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春,我由苏州市工艺美术局安排进苏州市姜思序堂国画颜料生产合作社工作,地点在苏州市皋桥头的东中市三十多号,随副主任(原私方代表)老艺人薛庚耀先生学艺。后一直从事各种绘画颜料的研究、制作工作。曾先后研制了铅锡管装国画色、瓶装广告色颜料、水彩色颜料、软管广告色颜料、水粉画颜料、浓缩广告色颜料、油画色颜料、蜡笔等。为了企业的生存,还研究墙粉涂料与建筑用胶水。提高、扩大了书画印泥的生产,开发了精品八宝印泥、朱磲印泥、岱赭印泥、藏蓝印泥、象牙黑印泥(合称多彩印泥)。还开发了精制套盒装中国画颜料,使传统产品化、书画印泥多彩化。从技术科长到技术副厂长,时间真快,弹指五十年过去,现已届古稀之年。退休后,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中国画颜料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由于照相机的普及,一时以拍摄照片替代速写收集素材之风很盛,久之,机器替代了手工,速写本便被冷落了。同时,又因艺术之观念与形式的发展,有时也会产生搞创作不一定要有直接的生活体验的误解,以为其灵感与创作的素材只需从前人或他人的作品与资料中去汲取,尤其是一些意象或抽象的创作,更以为无需有生活的感受,似乎画速写和以速写的手段去观察生活,以及收集生活素材等方式已过时等等,这应该说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
几乎每一种绘画形式,在其成熟期都是以如真模仿对象为目标的,唯独中国水墨画例外,从一开始就是以改变形象为乐趣、为能事、为高妙的。那么,水墨为什么会有如此特异的秉性?也就是说,水墨为什么要变象(其理)?怎样变(其法)?变成什么样(其度)?怎样评估这种变象(其鉴)?对于这些问题的诠释和解惑,就是本书的基本内容。 本书作者持续关注绘画艺术的基础理论,此前所著《绘画迹象论》对绘画的本体属性和工作原理进行探究,使“迹象论”成为绘画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普适性工具;本书是前书的延伸与掘进,对水墨的变象问题进行专项考究。作者同时是当代有影响的水墨画家,其著述既出于实践者的思考,也来自思考者的实践,以中国文化母语作理论阐述,行文平易,案例切实,适用于关注绘画艺术的广大阅读者。
本技法书展示了荷花的作画方法,颜色的运用等,图文并茂,对于学画重彩荷花大有帮助。本书挑选的画作,色彩新颖不失典雅,一花一草一禽一鸟刻画得生动可爱,本书既有欣赏价值,又是学习临摹的好范本。本技法书的编辑出版能满足更多读者的需求,能在有限的空间里加强图书的功能,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
《八大山人》为大32开精装,铜版纸彩印,包括画家生平学行、艺术历程、绘画风格、谈艺录、各家评论、年表、传世作品目录等,并收入画家大量的生活、工作照片和近200幅绘画作品,资料详实,图文并茂。中国绘画艺术,渊源有自,与吾国文明紧密相连。自晋顾恺之,千数百年来,流派纷呈,名家辈出。遗憾的是,我们至今尚无一部、全面介绍历代绘画、画家的著作。为填补这一缺憾,让读者更详实地了解中国绘画文明和历代画家,我们编辑了这套大型丛书。丛书分古代和近现代两个部分。古代画家上自顾恺之、吴道子、王维、下继宋、元、明、清诸贤,凡60余人,每人(个别2-3人)一集,近现代部分包括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周思聪等,凡30余人,每人一集,由郎绍君、张志欣主编。
《国画名家创作解析 霍春阳》展示了霍春阳“以淡寓浓,以简寓繁,以疏寓茂,以轻寓重”的创作理念,结合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参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画风,为画界所赏。他的作品多取材于传统的兰、竹、梅、荷等题材,它从山水花鸟的概论谈起,讲绘画的写生、构图和技法三个方面,讲对景写生的藤萝、美人蕉、牡丹、兰草和玉兰而且用自己的亲身实践做示范并以梅兰竹菊的创作讲授给读者,难得而珍贵,前后各种图示计300余幅,是学习花鸟画的辅导读物。
