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经典名画高清本系列丛书,一共10册。分别为《菊花精选》、《小品精选》、《花鸟精选》、《山水精选.上》、《山水精选.下》、《荷花精选 》、《牡丹精选》、《梅花精选》、《兰花精选》、《竹子精选》。每册书按题材、年代进行分类,精选从宋元时期到近现代经典名画,对部分部分经典作品进行了技法解析和画面解读。
本书是 工笔新经典系列 图书的第十一辑,是以工笔花鸟画为题材的精品技法图书。书稿内容把工笔画家高茜的一百余幅工笔画作品按照不同题材风格分为四个部分。*部分 识香 ,主打香水瓶题材创作,第二部分 空色 ,主打女性题材描绘,第三部分 游观 为游鱼题材创作,第四部分 花事 为花卉题材创作,第五部分 浅翔 ,汇集了蝴蝶、禽鸟等题材表现。书稿除了有整幅作品的呈现,还有作品局部的细节放大,让读者能够看到细致入微的画面细节,从而更深入地欣赏到作品精髓和研究画家的绘画技法。书中除了画家的作品展示和丰富的绘画步骤和技法剖析外,还有画家作品创作心路、创作感悟等丰富、真切、纯粹的信息来深度解读作品。
本书是 工笔新经典系列 图书的第十三辑,是以工笔人物画为题材的精品技法图书。书稿内容把工笔画家陈治、武欣的多幅工笔画作品按照不同题材内容分为三个部分。*部分 儿女情长 ,主打家庭亲情题材创作,第二部分 时代律动 ,主打时代民生题材内容描绘,第三部分 岁月如歌 ,汇集了回忆式生活、少数民族等题材表现。书稿除了有整幅作品的呈现,还有作品局部的细节放大,让读者能够看到细致入微的画面细节,从而更深入地欣赏到作品精髓和研究画家的绘画技法。书中除了画家的作品展示和丰富的绘画步骤和技法剖析外,还有画家作品创作心路、创作感悟等丰富、真切、纯粹的信息来深度解读作品。
唐宋元七百五十年的历史时期,是中国古典绘画成长、成熟并走向繁盛的辉煌时期,各种典范性的风格和样式,不断地被创造和衍生出来,其间开宗立派的名家,被后世画家奉为圭桌和基点;后人遵从这些规范,并根据时代的需求和个人的才情,不断生发、变革和创新,推出新的范本,从而使中国绘画掀起一波又一波师古开新的浪潮。 日本和中国几大博物馆联袂举办之“千年丹青——日本中国藏唐宋元绘画精品展”,全面地展示了唐宋元中国绘画发展之恢宏脉络。
张仁、髡残、八大山人、石涛是活跃于清初的四大僧人画家,画史上合称“四僧”。其艺术风格和主张与同时期的“四王”等画家有着明显的差别,共同构成了清初画坛异彩纷呈的壮丽景观。“四僧”的绘画以其强烈的个性及艺术特色,深受之后的“扬州八怪”和“海上画派”画家的推崇,影响所及直至今日的中国画坛。本卷尽可能将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四僧”作品,按作者划分、以年代先后为序进行编次,并附录诗文题跋和简要说明,为读者提供一份欣赏和研究“四僧”艺术的珍贵资料。 本书是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系丛书之一,本书彩色图画,印刷精美,并配有相应的文字说明,内容直观而又清晰,是了解我国古代艺术精品的一个重要途径,本书既可欣赏也可珍藏,集两者于一身,实不可多得。
张大千(1899—1983),二十世纪中国 杰出的画家、书画鉴藏家之一。张大千是我国近现代 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其作品在收藏市场中也极受欢迎,拍卖价格屡创新高。本书收录张大千 收藏价值的作品,均为大尺幅作品,堪称神品。在体例规范上,既有全貌展示,又有局部放大,附画作具体信息及内容解说,旨在成为临摹、鉴藏、研究张大千的 精品之作。
