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我国部专门对历代书法理论分类编排并加以评注的著作。 编者季伏昆历经四十年,在浩如烟海的典籍文献中爬罗剔抉、撷英咀华,整理出史上368位书法名家的1500余条论书语录,并分为十五大类,从书法本质、书体演变、书法学习、书法鉴赏到书法与个人品性修养的关系,涵括了书法的方法面面,实为一部书法艺术的百科全书。书法家方建勋亦为本书精选高清碑帖图片150余幅,图文互证,相得益彰。 书法不仅为中国艺术提供了美学鉴赏的基础,而且代表了一种万物有灵的原则。
赵孟頫的书法早岁学“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即宋高宗赵构)书,中年学“钟繇及羲献”诸家,晚年师法李北海。他的行草书以“二王”为师,融会变化,自成一家。明人王世贞在《彝山堂笔记》中称他为:“上下五百年,纵横一万里,复‘二王’之古,开一代风气。” 《赵孟頫书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精)》为赵孟頫行书所书《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供书法爱好者临摹欣赏。
本书内容主要是介绍书法,法帖大都集自南派 帖学诸家,从晋代的钟、王,至唐、宋、元、明、清共有100多位书家珍品。本书收录留园书条石300多块,诸如二王法帖、宋贤六十五种、晋唐宋元明清诸家法书、含晖堂残帖﹑留园史实刻石等9个篇章,其中的书条石拓片质量之高出乎想象,内容完整丰富,书法各体均有,且很多拓片出自清代,十分珍贵。
赵之谦、吴昌硕、黄牧甫是近代篆刻艺术领域的三座高峰。赵之谦篆刻多方取法,风格多样,为后来印人广开门路,在文人篆刻艺术 具有无法逾越的地位;吴昌硕、黄牧甫在以书入印和线条空间的处理上都具有典型的个人风格,开宗立派,影响甚广。君匋艺术院因收藏了晚清治印三大巨头赵之谦、吴昌硕和黄牧甫印章,赵之谦104方、吴昌硕152方、黄牧甫168方,且多为三人的精品佳作。成为当代印人们心中的一个神圣殿堂。 本书精选君匋艺术院藏印中赵之谦刻印67方、吴昌硕刻印56方、黄牧甫刻印77方。书中左页编排印蜕、边款和实际大小的原石,右页从正面、侧面、俯视等角度放大展示每一方印章的印面以及边款。所收三家作品,按照有纪年款的作品均按纪年先后顺序编排,无年款的排于有年款作品后面,根据其风格先后大致编排顺序,这样可以清晰地看到大师
《张旭光书法作品集2》由张旭光书。张旭光的书作极重墨法。书法队了在结体、章法、运笔上表达书法家的某种思想外,更多地要考虑在黑色变化中展现书法家的情感起伏和心理状态。张旭光悉心研究林老,心摹手追,常用浓墨挥毫,由浓及淡,而至虚白,特别注意虚实相生,采用了音乐中的韵律感,故呈现出生动气象。
中国书法是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蕴含独有的形神兼备的艺术魅力。我们也许无法拥有那样精湛的书法水平,但可以更好的理解、欣赏书法的美。本书涵盖从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钟鼎文)到大篆、小篆、隶书,及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等,从书法艺术的不同阶段精选出63幅意义非凡的经典作品和书法大家的代表作介绍给读者。通过图解形式,专业、生动地阐释作品的内容、章法结构、笔画、字体等特色,并解读作品背后的创作背景、书法家故事,且延申到书法源流、相关作品对比,全书共呈现300余幅相关书法精品,使读者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得一座纸上中国书法艺术的博物馆,充分感受到中国书法艺术的翰墨之美。
王羲之出身于一个书法世家的门庭他的伯父王翼,王导;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名手。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61年)字,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王羲之七岁那年,拜女书法家卫铄为师学习书法。王羲之临摹卫书一直到十二岁,虽已不错,但自己却总是觉得不满意。因常听老师讲历代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使他对东汉「草圣」张芝的书法产生了钦羡之情,并决心以张芝的「临池」故事来激励自己。 为了练好书法,他每到一个地方,总是跋山涉水四下钤拓历代碑刻,积累了大量的书法资料。他在书房内,院子里,大门边甚至厕所的外面,都摆着凳子,安放好笔,墨,纸,砚,每想到一个结构好的字,就马上写到纸上。他在
