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的历史》是一本介绍中国古代佛像和古代建筑的书。作者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梁先生虽然是一位建筑大师,但他一生热爱雕塑。《佛像的历史》此书按年代编写,从南北朝至明朝,贯穿全文的是梁思成先生对每个朝代的佛像雕塑的理解和介绍,关于佛像的技法、来源、流派、风格及特色都有比较全面的梳理,尤其详细地介绍了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天龙山石窟这几个大的石窟。梁先生的文笔极美,阅读起来,非常享受。《佛像的历史》在写作时,梁思成先生身处战乱之中,出于一位古建研究专家的天性,他深知战火无情,会使我国大量珍贵的泥塑、木质文物受到毁灭,所以他和妻子林徽因以及几位研究人员踏上了考察之路,赶在日军的前面去把一些古建拍摄记录下来。因为他知道,有可能这是这些古建留在人世*后的影像。书中的绝大部分的照片
108幅敦煌壁画彩塑摹绘,37座洞窟,12段历史与艺术的时空交集 72例敦煌色搭配范式,以永恒的中国传统色彩,呈现千载敦煌与古典中国的美学历程 提起敦煌,唇齿间就自然碰撞出飞天与藻井、卷草与神鹿。作为美的极致,或许我们从未掌握解读敦煌的秘钥。 敦煌,本是由色彩构成的奇迹。暗红、灰青的底色堆叠闪亮的金青,玉白的色彩浮现于土红的泥板,红与黑,白与绿,勾画出绀发翠眉的菩萨、高绿下赪的山水。有限的色系经由同色与异色的组合,或对比、或调和,终形成无数种敦煌色彩的搭配范式。它们绘制出交缠千年的天人与花雨、黄沙淹没的传说与史迹,于今日给我们带来美学与心灵的震撼。 穿过时间的轴线,敦煌色彩被时代赋予不同的面目,西魏时期群青、石绿、大红铺色明亮,是与西域绘画碰撞出的潇洒风情;将视点缩小至活跃在敦煌的生民,
这本精美典雅的小书,呈现了奇异的瑞士天才罗伯特 瓦尔泽鲜为人知的一面:艺术评论。书中收录的25篇随笔行文自由洒脱、诙谐幽默,每一篇都彰显了瓦尔泽独特的眼光、敏锐的感受力和细腻的情感。 瓦尔泽的写作风格多种多样:有时,他以一种叙事性的、充满想象力的方式思考作品;有时,他对画作进行纤毫入微的描述,不放过任何一处局部;偶尔,他又以一种俏皮的、略带讽刺与玩味的笔调,回忆起一件作品引发的逸事。无论以何种方式接触作品,瓦尔泽始终坚持,艺术是不可侵犯的自由领域。 在这批写作时间跨度长达30年的零散随笔中,瓦尔泽不仅触及梵 高、塞尚、伦勃朗、克拉纳赫、勃鲁盖尔、华托、弗拉戈纳尔等大师的作品,还从诗人的角度,给出了自己对诗画之思的回答: 诗人抬眼向墙上望去,仿佛那不朽的画面就近在眼前,他的想象
本套书分静物、风景、建筑、人物4册,为大8开的水彩临摹画册。选取40余位水彩画家的90余幅作品,风格多样,适合临摹,部分作品有清晰的作画步骤和讲解文字,具有很强的示范性。适于美术专业学生及水彩画爱好者临摹学习、欣赏和收藏。
《中国美术史教程(增订本)》是“中国高等院校美术专业系列教材”之一,全书共分九个单元共37个章节,主要对中国美术史知识作了介绍,具体内容包括中国美术的开端、秦汉时期美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美术、隋唐时期美术、五代两宋时期美术等。全书体例完备,内容宏富,重点突出,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奈良古美术店主田中昭光(号 无法庵 )采撷原野之花,搭配古董或旧藏花器,集结成《如花在野》四季插花图鉴。 ◎七十七岁的田中昭光历时一年,探访花叶逾百种,以 如花在野 为训,琢磨花与器的平衡,呈现花的自然之姿,营造 如同在野外绽放 般的插花效果。 ◎寒红梅、辛夷、菖蒲、随意草、昼颜 、半夏生、木槿、桔梗、芙蓉、秋牡丹、芒草、侘助山茶、寒樱、笔柿 搭配高足杯、德利酒壶、备前花器、信乐烧、弥生土器、油壶、竹篓、香炉 总有一些花对一个器皿是恰到好处,毫无造作。 ◎书中穿插 无法庵往昔物语 ,回顾与家人、文人、茶友、刀剑客、僧人等旧友的往来交集,忆旧时插花、品茶、赏春、观月、题词之乐。 ◎呈现古稀花道家的人生花趣、茶趣、书趣和禅趣。