河南省美术馆一直致力于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木刻版画艺术的发掘整理、重新审视,并且已逐渐形成规模,收藏中国早期版画界的代表人物刘岘、马基光、沙清泉、夏风、刘铁华、古元、彦涵等人的版画作品达数百幅,这些艺术家在中国版画界享有重要的地位和盛誉。本书收录河南省美术馆抗战时期的版画作品100余幅,这些作品简洁而流畅的线条,夸张而协调的造型,传统与现代在版画上完美融合在一起,散发着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学术含量和社会影响力。版画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与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紧密相关,它是中国革命文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书是一本针对国画基础学习者使用的入门技法书。书稿着重对国画蔬果的一些元素,如蔬菜类的大白菜、南瓜、丝瓜、红薯;水果类的葡萄、荔枝、柿子等,进行了分步骤介绍,搭配了详细的文字解析。收录的蔬果元素形态多样、造型生动,不但有作品元素供临摹,其提供的讲解也相对详细,适合向广大读者推荐,是初学国画者学习蔬果画的资料。
明代 七子 之一王世贞不仅以诗文名世,其书画收藏与鉴赏亦独步一时。王世贞收藏宏富,书画真迹经眼颇多,前人书画论著更是稔熟于胸,从其所辑《古今法书苑》七十六卷、《王氏书苑》十卷、《王氏画苑》十卷中可略窥一斑。王世贞《弇州山人题跋》是明代重要的书画史研究资料,对书画的追溯源流、品评优劣往往带有一定的研究成份。《题跋》详细记录了明代书画的流通,展示了明代文人生活的真实侧面,也是探讨王世贞书学、文学、史学思想的重要材料。《书画跋跋》正编三卷,续编三卷,是孙鑛针对王世贞书画题跋所作的题跋,或推其说,或辩其讹,或补其阙,议论翩翩。正编依次是墨迹跋、碑刻跋、画跋,各一卷,续编亦如之,共计四百二十六则。本书中《四部稿》底本采用明万历五年王氏世经堂刻本,《续稿》底本采用明崇祯刻本,均校以《景印
此画是花卉类题材的长幅巨作,全图以兰竹、山石为题材,并以兰花为主体层层展开。每丛兰花穿插有致,疏散俏丽,变化多端。姿态万千,繁而不乱。画面中巧妙地融入了山水画的意境,将怪石、古松、劲草、洲渚陂陀穿插其间,因宜配景,错落有致。文徵明的花卉画法出自沈周,后集众家所长,自成特色,以细秀为主,潇洒劲逸,具有文雅恬静的格调。《漪兰竹石图》中,文徵明以书入画,全图以精细中带工拙,勾、擦、皴、染多用中锋参以侧锋。兰草以中、淡墨为主,线条转折轻松自如,流利秀劲,熟练中又见生涩。山石以淡墨、干笔的勾勒为主,简洁整体,用来烘托兰花。整幅长卷墨色淡雅,工细中蕴含着质朴,体现了文人画清逸、苍劲的风格特点,也呈现出文徵明晚年花卉作品的风格样式。
王石谷(1632-1717年),名翚,字石谷。号耕烟山人、乌月山人、清晖主人,江苏常熟人。出身于四世绘画之家,自幼爱画,青年时期能仿古乱真。但是,他作为清代一位誉载全国、后人争学的卓越画家决不是“自家创作可以说没有”的匠人。他有一些很好的创作,尤其是他主持创作的《南巡图》和他画的《北征扈从图》《北征图》当是反映当时重大政治事件的进步作品。 本书是中国画名家经典画库之古代部分。主要收录了王石谷的经典作品。书中对每幅作品,都作了简洁的说明,使读者能了解作品的一些背景。从书中,读者可以欣赏到王石谷的创作手法、创作内容、创作风格及表现手段。为现代的绘画家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成为人们取之不尽的艺术资源。
