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可居藏珍”丛书中的一种。本书共分四册, 至三册原大彩色影印,第四册为释文及相关文稿。 册为黄宾虹手书《画学篇》长卷,由唐云先生题引首,正文后有赖少其、白蕉、王贵忱、卢子枢、黄文宽、吴三立、李育中、齐燕铭、李一氓、周怀民、肖殷、容庚、苏庚春、商承祚、吴灏诸学者题跋;第二册为王伯敏书赠王贵忱的黄宾虹手校《画学篇》印稿,王伯敏题引首,中间为黄宾虹批校《画学篇》铅印稿,后有赖少其、李遇春、林锐题跋;第三册为王贵忱手抄《画学篇》,吴三立题引首;第四册为《画学篇》相关文稿,包括知名艺术史学者、中国美术学院范景中教授所撰序文、前三册的释文、赖少其寄赠《画学篇》致王贵忱函、王贵忱撰《黄宾虹〈画学篇〉书卷》,赵志钧撰《记宾虹老人的〈画学篇〉》等。
陈淑霞,1963年生于浙江,198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现任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教育学系副教授。陈淑霞于上世纪90年代初在美术界引起广泛关注,曾参加了“新生代艺术展”、“女画家的世界展” “二十世纪中国油画展”等国内外重要展览,并以一幅“粉红色的花”在第一届中国油画年展上获得银奖。此后的十数年间陈淑霞始终不懈地在油画语言上进行探索和研究,形成了个人的独特风貌,并积极地跻身于艺术当代。本书展示了她数年的代表作品外,更集中展示了其近期的新作,让我们看到了画家心目中理想的风景和对自然的超过,她以一种看似舒缓平和的语气诉说着内心清纯的心境以及对世间的观察和思考,让人们细嚼慢咽地品味其绘画对于我们的生存的意义。
《敦煌石窟全集7:法华经画卷》系二十八卷本《敦煌石窟全集》之一部,为国家文物局重点出版项目。《敦煌石窟全集7:法华经画卷》论述的对象为敦煌石窟中以《法华经》、《涅槃经》、《维摩诘经》为依据而创作的各种经变画与塑像艺术,各部分大体按隋代、初唐、盛唐、中唐、归义军时期等几个阶段,对各期绘塑艺术的内容、形式、艺术成就以及代表性洞窟作了详尽地阐释,并配以246幅精美彩图,使全书具有较高的学术性、艺术性,是外部以专题形式论述敦煌石窟艺术中《法华经》、《涅槃经》、《维摩诘经》经变的大型艺术画册。
《吴友如画宝》一书在前人的基础上辑录了补遗的96幅图,全书共分为十三集,每一集又分上下册,共计二十六册,除后来补遗的第十三集一上下册一每册有48幅图外,其他各集均以50幅图为册,每集100幅,画序井然,画风整洁,内容详实极具趣味。包括《古今人物图》、《古今百美图》、《海上百艳图》、《中外百兽图》、《中外百鸟图》、《海国丛谈图》、《山海志奇图》、《古今谈丛图》、《风俗志图说》、《古今名胜图说》、《花卉》、《满清将臣图》、《画宝补遗》等几大部分,洋洋大观,美不胜收。
在绘画艺术的发展史上,风景画作为一种艺术分类,在东西方美术史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风景画的高度 西方名家作品精选/视域丛书》主要展现西方自19世纪以来经典的风景画作品,并对这些画家的艺术风格与样式流派做评述,《风景画的高度 西方名家作品精选/视域丛书》清晰地描述了西方往昔和当下风景画创作所取得的高度与发展嬗变的整个辉煌历程。这是一册西方名家风景画作品的精选汇集,为美术从业者和爱好者及学习风景画的艺术院校学生与考前生提供了一种有高度观看的可能。
《书画名家杰作复制精选:文徵明(4幅)(含20米长卷)》精选中国美术的技术大师他们是华夏文明最耀眼的,他征服了亿万艺术爱好者!《书画名家杰作复制精选:文徵明(4幅)(含20米长卷)》收录大师文徵明代表性的杰作,每一件都精致绝伦,美不胜收,堪称经典中的经典、艺术史上的里程碑;为你带来最美的视觉盛宴!