《西方美术史话》是一本西方美术史的 入门 书,力求精练简明。从史的要求来看,似乎未免简疏;但也有好处,即有可能用较多的篇幅对作品、艺术家、流派进行论述和分析,把各种类型艺术作品的审美特性,说得更充分一些。介绍美术发展的历程,只讲思想内容而不讲艺术技巧的特色,是不能全面提高对于美术的欣赏力的。因此,作者在论述中穿插了一些关于技巧、技法发展变化的内容。比较,是认识艺术特征的好办法。作者在分析某类艺术作品(或艺术家)时,也采用与其他作品(或人物)相比较的办法。不但在外国作品之间互作比较,也与中国的艺术作品比较。《西方美术史话》毕竟讲的是西方的艺术。在进行评价的时候,需要听听原作者和西方评论家的意见。因而有关作品或流派的解释,无论是褒或贬,作者尽量选择一些艺术家自己或他同代的评论家的
潘天寿所著的《中国绘画史》共四编,分为古代史、上世史、中世史、近世史,分别论述了历代绘画的概貌、特质和源流,并对古代绘硬理论的嬗变历程也予以重点考察和深入剖析。《中国绘画史》*初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出版,一时引起业内轰动,是我国绘画专史研究的先驱性著作之一。
大家都可以画的中国绘画史 ( 第二辑 )包含隋唐、五代、北宋、南宋四个时期的代表性绘画作品,涉及绘画史论、作品解读。 大家都可以画 部分,其意义不止在于习画,也是对富有鲜明时代精神的艺术品深入体悟的过程,是美感的滋养,是沉静的修炼。绘画工具选用铅笔,内容循序渐进,其目的正是为实现大家都可以画,无论有无美术基础、无论年幼及长。隋唐两宋,兴衰家国,画作中见民族精神卓立绵延。
《万物与我》是知彌心画系列之四。与许多画家关注宏大的主题不同,与许多画家注重抽象的表现不同,知彌往往关注的都是日常生活的日常事物,注重表现的看似也都是日常的人生日常的情感。画笔和文字所及,或是 锄豆溪东 家长里短的物什,比如节令小食青团,比如母亲使用的诺基亚老人机;或是 尘中客 里自己的小小的际遇,比如里斯本遇见的海鸥,比如酒馆里默默喝酒的两个老男人;或是 不染其心 里小小的感动,比如枝头的花两朵,比如罗卡角的忘我的美;或是 常无 里点滴的人生之悟,比如 对花闲坐 ,比如对无花果的思念 等等,不一而足,全书以九十八幅 心画 ,画所遇到的 万物 ,述说 万物与我 的时光印痕,和 我 在此间对于生命、对于人生、对于爱的领悟。
人的身体从古希腊时代开始,就是艺术的核心。 戈特弗里德 巴梅斯这部艺术解剖学的经典作品与教材,获得了国际认可,它天衣无缝地将科学知识与艺术实践结合在一起。 这部作品详尽、系统地分析了描绘人体的学习与练习步骤,完整叙述了艺术解剖学的历史,以及艺术解剖学对人体三维艺术想象的影响史。 本书主要讨论人体比例、静态与动态的规律性、形态关系以及人体形象塑造的基础及其简化形式。巴梅斯教授从各个部位详细剖析了人体的骨骼、肌肉、肌腱、关节等的构造和外在形态,又将人体比作一个建筑,从而使读者学习到以全局的眼光来观察和绘制人物形象。 由此作者展示了如何掌握解剖学知识,以及如何在艺术创作中运用它。巴梅斯教授还对许多世界名画进行了分析,从解剖学的角度指出一幅画的精髓在哪里,不足之处在哪里,使读者学习到如
这是一本精美的国画技法书,写意画艳丽、精巧绝伦,馥郁入骨。有详尽的写意画技法解说及多套含有步骤的范画创作示范,画作精美,设计巧妙。另收录详尽的构图小知识与范画,实用性强,可以极大的激发想画写意画的人的学习兴趣。
本书收录清末民初(1898 1919)时期报刊上发表的漫画二百余幅,漫画作者包括马星驰、钱病鹤、谢瓒泰、沈泊尘、丁悚等名家。这一时期的漫画*不缺少的就是重大历史题材。预备立宪、武昌起义、清帝逊位、袁世凯称帝、 二次革命 、护法运动、府院之争、张勋复辟、五四运动等事件,都在漫画中有艺术化的表现。那一幅幅嬉笑怒骂的漫画,带领我们穿越时空,回味那段跌宕起伏的历史。
明清花鸟画中,祥瑞题材蔚为大观。它们是艺术市场的宠儿,也是明清商品经济发展之下,士大夫文化与民间文化融合的缩影。 荔枝、朱竹、牡丹、辛夷花、白雀、大鹏、墨竹、柿子、松树、花瓶、鹌鹑、莲花和葫芦等题材蕴含着大吉、大利、三多、平安、富贵、如意、长寿等吉祥之意。作者不仅探讨画作的艺术和鉴藏价值,也梳理了祥瑞题材绘画的审美与民俗等影响因素。 本书图片来自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天津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美国弗利尔美术馆等几十家博物馆。有的图片为首次发表。
由海因里希·沃尔夫林所*的《美术史的基本概念(后期艺术风格发展的问题)(精)》是整个二十世纪美术史的三部核心经典之一,不仅美术史读者,也是其他人文学者的书,它对二十世纪美术史研究体系的构建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二十世纪的西方学术界,除了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没有哪一部美术史*作能够望其项背;它在中国的影响,也超过了任何一部美术史或者美学方面的*作。