陈师曾,又名衡恪,号朽道人、槐堂,江西义宁(今修水》人。湖南巡抚陈宝箴孙,陈三立(陈散原》长子,陈寅恪之兄。曾留学日本,攻读博物学。善诗文、书法,尤长于绘画、篆刻。著有《中国绘画史》、《中国文人画之研究》、 《染苍室印存》等。 陈师曾山水画从师古人入手,进而注重师法造化,从自然景观的写生中提炼创作灵感。他在师法古人时,涉猎甚广,既有『四王」、『四僧』,又及沈屑、龚贤、梅清等,不师其形,师其神髓。陈师曾于石涛着力尤甚,其《仿清湘笔意》题画诗云:『清湘笔力回万牛,中含秀润杂刚柔。千笔万笔无一笔,须在有意无意求。』可见『笔力回万牛』是其艺术追求之主旨。写意花鸟画风姿雄奇、厚重爽健,富有情趣;其人物画对后世影响较大(代表作有《北京风俗画》、《读画图》等》,以意笔勾描,笔致简拙
本书收录了金城创作的山水、花鸟扇面26件,其多为精工细笔一路,构图新颖,设色研丽,笔墨灵动,富有生气。其中佳作颇多,如《西山双塔》、《柳溪渔艇图》等。
马远(1164—?》,字遥父,号钦山,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济》,后移居钱塘(今浙江杭州》。南宋光宗、宁宗时任画院待诏。出身绘画世家,曾祖马贲、祖马兴祖、伯马公显、父马世荣、兄马逵等皆为画院画家。马远擅山水、花鸟、人物,其花鸟承继家传,山水师法李唐,多画江浙山水,树木杂卉多用夹笔,山石则用『斧劈皴』带水墨晕染,用笔方硬严整,远近分明;构图取自然山水之一角,山峦雄青峭拔,风格独特,富有诗意.其花鸟作品善于在自然环境中描绘花鸟的神情野趣。人物画取材广泛,多画佛道、贵族、文人雅士、渔樵、农夫等,闲雅轩昂,神气盎然。 夏圭,生卒不详,字禹玉,临安(今浙江杭州》人。南宋宁宗时画院待诏,赐金带。早年工人物画,后来以山水画著称。他的山水画师法李唐,又吸取范宽、米芾、米友仁的长处而形成自己的个
龚贤:(约法三章599-1689)一作(1618-1689)清代著名画家。字半千,又字野遗、岂贤,号半亩,又号柴丈人。江苏昆山人。后迁居南京。“金陵八家”之一。出身贫苦,性孤僻,具有正直不阿的人格,晚年以卖画为生。在诗、书、画上都有一定的成就。在南京的“复社”中是知名的人物。明亡后定居在南京清凉山,修筑半亩园。善画山水,初从北宋入手。主要师法源,二米(米芾,米友仁父子),主张革新,强调以自然为本,抒发自己的情感,自成一家风格。他把山水画艺术的表现技巧概括为四个根本方面:笔法、墨气、丘壑、气韵。并以创造丘壑为重。他的用笔是“秃而老“,在描写涧壑溪桥、茅亭古树时,不着晕染而气势自然,苍劲深厚。画山石皴擦多至十余次,而常以浓淡不同的厚重颜色,相当真实地刻划出湿润多雨的山林景色,具有一种厚重浓淡、沉雄郁茂
李苦禅(1899-1983年),原名英,号励公,山东省高唐人。1925年毕业于国立北平艺专,后拜剂白石为师。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通观苦禅大师艺术,当从如下诸项论之为宜: 其一,人品画品统一观,上文已略及。其二,苦禅大师以直接参加五四爱国运动与新文化运动之经历,在中西文化艺术中,在学习西方有益文化中,并未泯灭民族文化自尊之心。其三,妙得天籁,与天同契。第四,古为今用,写自家胸臆。其五,写生为本,意象为要。其六,以小见大,画外求画。其七,运墨五色俱的色彩观。其八,书至画为高度,画至书为极则。其九,“不可胸无点墨”——要具备广博的学识修养,乃是苦祥大师一贯的律已为执教之主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