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院校教材:从写生走向创作 人物画》以人物为题材的绘画形式,鲜明而厚重,并组成了主调色彩,保持了工笔人物画典雅的风貌。
任伯年为清末著名画家,天资卓越,绘画题材涉猎广泛,人物、山水、花卉、禽鸟无所不擅,其笔墨纵横、简约潇洒的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此书为任伯年人物画册,以单张册页的形式出版,既便于临摹,又便于装框装饰家居。任伯年的人物画虽然脱胎于陈洪绶,但他那钉头鼠尾描强化了笔线的形式感,同时也吸取了西洋画的造型理念。他善于把握各种人物的不同性格、不同动作,笔下的人物富有生活气息,打破了清代人物画造型不准、动态单调的局面,将中国人物画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台阶。
扇画是中国传统画科中常用的形制之一,历时悠久、题材广泛,作品甚丰。该书从传世的历代扇画人物画中遴选出极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画家及其经典汇集成册,书中作品皆采用制作高仿真复制品的电子文件及精良印刷工艺,并首创性地摘录相关的历代画理、画论或画者语录原文予以对接,比照结合、*限度地还原作品的原滋原味。
有鉴于此,本文从五代及其之前的有关肖像画的图像遗存与史料人手,旁及礼、祭、人物品藻、佛教传人、传神理论等方面,对魏晋以来直至五代时期的肖像画的发展状况进行梳理,并对肖像画从“成教化,助人伦”转向大众实用的发展中诸问题进行分析,以期寻找肖像画创作主体(画家)、创作心理过程、作品内容题材及画法形式以及肖像画批评理论等方面的内在关联,为肖像画的研究与创作提供参考。近年来陆续发现的年代可考、真实可靠的晋唐墓葬壁画和出土的唐代绢本人物绘画,成为我们研究晋唐绘画重要的实物资料,为鉴别和确定传世作品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这些考古发现的重要意义还在于为了解晋唐肖像绘画的发展以及在某些特定阶段所表现出的复杂性提供了大量实例。
刘福芳(1930年生),山东省招远市人。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工笔画学会副会长。从事美术创作、教学和中国画的美学研究数十年。多幅作品在国内外展出、出版、收藏、获奖,并收入各类名人录、名人大词典、年鉴等。 王雁(1932年生),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人。中国历史博物馆副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工笔画学会理事、北京工笔画学会副会长。多幅作品在国内外展出、出版、收藏,并收入《中国美术家年鉴》等辞书。 董淑嫔(1939年生),辽宁省旅顺人。北京画院一级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工笔画学会会员、东方艺术交流学会会员。1963年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毕业,从事中国工笔人物画创作数十年,全部作品分别在国内外展出、出版,多幅作品获奖并被收藏。
任颐(1840-1896)字小楼,后改字伯年,浙江山阴(今绍兴)人。 任伯年是我国近代美术史上一位很有影响的画家,他绘画题材十分广泛,擅画人物、山水和花鸟,线描淡染,笔墨不多而有精神。他的画法自然,兼工带烈军属,以娴熟准确的写实手法生动刻画形象,简洁明快,独具一格。他的作品对后学的影响很大。
佛教由希腊与印度经丝绸之路传到敦煌,然后到达中原大地。佛都对中国的视觉艺术尤其是雕塑和绘画,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同时,佛教的传入也带来修建装饰庙宇的方法和绘制佛陀观音的技巧。 观音在佛教信仰的国家可说是家喻户晓,被称为“半个亚洲的信仰”,由所谓“家家观世音,户户阿弥陀”可知民间观音信仰的盛行。《法华经》中的《普门品》记载,观世音菩萨能变化三十二身,随缘示现,为“正法明如来”之所垂迹,以大悲愿行倒驾慈航,辅弼阿弥陀佛,寻声救苦,但闻其名,获无量福,因而有“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之称赞。中国这个民族自古以来饱受疾病伤痛、天灾人祸和政治动乱等种种苦难,百姓感到无奈和无能为力,所以百姓心目中都渴望有一位善心慈悲与法力无边的菩萨来帮助他们化解危难,解脱苦痛。由于这个原因,观世音菩