朱存明著的《汉画像之美(汉画像与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研究)(精)》是在考古学与文化学大力发展的基础上,对汉代画像艺术所表现的审美观念所做的美学探讨。作者在视觉文化、图像理论的现代学术视野下,通过对汉画像的图像志与图像学的象征符号分析,探讨了中国汉代民族文化的图像美学问题,理论新颖,资料详实,图文并茂,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为汉画像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天地。
山东嘉祥武氏祠,是现今保存较完整的画像石祠堂,是东汉晚期武氏家族墓地上的祠堂建筑。汉画像石是汉代墓室、墓地祠堂以及地面石阙等建筑物上的石质构件。汉画像石上记载的故事题材广泛,几乎涉及汉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汉代社会生活,可以说是一部绣像的汉代史。《石头上的中国画——武氏祠汉画像石的故事诠释》是对武氏祠66幅汉画像石上记载的百余故事的全方位解读。作者以画像石图像为经,详细描述画面内容,介绍了画面上所记载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以及相关的当时的社会习俗,以期读者对济宁汉代画像艺术魅力和文化意蕴有更为深切的认识,对汉代历史有全景式的了解和感知。
1514年葡萄牙人进入明朝通商标志着早期中西绘画交流的开始。到了17、18世纪,双方交流日趋频繁。当时,不论在中国宫廷还是民间,泰西法都产生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西方宫廷也积极进口和模仿中国艺术,英国王室成员争相使用 中国风 艺术品,西方宫廷和民间都产生了专门创作 中国风物 的艺术家。 本书本书精选了从1514年到1885年*代表意义的二百余件绘画作品,力求完整、真实地还原这段历史的风貌。所选绘画作品既有国人采用泰西画法创作的艺术品,也包含西方画家和艺术赞助人推崇的 中国风 艺术作品,这些都印证了 中国风 与 中国西画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一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本书以画面分析为切入点,运用图像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种方法,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按照历史阶段分为 起 承 转 合 四大部,每部又按不同主题细分为各小节,
日本传统色,脱胎于日本社会、传统文化及日常生活,具有千百年的历史。名称典雅,意蕴非凡,凝结了日本对色彩的独特感觉。从人们的衣食住行到祭祀礼仪,乃至艺术文学等方面,都有传统色的身影。 日本传统色约有1100种,传统色研究专家长泽阳子从中精选了160种*代表性的颜色,配以优美文字和精致手绘,成就了这本色彩美学赏鉴之作 《日本传统色》。 茜色、东云色、瓶窥、钝色、赤朽色、萱草色、留绀色 这些典雅的色名与缤纷的颜色所塑造的世界,不仅透露出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照、人对四季变换的细腻感知,更生动地描绘出古往今来人们的生活情趣和审美之心。
本书系作者研究晚清至民国近百年中国绘画史的论文合集。由于这段历史离今天太近,艺术界对这一时期的绘画史研究长期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本书作者鹤田武良先生从1960年代末以来,一直从事中国现代绘画作品的收藏与研究,成绩斐然,在业内有着很高的声望。本书除了一篇综述性论文之外,主要内容集中在美术教育(尤其是留学生)和全国美展等几方面,从这几个方面展示这段时期中国绘画界的基本情况。其中,尤其重要的是对几次中国的全国画展和几次中日联合画展的系统梳理,提供了大量非常珍贵且目前已经难得一见的*手材料,为后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