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笔花鸟画技法》从工笔花鸟画的概述、发展,到工笔花鸟画的形式与技法、写生和创作,从入门到深入艺术的殿堂,都有深入浅出的详细阐释,通过对作品的解读,将我们引人一种神清意远、多姿多彩的清新梦幻的境地。在技法层面上,邹传安先生淡化线、面,注重立体,巧融没骨,使得作品光影幻化。在风格上,富贵与野逸并举,绮丽与灿烂共生,意象超迈。
作为民族艺术的中国工笔画,其意象造境的审美取向强调深入地把握花卉、鸟虫等客观事物的本质,在写生与艺术创作中实现对自然物象的超越,进而达到主观性情感的表达。 当代工笔花鸟画写生与创作 课题充分利用云南植物王国的优势资源,在写生中融入传统技法的讲述,在 讨论 、 对话 、 实践 和 反省 等的人文教学过程中,把工笔花鸟画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底蕴和中国审美精神,层层剥茧般呈现出来,阐述当代工笔花鸟画创作的新理念,直观呈现新的绘画语言和新的画面构成理念,帮助学生探索找寻理想的审美表现形式。
梅、兰、竹、菊是中国画的传统题材。白描是最古老的造型艺术,是中国画的基本技法。技法从生活和实践中来,学习前人对写生的感悟和对大自然的写生精神,到大自然中写生帮助创作,创作中摆脱写生,采用选择、有综合、有夸张、有刚略的方法进行写生,才能画出形理意妙的自然的作品。白描梅花,以线条的变化表现梅花在冰雪雪地中的刚正之骨气,昂然挺立这气势。线条无论长短粗细,则笔笔见笔。在运行中把握力的要求,先画干,次画花,后点勾。表现春兰之妙气韵为先,则要放逸之气,闺秀传神幽间之姿。线条对比变化要有节奏。勾勒竹子线条要劲利,表现出竹的清高品格。先画叶、次画竿,后画枝。笔意贯穿,行笔平直,两边圆,节而承节。菊时在深秋,表现菊的傲霜精神,用线要刚柔相济,先画花,再画叶,后画枝。线条的气势变化源于生自学成
本书主要介绍了虎头的画法、虎的各部位毛丛的区别和画法等,每幅图版均附名称、尺寸、材质、技法及点评文字。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绘画,为世人留下了无数的经典之作。中国绘画涵盖了人物、山水、花鸟、走兽等诸多题材。虎画也不例外,它的出现和天象、神话、图腾、宗教、器皿、饰物、工艺品等密不可分的。如较早出现的“佛画”、“禅画”,是宗教与虎画相结合的故事载体,著名绘画有《仙释驯虎》、《丰干骑虎》、《罗汉伏虎》等。五代北宋间西蜀禅僧石恪所绘《二祖调心图》最为著名,画中二祖伏虎而眠,画面有宋乾德元年款,跋文为元代虞集所作,大意是说佛氏调心的感化力理。元人所画的《四睡图》,三位高僧丰干、寒山、拾得凭虎而眠,画面表现了人们所企盼的超自然神力。然而,纵观历代的虎画,自元宋明清,在虎的造型方面留下了诸多
作为中国画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工笔花鸟画源远流长,成就辉煌,遗产丰富,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极其主要的地位。王少卿,高级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0世纪60年代在北京中国画院进修,师从著名画家马晋、王雪涛,后又受花鸟画家康师尧指导,深入研究工笔花鸟画。作品曾在全国省级以上报刊发表和出版近百幅,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
国画意笔表现月季,首先要深入生活,认真细致地观察月季的生长规律与结构特征,并用速写大量记录月季局部和整枝作为创作的素材。同时对前人表现月季的传统笔墨与章法布局进行反复的学习与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然后运用概括与夸张的手法、精简恰当的笔触与单纯和谐的色调充分表现月季的形体与质感,创造一种具有东方艺术特色、超越属性的美感。月季的作画步骤是依据构图安排来进行,一般先花后叶,再连枝干,然后补充添加叶后之花和枝后之叶,稍作穿插即可完成。花冠可由外瓣画到内瓣。花冠也可以从内瓣画到外瓣。侧势花冠的表现,笔蘸所需所之色,可从左上角画向右下角,或者从右上角画向左下角,从深到浅,笔触略有交叉,充分运用笔触面积大小的变化来表现花瓣的透视与层次。月季的花蕾,可作调节疏密、布局和色彩呼应之用,虽
马鸣自幼酷爱美术,1981年他就学于著名花鸟画家王小古先生门下,学习工笔画,并专攻月季。为给创作打下坚实丰厚的生活基础,他注重月季写生,掌握了月季一年四季的生长规律,熟悉了月季早、午、晚的变化特点。技法上,他以工笔写实为主,兼收写意之笔法,淡雅清新,整个染色基调采取明快秀润并结合西方绘画的明暗方法,使作品既有中国文人画的素雅之风,又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及鲜明的时代感。多年的辛勤耕耘,换来了艺术上的收获。马鸣同志编绘的这本《工笔月季画法》不但为众从美术爱好者提供了图文并茂的资料,也是作为一个工笔画家对社会所负责任的体现。
《历代绘画名家大图范本-吕纪(一)》,本丛书以名家为核心,精选历代绘画领域代表人物的代表作品,每幅作品都使用大尺寸高清图,是几近原作的权威学习范本。本丛书独特的装帧形式即保存了原图风貌,避免了常见局部裁切图导致的临摹不便与结构缺失,亦可进行装裱悬挂供爱好者欣赏、装饰。
