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当代中青年书法家创作档案:王厚祥》入选者大多为近年来活跃在书法创作一线的具有深厚创作实力和广泛影响的中青年书家,也有新近脱颖而出、充满活力的书坛新秀。尽管他们在创作理念、风格追求、取承,以及笔墨技巧等方面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但又无不体现出深厚的传统功底和鲜明的时代特色,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基本能够体现当代书坛中青年的创作实力和水准。本丛书除展示书家书法作品之外,还特意收录了作者本人的创作心得等理论性文章,并且还将书写工具、材料等影响创作的诸多因素包括在内,力求具体清晰地传达出书家的审美理念、风格取向,以及创作方法、手段等与创作密切相
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五里小屯村的商代甲骨文是现今所存的中国最早的系统文字,是后世篆隶楷之先宗,文字统一前的雏形,历代书契之鼻祖。洋洋数十万字,浩翰的骨林书刻艺术为世界书法艺术史中所罕见。这一举世瞩目的瑰宝,对研究中国书法篆刻艺术史的发展流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编收集出土的可靠考古资料,以文字清晰,具有时代特色、书法上乘者为准则,分别从十六万版商代甲骨文中精选出一部分,约单字上千,重文越六千,照相放大,供书法篆刻、艺术专家以及爱好者研习,从中可以窥见甲骨文字放大后的端倪,妙不可言。
由篆书到隶书的转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关键性一步,以秦简牍书为代表的秦系文字是汉字史上具有这一转折意义的文字阶段。本书通过对秦简牍书的渊源的考察以及同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的文字比较,认为秦简牍书直接演化为汉代隶书,从而纠正了在文字演进的过程中“小篆演化为汉隶”的传统认识,并论证了书法笔势、书写材料以及字形结构的处理等书写因素对字体演变有着重要影响。
现代生活中,已成为人们的一种日常活动。所以,设计一款具有个性和品位的,已成为一种时尚。《百家姓手册》详细介绍了艺术设计的基本技法,并以中国百家姓文化为切入点,介绍了我国100个常用姓氏的来源、家族名人和历代名家墨迹等内容,书中还为每个姓氏设计了约30个风格迥异的艺术样式,可供广大读者进行临摹,以激发设计灵感,对于一些笔画较为复杂的设计,则进行简要的点评并标出了笔画顺序,以便读者掌握。
本书为王乃栋先生的书法作品集,计收录近作九十四幅。作者以中国书法文字辨识难度、最原始的甲骨文作为主攻方向,了参以古玺章法、岩画构成和行草笔意的“写意甲骨书法”;在学习借鉴张旭、怀素狂草基础上,大胆改变章法,进行狂草书法艺术“现代意味”的探索,将汉简汉碑及传统狂草书法中的长线发挥到,打破传统草书书写行距,形成整体草书章法,用高度抽象的书法笔墨线条艺术地表达现代人复杂的心理状态和审美情绪,经多年探索实践,形成了具有个性特点的创新型狂草。为作者多年来执著于中国书法艺术本体精神而自出新意的探索实践。
《法书要录/范祥雍古籍整理汇刊》为第一部汇集并选录唐以前书法资料总集,是研究中国古代书画艺术要籍。《法书要录/范祥雍古籍整理汇刊》辑录广备,如虞龢《论书表》、庾元威《论书》、庾肩吾《书品》、李嗣真《后书品》、窦臮《述书赋》、张怀瓘《书断》等,又存目王愔《文字志》,历载历代书家一百四十七人姓名,有些姓名仅见于此目录。末卷《右军书记》载录四百六十五帖,可资对王羲之的书迹流传及其文章事迹的考稽。
《褚遂良伊阙佛龛碑(中国书法经典路径)》以《伊阙佛龛之碑》中的点画为基础,通过分析其点画、偏旁和间架结构、章法,结合古代经典书论和永字八法等常用笔法学习理论,提炼学习褚遂良楷书的主要特点,即以方笔为主,兼有欧虞之胜,参与分隶法,看似拙,其实巧的楷书用笔及其方法,吸取该碑书原材料作为创作的创意灵来源。
本书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周睿多年研究成果,主要以中国书法美学与士人精神传统的关系为切入点,对书法艺术的本体特征、士人精神传统对书法主体的塑造、书法创作论、书法审美价值范畴体系、士风更迭与书风嬗变、书法向现代性转换的历程及方向、西学之于书法美学的意义等进行深入解析,从思想和形式上探讨士人精神传统与中国书法美学问题。
《张珩与中国古代书画鉴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是文博界多位专家撰写的与张珩及书画鉴藏相关的论文,共收12篇论文及一封张珩女儿张贻文的贺信。论文内容涉及收藏史、鉴定史、交往史,也有对具体画作的鉴定,有点有面,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前沿性,也具有很高的学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