北南两宋虽然是同一封建政权在地域上的南北承接,但其于绘画史则有着风吹草动然不同的文化隐喻。五代至北宋,山水画技法、品类全面成熟,高手辈出,画风迭变,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人物画在唐代取得的成就基础上继续获得提高。花鸟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种在宋代迅速成熟,特别是翰林图画院的兴起,成就了中国古典写实风格淡出中国绘画史主流;其次,在技法形态上,南宋绘画因时而变,不再迷恋写实义风格带来的完美视觉享受,转向诗化意境和文人化个人情感表达的诉求,完成了后续文人画发展所必需的技法铺垫。这是两宋在绘画史上表现出的差异。 两宋绘画的历史转型,使得中国绘画在十一世纪前后逐渐淡出了古典写实主义传统,以知识分子的文人趣味为审美核心的文人画一直主导着后来的绘画史。
中国书画大师范曾教授为大德高僧传神,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净慧大师作序推荐,中国佛学研究大家方立天教授撰文立传,珍藏三十年次荟萃出版!方立天撰文的《范曾绘十八高僧》收录范曾先生为家乡江苏南通市的紫琅山法乳堂所绘中国历代高僧像十八幅,其中既有中国佛门中对祖国文化有卓越贡献的人物,如南朝的法显、唐代的玄奘、近代的弘一和敬安;也有对国际文化交流有杰出建树的人物,如南朝来中国的印度僧人达摩、唐代去日本传经布道的鉴真等。这十八位高僧形貌不同凡俗,在画家笔下更能看出他们坚守信条、严行教律的品格,也能感到他们执著的追求和坚毅的信心。
自古以来,中国绘画具有多样的形态,由于人们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采用了不同的媒介与技术手段。早期阶段出现的岩画、地画、漆画、壁画、木版画、帛画、布画、画像石、画像砖,以及后期出现的木版线画、瓷画、门画均须纳入中国绘画之范畴。这些不同形态的绘画,有的存在时期短暂,有的经历代传承保留下来。探寻中国绘画的源流,这些绘画形态是不可忽视的。各种绘画形态在历史进程中积淀,并随着媒介与技术手段的进步和演变,终将在绢、纸上作画的方法稳定下来,形成了以卷轴为主要形态的绘画——古人称之为“丹青”、“水墨”,今人又称之为“中国画”。经过两千年的不断发展,“中国画”已成为中国绘画的主体。 现在的中国画继承了前人的传统,大体有两种形式,即:写意画与工笔画。画家彭连熙的工笔仕女画,正是在继承前
独树一帜,释义:单独树起一面旗帜。比喻独特新奇,自成一家。近义词:别具一格、独辟蹊径、标新立异、匠心独运。该专集为《中国独树一帜名家·王光远画笑佛》(编著:刘大为)。王光远是中国当代画坛名家,专攻画笑佛,成就卓越,特色精品之作甚丰,形成了独特的画风,得到了艺术界和社会的广泛好评,被公认为画笑佛国手,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画笑佛之的典范名家,在中国画坛上独自树起了一面画笑佛的旗帜。
郭东健,1956年6月生,祖籍山东博兴,1982年毕业十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现为福建省画院常务副院长,国家‘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参展记录:作品先后入选全国第七届、第八届美展;全国首届中国画展;当代国画优秀作品福建10家晋京展;全国中国画百家邀请展;首届、二届中国美协会员中国画精品展;第二届全国画院双年展;全国中国画创新作品展;中国画研究院年度提名展;第二届当代中国画学术展,中国当代国画人物画提名展等权威性大展。曾荣狭第七届全国美展铜奖等多项奖项。 出版记录: 出版发行《当代国画名家作品一一郭东健》、《郭东健人物画集》、《中围画名家郭东健》、 《郭东健水墨人物画选》、 《郭东健写意人物画精品集》等7部个人专集。近年来先后在福州、兰州、三明等地成功举办个人画展,并多次赴埃及、土耳
1956年,我考取中央美术学院彩墨画系(1959年改名国画系)。那年代一切模仿苏联,国画系也推行“契斯卡柯夫教学法”,极力推崇素描,口号乃是“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甚至有一个传闻:说齐白石曾表示,假如自己年轻,也要学画素描。对此,我表示怀疑。心想中国古代那么多大家,哪个画过素描?他们的造型基础是什么?近代大师任伯年,当代*的大师齐白石、黄宾虹根本没画过素描,那么他们的造型基础又是什么?李可染先生说:“中国画是白纸对青天。”那白纸对的当然不是石膏像和模特,而是如古人画竹那样,成竹在胸!是写(也可以说是泻)出来的。 当时我有机会看到当代大家作画过程,画人物的有刘凌沧、傅抱石、徐燕荪,他们都是白纸对青天,一挥而就。蒋兆和先生画人物就不像素描写生大卫头像那样,先从外轮廓开始逐渐深入,而