从古到今,在我们民族的绘画中,雕刻中及工艺美术,装饰用品中,对虎的形象都有精细的描绘刻画,千姿百态,形神兼备,破得人们的喜爱,源远流长,如殷商的青铜器纹饰,汉代画象砖的雕饰,以及敦煌、永乐宫的壁画都有虎的生动形象,近代更有以画虎而驰名的画家。这里,我们将多年来积累的虎稿,和搜集部分名家虎稿,加以研究整理,着重介绍当代画虎名家如张善孜、何香凝,刘海粟、徐悲鸿、熊松泉、朱育莲、任曼逸等他们画虎技法上的特点规律和独到之处,仅供画虎的朋友们参考。
中国的工笔花鸟画形成于六朝,到唐代已经相当成熟,薛稷、边鸾、司光胤等人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五代时的黄筌对后世影响很大,由于皇帝的倡导,两宋的工笔花鸟画达到了高峰。元明清时代,因为文人画的兴起,工笔花鸟画开始陷入低谷。进入二十世纪,陈之佛先生以自己的艺术实践,让工笔花鸟画再度崛起,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成为现代工笔花鸟画画的大师。作为他晚年的入室弟子,喻继高先生几十年来一直在工笔花鸟画领域默默耕耘,取得了累累硕果,成为当代工笔画坛的佼佼者。喻继高的作品写实、浪漫、典雅、温馨、大方,这一风格的形成与其学画过程和选择师事对象密切相关。喻继高广泛接触工笔花鸟画是在南京求学期间,他经常去养真庐观看陈之佛先生作画,对老师精美的表现技法、严谨的造型手法以及颇具装饰味的画面形态都熟记于心。
《新工笔文献丛书》图通过画家自述、艺术家访谈、画作评论以及高清图集,呈现当代年轻工笔画家们的心路历程,彰显他们鲜明的个性特征,更试图勾勒出当代工笔画的发展轮廓、脉络与方向。该丛书的出版,并非意味着这一任务的结束、目标的实现。相反,它是一个崭新的开始。因为,当代工笔画的发展绝不会就此止步,画家们的探索更不会就此停止。就让我们站在这新的起点,再次期待,期待这些年轻的艺术家能此刻的成就,迎向更为辉煌的未来;期待他们的画作为中国当代工笔画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提供更多的可能。本书为“新工笔文献丛书”之《秦艾卷》。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这些工笔画家具有新思维,勇于探索,潜心于学术研究。他们的工笔画学术探索,大致是从工、线、色三个方面深入的。“工”不仅仅是界定与“写”的不同,还应体现在更多的方面,如创造理念和创作规律方面的含义。从这一角度观察,得以见到他们的创作意识活跃,很自我,取向各有不同,在教学与创作实践中,反映出新一代画家对工笔画艺术的认识与诠释。如孙志钧。董仲恂、韩振刚的作品面貌,更接近人们对传统工笔画的理解,说明其艺术思想成熟,技艺精愈老道,功力沉厚;韦红燕、汪港清、白雁,在工笔画观念上更能够反映当代画家的创新思维,他们在题材选择、艺术形象处理以及技法上更强调主观感受,画面形式感强,境界虚灵;刘彦更多是在题材的社会意义上拓展,作品贴近现实,情气酷烈;郭继英似乎对工笔画的理
本书主要介绍了虎头的画法、虎的各部位毛丛的区别和画法等,每幅图版均附名称、尺寸、材质、技法及点评文字。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绘画,为世人留下了无数的经典之作。中国绘画涵盖了人物、山水、花鸟、走兽等诸多题材。虎画也不例外,它的出现和天象、神话、图腾、宗教、器皿、饰物、工艺品等密不可分的。如较早出现的“佛画”、“禅画”,是宗教与虎画相结合的故事载体,著名绘画有《仙释驯虎》、《丰干骑虎》、《罗汉伏虎》等。五代北宋间西蜀禅僧石恪所绘《二祖调心图》为著名,画中二祖伏虎而眠,画面有宋乾德元年款,跋文为元代虞集所作,大意是说佛氏调心的感化力理。元人所画的《四睡图》,三位高僧丰干、寒山、拾得凭虎而眠,画面表现了人们所企盼的超自然神力。然而,纵观历代的虎画,自元宋明清,在虎的造型方面留下了诸多的
王道中先生195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师承于非暗、田世光两位花鸟画大师,在风格上继承了北宋院体花鸟画追求精密不苟,刻意求真,色彩绚丽,寓意祥和的装饰画风,是中国北方工笔重彩花鸟画的传人。在20世纪60年代,他即以善画牡丹而闻名全国。本社于21世纪的春,在出版8开本彩色画册《王道中画集》的同时,还出版了王道中先生绘编的《王道中牡丹画集》《工笔牡丹技法》《工笔草虫白描画集》《工笔花卉白描画集》。以动植物为主要描绘对象的中国传统花鸟画,根据题材,又可细分为花卉、翎毛、蔬果、草虫、鳞介等分支。一专而多能、这是中国花鸟画家的优良传统。王先生以善画工笔牡丹而闻名、其实也善画各种禽鸟、花卉、草虫。在他的笔下,燕子、绶带、水仙、茶花、双勾竹笋等,无不栩栩如生,具有清新爽朗、恬静的田园风格。《工笔草虫白
本套教材是参照中央美术学院中画学院的教学大纲,并结合美术专业函授、大专自学考试大纲编写的。这套丛书是报考美术院校的高考生、美术自学考试者、社会助学单位、高校美术专业、公共美术教育单位和美术爱好者珍贵的学习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