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的历史》是一本介绍中国古代佛像和古代建筑的书。作者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梁先生虽然是一位建筑大师,但他一生热爱雕塑。《佛像的历史》此书按年代编写,从南北朝至明朝,贯穿全文的是梁思成先生对每个朝代的佛像雕塑的理解和介绍,关于佛像的技法、来源、流派、风格及特色都有比较全面的梳理,尤其详细地介绍了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天龙山石窟这几个大的石窟。梁先生的文笔极美,阅读起来,非常享受。《佛像的历史》在写作时,梁思成先生身处战乱之中,出于一位古建研究专家的天性,他深知战火无情,会使我国大量珍贵的泥塑、木质文物受到毁灭,所以他和妻子林徽因以及几位研究人员踏上了考察之路,赶在日军的前面去把一些古建拍摄记录下来。因为他知道,有可能这是这些古建留在人世*后的影像。书中的绝大部分的照片
108幅敦煌壁画彩塑摹绘,37座洞窟,12段历史与艺术的时空交集 72例敦煌色搭配范式,以永恒的中国传统色彩,呈现千载敦煌与古典中国的美学历程 提起敦煌,唇齿间就自然碰撞出飞天与藻井、卷草与神鹿。作为美的极致,或许我们从未掌握解读敦煌的秘钥。 敦煌,本是由色彩构成的奇迹。暗红、灰青的底色堆叠闪亮的金青,玉白的色彩浮现于土红的泥板,红与黑,白与绿,勾画出绀发翠眉的菩萨、高绿下赪的山水。有限的色系经由同色与异色的组合,或对比、或调和,终形成无数种敦煌色彩的搭配范式。它们绘制出交缠千年的天人与花雨、黄沙淹没的传说与史迹,于今日给我们带来美学与心灵的震撼。 穿过时间的轴线,敦煌色彩被时代赋予不同的面目,西魏时期群青、石绿、大红铺色明亮,是与西域绘画碰撞出的潇洒风情;将视点缩小至活跃在敦煌的生民,
重叠即远近,眺望即山水,《小山重叠》即是对山水画的跨文化观察和解读。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演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历程,本书追根溯源,回到汉魏六朝乃至先秦时期,结合青铜器、墓葬壁画、画像砖石和大量传世画作,寻找山水画的根源图式及空间形态,观察它们在历史中如何发生、演变,互相借鉴、影响,最终塑造出山水画的形貌。作者重点探讨了汉代绘画中仙山图画的样式, 高远、深远、平远 的早期萌芽,中国绘画中的外来元素,经变图模式与山水画核心图式的确立,等等。一系列的议题串联起中国山水画发展的脉络, 当我们从比例、结构模式、图式的生成与演化等角度来思索绘画及绘画史,也许会重新认识绘画 。写作视野同时越过天山以西,远至欧洲,检视各个古老文明的艺术,游观古罗马的壁画、中世纪手抄本插图和文艺复兴杰作,眺望两河流域
这本精美典雅的小书,呈现了奇异的瑞士天才罗伯特 瓦尔泽鲜为人知的一面:艺术评论。书中收录的25篇随笔行文自由洒脱、诙谐幽默,每一篇都彰显了瓦尔泽独特的眼光、敏锐的感受力和细腻的情感。 瓦尔泽的写作风格多种多样:有时,他以一种叙事性的、充满想象力的方式思考作品;有时,他对画作进行纤毫入微的描述,不放过任何一处局部;偶尔,他又以一种俏皮的、略带讽刺与玩味的笔调,回忆起一件作品引发的逸事。无论以何种方式接触作品,瓦尔泽始终坚持,艺术是不可侵犯的自由领域。 在这批写作时间跨度长达30年的零散随笔中,瓦尔泽不仅触及梵 高、塞尚、伦勃朗、克拉纳赫、勃鲁盖尔、华托、弗拉戈纳尔等大师的作品,还从诗人的角度,给出了自己对诗画之思的回答: 诗人抬眼向墙上望去,仿佛那不朽的画面就近在眼前,他的想象
本套书分静物、风景、建筑、人物4册,为大8开的水彩临摹画册。选取40余位水彩画家的90余幅作品,风格多样,适合临摹,部分作品有清晰的作画步骤和讲解文字,具有很强的示范性。适于美术专业学生及水彩画爱好者临摹学习、欣赏和收藏。
◎奈良古美术店主田中昭光(号 无法庵 )采撷原野之花,搭配古董或旧藏花器,集结成《如花在野》四季插花图鉴。 ◎七十七岁的田中昭光历时一年,探访花叶逾百种,以 如花在野 为训,琢磨花与器的平衡,呈现花的自然之姿,营造 如同在野外绽放 般的插花效果。 ◎寒红梅、辛夷、菖蒲、随意草、昼颜 、半夏生、木槿、桔梗、芙蓉、秋牡丹、芒草、侘助山茶、寒樱、笔柿 搭配高足杯、德利酒壶、备前花器、信乐烧、弥生土器、油壶、竹篓、香炉 总有一些花对一个器皿是恰到好处,毫无造作。 ◎书中穿插 无法庵往昔物语 ,回顾与家人、文人、茶友、刀剑客、僧人等旧友的往来交集,忆旧时插花、品茶、赏春、观月、题词之乐。 ◎呈现古稀花道家的人生花趣、茶趣、书趣和禅趣。
