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美而不俗,淡中见雅,观赏性。自古以来,竹子在东方园林园艺中就占有重要地位。形容竹子,可用“生、形、体、色”4个字来描述:生,百笋齐发;形,潇洒飘逸;体,婀娜多姿;色,青翠欲滴。扬州的瘦西湖的个园、北京的紫竹院、成都的望江公园,都是以竹子造园的东方式园林,可见其魅力所在。在中国南方像“茂林修竹”、“竹径通幽”、“水中竹影”、“移竹当窗”、“竹林夹径”等以竹为景的景观,随处可见。谈到竹的实用价值,历史十分悠久。唐宋时,竹是生活在长江流域和岭南地区人们生存的必需物。苏东坡曾说:“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此外,竹子还可以当盛器,可做竹筷、工艺品等。中国的“丝竹”乐器,笛、萧、笙等都是
中国画是我国的传统书画艺术形式,它不仅能满足人们的视觉享受,更能拓宽人的心智、怡人心神。从古至今,中国画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风骨神韵,一直被教育家、文学家、画家等所崇拜,被广大民众所喜爱。而本书正是秉着给读者开拓视野、增加文化修养的目的,让读者在品鉴、研习古代名家作品时,能够深入了解每一幅作品的重要细节、传统绘画艺术的形式、内容和精髓。学习国画时通过细致描摹教材中展现的名家名作,来掌握中国画中特有的程式、构图、章法,以及中国画中特有的皴、擦、点、染等技法。本书可以让读者近距离观察名作,解决了很多人无法近距离观摩名画原作的难题。让古画走下“高大上”的神坛,来到绘画初学者面前,让初学者真正地、面对面地学习、观赏、临摹名家名作。本书是“经典国画原大版”系列中的一本,一共收录宋、元、
《中国工笔花鸟精品集》由周彦生等绘。《中国工笔花鸟精品集》收录工笔花鸟画《暖风》、《秋色》、《南国夏日》、《金色时节》、《初春》、《紫气东来》、《岭南春色》、《清风浩荡》、《细语》、《喻继高作品》、《春浓栖雀》等作品。
荷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古称“荷华”或“芙蕖”。中国画中以荷花为题材的作品繁多历史悠久,据传南北朝萧绎的《芙蓉醮鼎图》是我国最早的以荷共为题材的作品,而现在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南宋画院画家吴柄的《出水芙蓉图》,是当代可以见到的真正将荷花作为独幅表现内容的工笔荷花作品。画面一花一叶,形象逼真,生动怡人,写实细腻,是我国画卷遗产中不可多得的珍品。此后的宋元明清以及近现代画家的作品都从不同角度表现了荷花亭亭玉立,一尘不染的高洁之姿,创作出了许多设色清新工细秀润的荷花佳作,为后人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描摹范本。本书为“中国名花工笔线描画谱”系列之荷花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工笔画线描荷花的绘画技巧,并提供了部分绘画作品供读者参考。
读史亦能增知识,长见识,知古今,明盛衰。司马迁穷毕生精力撰《史记》,影响深远。读《史记》既能知晓历史,又能感受其雄肆的笔力。推而广之,诸如文学史、艺术史、文化史,尽可多读,以资借鉴。先秦散文、汉赋、魏晋诗歌、南北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最能体现文学的发展历史、演变过程及文化思维。多背诵,助神思,勤应用,尤其是青少年时期,强于记忆,多背名篇名作,受益终生。仍有余力,尽可读百家之书,小说、传奇、传记、杂记、笔记、游记等,中外古今多涉猎,自然开卷有益。读书为涵养,游历为涵养,基本功也为涵养,综合素质提高了,艺术品位才能整体提升。线描山水经历了磨砺锤炼,气息更加高古沉静,笔墨更加纯粹自如,位置经营更加合理自然,一派纯一气象,如无暇之璧玉,无尘之世界。国画的线条,是有着生