水墨写生只是学生画人物画其中的一个环节,需要有的造型能力和笔墨功夫,方可进行。你可以多画速写、慢写、默写,画速写可以练习自己的感受,敏锐快记录生活的一瞬间;慢写可以把一些动作小的、静止的形象有理智地加以分析、琢磨、推敲。默写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及构图能力,为了配合巩固这种训练,可经常翻阅研究:荷尔拜因、安格尔、康波夫、门采尔、徐悲鸿、蒋兆和、黄胄、卢沉(早期)、周思聪(早期)等人的素描习作。通过大量的练习,造型能力有所提高。既是水墨人物画,会涉及笔墨等传统技法。这些技法主要通过临摹技法而获得。比如:临书法,可以体会一波三折、转、折、提、按等笔法,及锥画沙、屋漏痕的金石味道。对将来勾线运笔大有好处。
几乎每一种绘画形式,在其成熟期都是以如真模仿对象为目标的,唯独中国水墨画例外,从一开始就是以改变形象为乐趣、为能事、为高妙的。那么,水墨为什么会有如此特异的秉性?也就是说,水墨为什么要变象(其理)?怎样变(其法)?变成什么样(其度)?怎样评估这种变象(其鉴)?对于这些问题的诠释和解惑,就是本书的基本内容。 本书作者持续关注绘画艺术的基础理论,此前所著《绘画迹象论》对绘画的本体属性和工作原理进行探究,使“迹象论”成为绘画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普适性工具;本书是前书的延伸与掘进,对水墨的变象问题进行专项考究。作者同时是当代有影响的水墨画家,其著述既出于实践者的思考,也来自思考者的实践,以中国文化母语作理论阐述,行文平易,案例切实,适用于关注绘画艺术的广大阅读者。
泰祥洲编著的《仰观垂象:山水画的观念与结构研究》以史料文本和图式为研究视角,结合考古学、天文学等学科的成果,采用二重考据法探寻了中国山水图式起源于宇宙观的关系,详细考察了中国山水画体的初始形态,试图勾勒出中国山水画由古至今的演变轨迹,并揭示了其形式变迁的图式根源。
本书主要探讨中国古典绘画的空间问题。针对现当代美术理论界对沈括“以大观小”理论阐释的失误,作者采用“本体诠释”的方法与路径,突破“散点透视”的桎梏,详尽而深入探讨《梦溪笔谈》中所阐示的“以大观小”的真义,从而追溯中国古典绘画渊源及哲学基础《易经》文化传统思维方式的大智慧,并紧密联系历代绘画创作经典作品,深入浅出地讨论中国古典绘画独特的空间观念与理路,为中、西古典绘画比较提供新的视角,进而引发思考如何继承与弘扬写意绘画传统这一仍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作者主张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中,建构中国古典绘画自己独特的空间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
本书勾勒了中国画色彩的发展演变历程,展示了中国画色彩的成就及其误区,进行了美学与文化学探渊。逐一论述了五行与五色、儒家色彩观、道家色彩观,并以儒、道、佛之融合及五行与五色之收摄探讨了青山绿水画的哲学基础与文化底蕴,以老庄、玄、禅思想之融合及儒家陆心学的影响阐释了文人水墨画产生的士人心态、美学意境和社会人文契机。本书最后进行了中西方绘画色彩的比较研究,得出结论: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坚持东西方的良性互动性,去除东西方的弊端,从更为人性健康的角度来全面建设中国绘画色彩乃至中国文化的当代面貌应是我们的关怀,也是敞开审美之维和存在之门。
诚然,画之一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艺术的审美标准毕竟是主、客观的统一,主观当然在我,客观自然在画。这说明,画的品位高低,并不完全是以赏画者的意志为转移的!一如无论谁说“白石老”、“宾虹老”的画不好都是徒劳的一样! 无论从何种角度或立场对朱新建的艺术进行批评,都不会影响到他作品本身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因为还没有谁能对一个“美人”做出如他这样富有感觉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