克尔曼,收入了《关于在绘画和雕刻中模仿希腊作品的一些意见》等的六篇论文。《论希腊人的艺术》是温克尔曼重要经典著作《古代艺术史》的精华部分,《论希腊人的艺术》不再是个别艺术家的传记,更重要的是他发现了美术史与文化之间的联系,试图以气候与政治等因素来解释古希腊艺术繁荣现象,并为美术史提供了一个风格分类的框架。《论希腊人的艺术》是以传统的传记的方式撰写的。
北宋青绿山水巨作《千里江山图》是首屈一指的国宝名画,全卷不仅营造了一个宏大广阔的山水世界,而且画出许许多多扎实的细节,使画卷不仅具有深邃的哲学内涵,而且充满极其微妙的情味。《千里江山图》的颜色尤其令人惊叹:青绿与金黄交相辉映,既璀璨又沉着,既清纯又辉煌,青春的激情与理想的秩序和谐共生,既愉悦眼目,又表达着丰富的精神意义。《千里江山图》的传奇色彩也使人着迷:画家“希孟”完成画作时年仅十八岁,画家的年龄与画卷的宏大、深邃形成强烈反差,使画卷笼罩着一种神秘气息。
中国山水画有着悠远的历史,一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作者热爱“无山不美、无水不秀”的中华大地,少年时代就开始在宣纸上学画江南山水,以后有幸在西子湖畔的中国美术学院学习、工作。昌明的时代更使我们这一代有开展学术研究的良好条件。作博士研究生,让我重新梳理过去所学的知识,看了许多古代画论和作品,心静了,怀虚了,气顺了,知识也丰富了,对优秀传统的认识自然得到了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