《中国美术史教程(增订本)》是“中国高等院校美术专业系列教材”之一,全书共分九个单元共37个章节,主要对中国美术史知识作了介绍,具体内容包括中国美术的开端、秦汉时期美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美术、隋唐时期美术、五代两宋时期美术等。全书体例完备,内容宏富,重点突出,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美国东岸*重要的美术馆,例如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等,每年会推出二十项左右专题展或个人回顾展。有的耗费巨资,策划经年,牵动四方,一票难求。陈丹青旅居美国期间,经常流连于各大美术馆与博物馆,观赏艺术原作。 《回顾展的回顾》记录了陈丹青在美国观看的50余场展览,广泛涉及艺术史上的重要艺术家和艺术流派,远自古希腊雕塑,卡拉瓦乔、委拉斯贵支、维米尔等,印象派、后印象派、野兽派代表画家,当代艺术家,乃至中国的古今艺术品。抛去艺术史,抛去定论,他以普通观众的视角审视原作,以随笔的形式记录下与大师素面相对时的无声交谈。
《西方美术史话》是一本西方美术史的 入门 书,力求精练简明。从史的要求来看,似乎未免简疏;但也有好处,即有可能用较多的篇幅对作品、艺术家、流派进行论述和分析,把各种类型艺术作品的审美特性,说得更充分一些。介绍美术发展的历程,只讲思想内容而不讲艺术技巧的特色,是不能全面提高对于美术的欣赏力的。因此,作者在论述中穿插了一些关于技巧、技法发展变化的内容。比较,是认识艺术特征的好办法。作者在分析某类艺术作品(或艺术家)时,也采用与其他作品(或人物)相比较的办法。不但在外国作品之间互作比较,也与中国的艺术作品比较。《西方美术史话》毕竟讲的是西方的艺术。在进行评价的时候,需要听听原作者和西方评论家的意见。因而有关作品或流派的解释,无论是褒或贬,作者尽量选择一些艺术家自己或他同代的评论家的
《隐忧与曲谏》力求以新的观察角度和研究方法,解开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内深藏着的层层历史密码。根据宋金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文献材料,解读金代张著在《清明上河图》后题写的跋文,考证画家的基本生平和儒家思想的文化特质。根据历史文献和相关文物考证,认为画作的创作时间为北宋徽宗朝崇宁年间中后期,该卷的出现应与这个时期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本书用模拟航拍制图的方式,"俯瞰"画中的城市结构,发现丝毫对应不了当时的开封地图,确定此图所绘系开封实情而非实景实地,其创作原理是艺术性地概括提炼了开封城内外具有代表性的事物。画家出乎寻常地表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其中蕴含着深藏内心的隐忧,凸现了北宋后期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通过比较张择端在清明节期间目下所见与笔下所取之差异,可见画家以曲谏的方式劝诫徽
潘天寿所著的《中国绘画史》共四编,分为古代史、上世史、中世史、近世史,分别论述了历代绘画的概貌、特质和源流,并对古代绘硬理论的嬗变历程也予以重点考察和深入剖析。《中国绘画史》*初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出版,一时引起业内轰动,是我国绘画专史研究的先驱性著作之一。
大家都可以画的中国绘画史 ( 第二辑 )包含隋唐、五代、北宋、南宋四个时期的代表性绘画作品,涉及绘画史论、作品解读。 大家都可以画 部分,其意义不止在于习画,也是对富有鲜明时代精神的艺术品深入体悟的过程,是美感的滋养,是沉静的修炼。绘画工具选用铅笔,内容循序渐进,其目的正是为实现大家都可以画,无论有无美术基础、无论年幼及长。隋唐两宋,兴衰家国,画作中见民族精神卓立绵延。
