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笔画是以“工”为特征的中国画画体。它以细致的刻画、准确的造型和精微的色彩进行严谨的创作,其作品呈现工整、工细与工丽的画风特色。中国工笔画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在我国古代绘画的园地中是棵古老的大树。从20世纪中同画发展的历程来看,工笔画的发展最富生机,也最为迅猛,当代工笔画已是枝繁叶茂,欣欣向荣,可以说是中国画坛中意识、变革精神与探索锐气的艺术形式之一,它正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独立的学术价值在中国画的当代形态建设中担当起非常重要的角色。 本书是关于介绍当代工笔画家方政和院体花鸟画技法的作品集。
本书详介工具材料及笔墨肌理效果、拓印法、喷绘法、干擦法、留白法、胶量法、油水分离法、制点法、玻璃水印、浆画法、积水积色法、砂磨水洗法、拉浆压印法等等,并多例特技作品分析等,十分具参考作用,极。
白描禽鸟的笔墨运行规律是:禽鸟的嘴、眼、腿脚均用浓墨细线勾勒,禽鸟的羽片明显可辨者用鳞片法淡墨勾勒,宜虚起虚收,切忌顿挫过度。羽毛虽密聚,但羽片模糊者,宜用单笔细线丝毛法表现。在体感明显的转折处着笔丝毛,每一笔线即使很短,也要用“虚实虚”的运笔节奏去处理。在禽鸟的形体高凸处如前胸、上背,羽毛组织重叠厚实,宜用浓墨密线表现;若在禽鸟的身体低下处,如后腹下背,则羽毛的排列宜浅淡稀疏,而禽鸟的形体轮廓则宜用短线断续画出。 白描禽鸟是学习工笔、没骨、写意等各种中国画禽鸟画法的基础,初学者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始可终身受益。《毕彰老师讲国画——工笔禽鸟白描技法》另选宋人花鸟精品十三幅,以白描形式表现,以备读者研习宋人花鸟原作时参照。
本书包括:楷书的历史、楷书的书写、楷书的各体书势等内容。
白描,是学习工笔花鸟画的基础,同时也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因其凭借线条表现艺术形象,表达画家情感,所以勾勒好每一根线条,是画好花鸟画的关键。勾勒,不是用细线沿着花叶轮廓去“描”,而是用书法中讲究的用笔去“写”出形象。工笔白描不只是讲究工细,更重要的是追求线条的力感、快感,所谓“工细兼力”,反对纤细柔弱的线条。勾线要用中锋,避免侧锋,中锋线条圆润浑厚,饱满而富于弹性,结实而有力感;侧锋勾画出来的线条是扁平的,单薄无力。花鸟画中的花瓣、叶片、鸟,宜用中锋勾勒,侧锋只是在皴擦树石时才宜运用。 本书为“中国名花工笔线描画谱”系列之玉兰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工笔画线描玉兰的绘画技巧,并提供了部分绘画作品供读者参考。
此画册选择了12位画家,从他们数以千计的风格各异的作品中,挑选出75幅佳作编辑成册,这12位画家,从除了我省老一辈画家肖士英先生已经作古外,其他人都仍在丹青中精工不止的画家,有的还是年富力强的中青年画家。这些画家长期植根于云南这块神奇、美丽的地地,其中有些画家还是土生土长的云南人。这些画家的作品大多取材于云南名树名花、珍禽稀鸟和古朴独特的世谷风情,其作品有强烈的地域色彩和人文积淀的印记。 花鸟工笔画是中国传统工笔画的重要内容之一。收入本画册的花鸟工笔画,画家把云南常见的茶花、杜鹃花、报春花、牡丹花等花卉,把孔雀、犀鸟、白鹭、白鹇、锦鸡等鸟禽,或再现于热带雨林、峭石断崖、野坝荒滩,或设置于庭院深处、溪边桥头、枝末树梢,把工细与得力结合起来。意匠一种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艺术效果,用花
于非闇先生是我国当代工笔花鸟画的代表性画家。本书是画家对自己学习工笔花鸟画的经验教训的总结,并对中国花鸟画的源流,以及养花养鸟、绘画工具等方面,作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大师夫子自道式的朴素表达,相信对于花鸟画的爱好者,乃至年轻的画家,都有很大的启迪作用。
本书收录了当今工笔画在探索艺术流变、当代转型之路上取得成就的中国工笔画家陈子、崔进、高茜、杭春晕、金沙、姜吉安、雷苗、吕鹏、徐华翎、张见、张庆、朱伟等精品力作。从所收录的作品中可能了解到当今工笔画家求变求新,勇于探索。他们脱胎于古法,演变于传统,是传统工笔绘画的延续和渐变。在视觉上更多地表现出当代人对于社会以及传统的反思。
中国仕女画是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画种。从原始社会的母系社会开始,女性就是备受尊崇的。中国最早一部平民文学《诗经》中有一佳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姿容端丽的女子能让男士怦然心动本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对美女的共同好尚,一直延续至今。以描绘妇女为题材的绘画在先秦时期就已蓬勃发展了。本书收录百幅仕女画作品集供美术爱好者参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