《中国古代碑志法书范本精选》系从古代石刻书法艺术中精选出来的具有个性鲜明、风格突出、艺术性强的作品,通过现代高科技手段,将称为“黑老虎”的拓片中的黑底白字,翻制成人们容易接受的、具有书写效果的墨迹作品,使学习者更容易亲近碑帖,感受书法艺术之美。 《中国古代碑志法书范本精选》本套碑志法书范本精选主要有碑、墓志及造像题记等,丛书先选10种,有汉碑、晋碑、墓志、题记等,书体有隶书、篆书、楷书等。可供不同书体爱好者学习。本套图书与其他碑帖不同的是,非将碑帖高清复印,而是将法帖处理成墨迹效果后高清印制,也许此为卖点吧。
印石是一门学问,是中国特有的文化。要认识它,了解它,决非一朝一夕之事。鉴于此,作者尽十年之力精研印石,且广为搜集,得各类印石相片数千幅。今选其品相标准且佳者,举纲张目,分门别类,所编深具学力、匠心,可谓筚路蓝缕,功在印壇。读者得此一编,对于欣赏和收藏印石宝多裨益,相信此书出版会成为爱石者的好朋友,好向导,好顾问。
一、金石书画润例是书画家个案研究和书画史史段研究的重要资料,这些资料可以提供独特的视角,藉以了解书画家在某个历史时段艺术追求和价值的自我判断,以及艺术家的艺术活动和经济境遇,同时可以追寻并把握说话艺坛的嬗变与兴衰消长,有些润例留存着以后我们视野消失的艺术家及其生平和艺术活动的珍贵材料。令人遗憾的是,随着文化语境的变迁,一度浩若烟海的这类润例大都散佚无闻,编纂本书意在弥补这一遗憾,但事属草创,搜罗未广,遗漏者甚多,有待继续补充完善,望读者鉴之。 二、本上收录金石书画润例二千余件,上起一八七四年,下迄一九四九年,前后跨越七十六个年头,为便于对这大意历史时段金石书画家润例的纵向和横向的比较,本书采用编年体,每件均标明出处与发布时间。 三、本书润例来源有二:一是流传原件,一是报刊上发
傅山(1607-1684),字青主、青竹、公它,号真山、啬庐、朱衣道人等。阳曲(今山西太原)人。他自幼聪颖,禀性刚直,崇尚气节。明亡入清后不与清廷合作,并因反清复明图谋被捕入狱。后经朋友多方营救,才得以开脱生还。出狱后的傅山,退隐山林潜心研究学问,二十年不见生客。康熙十七年(1678)被举应“博学鸿儒”科,固辞不准,后在病中强行抬到京都,但仍以病为由拒绝叩上谢恩,为人处世以及作学问,处处表现得孤傲不群。特别是在以寄托胸臆,抒发性情为载体的书法方面,更是把表现自己的人格特征作为主要目的。他对书法的理解首先应建立在人格的完善之上。他说:“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因此,他的书法一直秉承正气,注重个性宣泄,并把这种创作原则追求了一生,发展到了,从而奠定了他在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地位。 傅山出身于书
《王阳明法书集》终于编成付印了,这是明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和书法家王阳明逝去四百余年后首次整理汇编的,是收录其一生中留下的大量诗文、书札、碑刻等手迹的专集。由于他创立的「阳明心学」,提出「致良知」学说,在世界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史称其为「明第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他的著作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影响久远。本集以王阳明亲笔手书的手资料为依据,由此可以来校正弥补《王文成公全书》中的缺陷和失误,无论从史料;书艺等角度去深入加以研究,其意义是显见的。 作为阳明故里的后学,编者从八十年代后期开始人手征集、整理、汇辑工作,历时近十年。曾先后赴江西、安徽、湖南、贵州、江苏、北京、山东等地,顺着王阳明生前足迹进行考察寻踪,步履所至,或攀岩拓取,或摄影笔录,逐年累积,近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