中国绘画以其鲜明的艺术特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与意大利为母邦的西洋画形成两山对峙、两水分流之态,各领分流之态,各领风骚于东西画系。西洋画离不开科学的色彩与物质的辅助,藉透视学、色彩学、解剖学逐渐成为绘画的法则。中国画却倾注老庄哲学,寻求潇洒逸趣,“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重气韵生动,讲诗情画意,用眼、用手、更用心。胡马、越鸟,一依北风,一巢南枝,人心物态,人情物理,迥然不同。 本书是中国画技法比较丛书中的一册,主要对陈洪绶及任伯年两位大师的人物画作了分析和比较。全书采用直观、形象的以图释意法,辅以简明的文字说明,用技法解析和原作的全景式、细微末节式的图例对比来求证风格、技巧的异同,是广大国画爱好者的极佳参考资料。
随着《中国山水画通鉴》和《中国花鸟画通鉴》的相继出版,我们又推出了《中国人物画通鉴》,至此,经由不同面貌的门类艺术发展史组构而成的中国绘画通史,也就颇具规模了。 就艺术独特性而言,中国人物画不如山水画和花鸟画,无论反映在形态史还是观念史上,它都具有与域外绘画更多的共性表现。个中缘由,也许与人物画题材不像山水、花鸟那样适合文人畅神寄兴,从而很少受到文人画价值体系的灌溉有一定关系。但中国特有的文化土壤,仍然赋予其鲜明而优渥的民族文化色彩,从早期人物画的发生发展,到汉唐、明清、近现代数度中外文化交流形势下的演化鼎革,这种色彩不仅始终未曾消褪,而且有时还会成为艺术价值体现的重要依凭。 纵观数千年的中国人物画发展史,领略其伦理教化、体道言志之类绘画功能观的流行变易,以及主题、风
本书经典的内容: 展示中国古代人物画经典,按时序分为战国秦汉卷、魏晋南北朝卷、隋唐卷、五代卷、北宋卷、南宋卷、西夏辽金卷、元代卷、明代卷、清代卷10大部分,每部分包含若干册。 开放的结构: 入选作品包括卷轴画、岩画、漆画、壁画、石刻线画、版画、年画等多画种,考古新发现的内容*加入,不受册数限制。 权威的点评: 每册均由美术史家撰文介绍时代背景,并对每幅作品作精彩点评。信息准备,语言简洁生动。
《任率英工笔人物经典作品》艺术与实用性的结合,选用中国近现代著名工笔重彩画家任率英先生的经典作品《二湘图》《嫦娥奔月》的高仿复制品。 日历部分以2017年日历为主干,兼有公历、农历、二十四节气、节日与纪念日等信息,方便广大读者日常使用。 高仿画面可自由取下,这样可分离式的设计避免了因年历实效性而导致高仿复制品无法收藏的遗憾。
摆在我们面前的这套《国画导学范本》是专为学习中国画的朋友们编选的一套供鉴赏、研究、提高的范本。在九位画家的近400幅作品中,他们或奋笔挥写,彰显诗情画意;或精勾细染,追求工整娴雅;或墨彩融动,展现心灵与自然景观的共鸣。对传统文化的诠释,是对人与自然相谐的创造,是对美的讴歌与赞颂。本书是该丛书之一《于新生人物画新作》。于新生近年来着重于中国人物画的创作,他把中国民间艺术和西方绘画吸取的营养渗透到他的作品中,创作出一批独具一格、面貌新颖的作品,他创作的《乡民竞技图》、《风筝节》、《元曲组画》、《荷糖水清清》、《大过年》、《吉祥腊月》等,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展示出他在这一领域的探索轨迹和艺术追求。
临摹一直是古画重要的传承方式。初临摹只是画师出于锻炼画技或对作者的喜爱而作;随后,皇帝也请来高手临摹皇室珍品,而将原件妥善保存。后因原作散佚,摹本则成为人们了解原作风貌的途径。《经典国画临摹实技:白描·人物》以彩图和文字的表现方式描摹表现了历代的人物,介绍了各个时期的人物的变化。
《中国画经典临摹教学范本:人物卷③》为中国画经典临摹教学范本系列之人物卷三,主要介绍唐朝时期的人物形象。唐朝绘画不仅名家辈出,而且在题材内容、作画技法方面都有很大进步。初唐绘画,以宗教佛像和贵族人物画为主。盛唐以后,随着庶族地主经济的发展,题材大大开阔,画法也有新的创造,人物画开始以世俗生活为内容。
本书收集了百余幅各时代成就*、影响广、画风有代表性的名家名作,以飨读者。并设置了“名画档案”、“画史留痕”、“大师生平”、“名画赏读”等栏目:“名画档案”简介了作品的基本资料;“画史留痕”概括了作品在中国美术史的地位和影响;“大师生平”简述作者的生平和成就;“名画赏读”从技法、历史、文化等方面品读作品。另外,根据每幅作品的情况,书中还设有“名画传奇”和“画外之音”等栏目:“名画传奇”介绍作品的传承和流传过程中的奇闻轶事;“画外之音”介绍作品所涉及的时代背景,反映的历史事件等由作品延伸出来的内容。以便更全面、多角度的使读者感受全方位的阅读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