吴冠中(1919-2010),江苏宜兴人,画家、美术教育家。他的实践与理论成果为现代中国美术的发展开启了广阔视角,影响深远。 吴冠中先生勤于著述,立论新颖犀利,于20世纪80年代前后讨论了关于抽象美、形式美、形式决定内容等一系列重大美学问题,提出了“风筝不断线”、“文化战争”、“笔墨等于零”等一系列艺术主张。在引起广泛关注、讨论、争议的同时,也激发了当代艺术从业者们的探索热情。他一生致力于融合西方油画与东方水墨画这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所作彩墨画力图用传统水墨的绘画工具展现时代风尚,构思新颖、章法别致、推陈出新,既有传统韵味,又有当代精神,每一件作品都透露着他的艺术理想与人生感悟,展现着他对艺术创作的执着追求!同时,吴冠中先生始终坚持强调艺术作品的社会普及性,并多次将自己的作品无偿捐赠给中
植物艺术画是以植物为对象,以绘画为形式,真实反映植物种类、形态特征的特殊艺术表现形式,对植物学研究、植物知识普及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芳华修远(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植物艺术画展画集)》收录了第十九届国际植物学大会植物艺术画展参展画作一百余幅,并对中国和世界的植物图谱历史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和梳理。《芳华修远(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植物艺术画展画集)》是对中国百年来的植物科学画与植物艺术图谱的一次总结,也是对当前中国新生代自然艺术创作成果的一次集体展示,对于促进生态文化的建设、自然美育的普及有着积极作用。
《任伯年绘画图典(花鸟卷)》将清代画家任伯年作品按题材分类,分为“人物卷”“花鸟卷”,每卷又按作品具体内容细分,便于使用者参考学习。本书开本小巧,印刷精美,与之前人美社出版的8开本《任伯年全集》形成不同市场定位,相信会满足读者不一样的需求。
这是一本全面系统地反映故宫文化收藏的大型图册,集科学性、资料性、观赏性于一体。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织绣书画为数甚多,约有1680余件,其中大部分是清宫旧藏,数量和质量在中国博物馆中堪称上乘,是故宫藏品中颇具优势和特色的文物门类。1990年代初,故宫博物院曾举办《明清织绣画展览》,这是博物馆界首次举办织绣书画专题展览,展品150余件,多数是首次向公众披露,令人耳目一新,叹为观止。本卷以织绣书画为专题,遴选故宫所藏144件精品,按照织绣品的制作技法,分为刺绣书画、缂丝书画和织锦书画类,每类中又分若干小类,通过不同织绣技法所呈现的不同效果,来展示织绣书画独特的艺术魅力。
戴敦邦是中国国画家,多以古典题材及古装人物入画,所作气魄宏大,笔墨雄健豪放,形象生动传神。《戴敦邦画老上海汇本》是戴敦邦的老上海社会风情配文人物画册。画风细致地描绘了老上海百年历史和各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场景。有特色小吃,小百姓和百多图等三类。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周思聪的作品,吸收了油画及素描的体块结构、明暗光线,又大胆地运用了大面积的水墨晕染,把李可染先生山水画的层层叠加技法,运用到人物画的创作中,开创了一代中国画的新面貌。但是目前对于周思聪艺术的研究还处在深入阶段,画集种类出版还有很多,宣传与弘扬还不够,缺乏必要的出版与宣传。《北京画院学术丛书·静寂清凉:周思聪的荷花世界》,收录的是周思聪创作的荷花系列作品,其荷花作品中运用了水墨没骨的技法来表现,画面改造了刻意求实的水墨风格,展现了水与墨的冲撞后融合而成的荷花形体,形成了疏简、虚淡、空明、雅丽而依然充实的画面效果。《北京画院学术丛书·静寂清凉:周思聪的荷花世界》的出版在程度上补充了周思聪艺术研究的缺憾。
本书撷取了梵高艺术生涯中大量片段,以严肃而生动的论述呈现了梵高的艺术发展进程。首先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梵高的十载艺术生涯,通过近300余幅具有代表性的画作,叙述和分析了梵高的艺术之路。此外,本书还收录了梵高大量书信片段,这些 梵高的话 ,直观透露了梵高对人生、艺术的信念及对健康、死亡的看法,读者可由此一窥梵高的精神世界。 在时间顺序的基础上,本书还从两条主线来论述梵高的信仰和艺术生涯:首先,梵高是如何从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变成了一个彻底的无神论者;其次,梵高艺术历程的各个阶段是如何受到了不同画派和画家的影响。对其产生影响的艺术家与流派包括巴比松派、黄金时代的荷兰画家、印象派、新印象派、日本版画、伦勃朗、德拉克罗瓦、高更等。本书诠释了在这如此众多的前辈及同辈大师的影响下,梵高如何创造
《辞源》中对于仕女的解释为:『①画家画的美人,宋以后多叫士女,后又作仕女。②官僚家庭的妇女。』仕女画是人物画中以女性形象为描绘对象的绘画,直到六朝时期,它才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科正式诞生。
本书精选了名气*、影响广、代表性强的中外名画各100幅,分为四卷,帮助读者有效地欣赏、了解中外绘画。这些传世名画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史学价值和文化价值,代表了中外绘画的成就。 书中每幅名画都设置了“名画档案”、“欣赏点睛”、“画家生平”栏目,并有包括读、赏、析三步的主体内容。“名画档案”列出了名画的创作时间、尺寸、收藏地等基本资料;“欣赏点睛”高度概括了名画的成就、地位和影响;“画家生平”简要叙述了绘画大师的生平和代表作品。“读”,讲述名画的创作背景和流传经历;“赏”,用细腻生动、准确优美的语言,描述并解读名画的内容,精彩再现为打动人心的画面;“析”,进一步解读名画的深层寓意,以及作者的创作手法和思想。由概括介绍到具体描述,读、赏、析完美结 合,由浅入深,步步深入,逐步
《渡海白云贯古今 黄君璧书画展作品集》收录了20世纪中国现代国画艺术家、教育家黄君璧先生(1898—1991)的书画精品130多幅。其擅山水,长于飞瀑、流泉、风帆、霜林,师承渐江、夏圭,有极深的传统功底。作品笔墨氤氲,苍劲有力,气势雄壮。《渡海白云贯古今 黄君璧书画展作品集》还收录了艺术家评论、艺术年表等珍贵文献材料,全面总结了黄君璧先生的艺术成就。
扬 凡 艾克,佛兰德斯画家,以对自然的体察入微而闻名。他在自然的或精心选择的光照条件下研究动植物,并在他的绘画中以惊人的、令人信服的现实主义方式呈现出来。他的每一幅作品从前景到背景,都是由极清晰的微小细节组成,描绘得极其精微。这正是这本书想要告诉我们的,凡 艾克真正的过人之处在于,他意识到人脑能够在必要时补充视觉感知。 本书以神、人、自然、建筑、日常生活、质感等为主题,对作品的细节进行分类编排,并以艺术家的传记及其革命性的油画技法开篇,探讨了画面细节的重要性以及凡 艾克艺术的创造性,为解读这位艺术大师提供了全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