这是一本精美的国画技法书,写意画艳丽、精巧绝伦,馥郁入骨。有详尽的写意画技法解说及多套含有步骤的范画创作示范,画作精美,设计巧妙。另收录详尽的构图小知识与范画,实用性强,可以极大的激发想画写意画的人的学习兴趣。
人的身体从古希腊时代开始,就是艺术的核心。 戈特弗里德 巴梅斯这部艺术解剖学的经典作品与教材,获得了国际认可,它天衣无缝地将科学知识与艺术实践结合在一起。 这部作品详尽、系统地分析了描绘人体的学习与练习步骤,完整叙述了艺术解剖学的历史,以及艺术解剖学对人体三维艺术想象的影响史。 本书主要讨论人体比例、静态与动态的规律性、形态关系以及人体形象塑造的基础及其简化形式。巴梅斯教授从各个部位详细剖析了人体的骨骼、肌肉、肌腱、关节等的构造和外在形态,又将人体比作一个建筑,从而使读者学习到以全局的眼光来观察和绘制人物形象。 由此作者展示了如何掌握解剖学知识,以及如何在艺术创作中运用它。巴梅斯教授还对许多世界名画进行了分析,从解剖学的角度指出一幅画的精髓在哪里,不足之处在哪里,使读者学习到如
本书收录清末民初(1898 1919)时期报刊上发表的漫画二百余幅,漫画作者包括马星驰、钱病鹤、谢瓒泰、沈泊尘、丁悚等名家。这一时期的漫画*不缺少的就是重大历史题材。预备立宪、武昌起义、清帝逊位、袁世凯称帝、 二次革命 、护法运动、府院之争、张勋复辟、五四运动等事件,都在漫画中有艺术化的表现。那一幅幅嬉笑怒骂的漫画,带领我们穿越时空,回味那段跌宕起伏的历史。
朱存明著的《汉画像之美(汉画像与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研究)(精)》是在考古学与文化学大力发展的基础上,对汉代画像艺术所表现的审美观念所做的美学探讨。作者在视觉文化、图像理论的现代学术视野下,通过对汉画像的图像志与图像学的象征符号分析,探讨了中国汉代民族文化的图像美学问题,理论新颖,资料详实,图文并茂,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为汉画像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天地。
本书系作者研究晚清至民国近百年中国绘画史的论文合集。由于这段历史离今天太近,艺术界对这一时期的绘画史研究长期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本书作者鹤田武良先生从1960年代末以来,一直从事中国现代绘画作品的收藏与研究,成绩斐然,在业内有着很高的声望。本书除了一篇综述性论文之外,主要内容集中在美术教育(尤其是留学生)和全国美展等几方面,从这几个方面展示这段时期中国绘画界的基本情况。其中,尤其重要的是对几次中国的全国画展和几次中日联合画展的系统梳理,提供了大量非常珍贵且目前已经难得一见的*手材料,为后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
这是一本让大众亲近敦煌艺术的通识读本。 清华大学艺术史论系教授杨琪,选取敦煌石窟艺术中重要的作品,从壁画、绢画、彩塑、飞天、乐舞、建筑、经卷、衣食住行等角度,用明白晓畅的文字,把艰涩深奥的敦煌知识融化在生动的故事中。并配以精美的图片,为大众提供一本入门的通俗读物,轻轻松松地走进敦煌艺术的大门,看见敦煌艺术千年流变之路。
当我们看一幅画时,看到的是什么? 是美好的色彩与形象、画家的八卦逸闻,还是画面元素的隐喻、历史大势的映照?虽然我们可能已经熟悉许多名作的模样,读到过学者们条分缕析的解读,但一幅杰作究竟好在哪里,一位画家因何青史留名,却未找到了答案。 还有一种看画的角度,聚焦于绘画本身,那就是画家的角度。当画家来到一幅画的面前,他看到的并不是一个平面、一个成品,他具备作为同行的心有灵犀,他会看到隐藏在画布上的秘密,理解一幅画是如何产生的。 本书作者身兼画家和学者两重身份。作为专业的艺术史学者,他对于绘画的历史和理论体系有清晰的把握,揭示出权力的运转、社会的变迁如何影响着艺术的进程;作为自年少便执画笔,并曾游历欧洲诸多艺术馆的画家,他能以创作者的身份代入作者本人的视角,提供直面原作的感受与判断。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