白描是中国画的一种,古代称之为“白画”,是一种技法形式的名称,通常也叫“线描”。它区别于重彩和浅绛,用毛笔墨线勾画对象轮廓,有时也可渲染淡墨。其特点是造型肯定、洗练、明确。它的艺术语言丰富,线的长短、粗细、方圆、曲折、疏密、虚实以及用笔轻重、顿挫、刚柔等各种节奏变化都是它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中国人物画发展最早,历代许多人物画都有非常好的线描。而白描发展成为独立的绘画创作形式则始于宋代。李公麟更把线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他传世的白描作品有《维摩诘演教图》、《五马图》等。此外,还有宋代武宗元的《八十七神仙图》,梁楷的《六祖撕经图》;元代张渥的《九歌图》;明代陈洪绶的《西厢记·窥简》、《屈子行吟图》、《水浒叶子》,上官周的《晚笑堂画传》清代任渭长的《剑侠传》、《列仙酒牌》,任伯年
问云何处最花多、花前隔雾遥相见、凉风吹叶叶初干、一蓑烟雨任平生、山映斜阳天接水、世间何物比轻盈、白鸟无言定自愁、无边丝雨细如愁、天气乍凉人寂寞等。
周中耀,男,1945年生,湖南省长沙市人。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湖南分会会员及湖南花鸟画研究会理事。早年研究宋院工笔花鸟画,继而研究近代工笔花鸟体系,在长期致力于工笔花鸟画的研究与创作中,打下了坚实的传统绘画基础。后吸收了西方绘画大师在艺术上的一些表现手法,再结合自己生活中的长期体验,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作品追求天趣自然、纵深层次、光感效果和神秘感。尤其注重立体与背景的融合,扩大了画的容量和境界。画风严谨精微,清逸秀丽,耐人寻味。被中外收藏界誉为当代实力之工笔花鸟画家之一。其艺术成就被编入《中国现代美术家人名大辞典》、《当代中国美术名家大辞典》等。当人们生活好了的时候,又徒生些莫名的悲愁,生命苦短便是其中之一。怎样过得有意义,有趣情,除了拓展生命的宽度外,还要拓展生命的长度,本书
黄妙德先生多能兼善,花鸟、山水、人物无所不工。他开创了吞吐历代画鹰诸家之长、兼收并蓄而融为一体的工笔画鹰一路。工而不腻,放而不狂,构景布势、理趣、格调近乎宋人。画家以深厚的传统笔墨功底和西画技巧画鹰,因而在解剖、透视、光感、结构、毛羽质感上比古画更具真实感,栩栩有生意;粗劲笔法山水配景所形成的取形用势、情景交融,达到了雄浑苍古的壮美意境。黄妙德能工能写,深谙用笔笔法、笔意、笔性之理,在他的作品中绝不是逸笔草草的墨戏或剑拔弩张的狂放,一般工笔画的刻板;而是工而入逸、生动活泼,颇有南宋李迪之风,从而丰富、充实、强化了画鹰这一题材的艺术语言和内蕴寓意。
《画境——雷苗工笔花鸟画探微》为画境丛书中的一本,主要内容为雷苗近年力作,包括其独具品味的绘画过程,随后是多幅完整作品,每幅作品附上3-4个高清的局部,以便读者研习其工笔画的精微之处。
工笔禽鸟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种产生于五代,敏荣于两宋。五代时期,西蜀的黄筌创造了勾勒填彩画法,用笔工细,色彩浓艳,所绘禽鸟活泼极态,栩栩如生,被称为“黄家富贵”。南唐的徐熙径常游园写生,创造水墨淡彩画法,所绘花鸟虫鱼生意盎然,妙得造化,被称为“徐熙野逸”。黄、徐两在画派由此成为后世工笔禽鸟画之祖。
《画境雷苗工笔花鸟画探微》为画境丛书中的一本,主要内容为雷苗近年力作,包括其独具品味的绘画过程,随后是多幅完整作品,每幅作品上3-4个高清的局部,以便读者研习其工笔画的精微之处。
竹子美而不俗,淡中见雅,观赏性。自古以来,竹子在东方园林园艺中就占有重要地位。形容竹子,可用“生、形、体、色”4个字来描述:生,百笋齐发;形,潇洒飘逸;体,婀娜多姿;色,青翠欲滴。扬州的瘦西湖的个园、北京的紫竹院、成都的望江公园,都是以竹子造园的东方式园林,可见其魅力所在。在中国南方像“茂林修竹”、“竹径通幽”、“水中竹影”、“移竹当窗”、“竹林夹径”等以竹为景的景观,随处可见。谈到竹的实用价值,历史十分悠久。唐宋时,竹是生活在长江流域和岭南地区人们生存的必需物。苏东坡曾说:“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此外,竹子还可以当盛器,可做竹筷、工艺品等。中国的“丝竹”乐器,笛、萧、笙等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