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北京文化书法研究丛书”之一,该书通过对书法理论的总结和反思,使得书法的新思维能够推广到民间,成为大众的思想,进而能够在国际书法文化交流中逐渐成为新世纪影响他国书法的新理念。全书共分5个章节,具体内容包括再现与表现、论用笔与结字、章法与布白、风格与流派及书家与书作。该书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书法艺术概论”理应包括关于书法艺术的五、六个基本的系列范畴,即作者在本书中的五章:一、再现与表现:书法的美学本质;二、用笔与结字:书法技术与技巧的历史属性;三、章法与布自:书法创作的视觉性特征;四、风格与流派:书法的艺术个性化原则;五、书家与书作:书法创作主体与作品的关系。作者还设计了一章,即创作与审美:书法艺术生态环境。可惜还来不及写出来,作者认为这也很重要,有
王家新编著的《白蕉讲授书法》系“大师私淑坊”丛书之一。“私淑”作为师承前贤、绍述学识的一种方式,在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于书法一门,“私淑”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书法的沿革、兴衰,亲授和私淑这两种传习方式,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进而形成了独具内蕴的传统,甚至被视为一种精神上的尊崇。这种尊崇一直延续到现代,以沈尹默等人的深入实践和理论发扬得到了进一步彰显,以白蕉的自我标榜宣示了“私淑”书学精神的现代延续。这期间,还有沙孟海、林散之、启功等一批现代卓有成就的书法名家,担负起历史的责任,他们在汲取前代营养时更不忘传统的脉络,或取碑刻金石之韵,或举回归帖学之旗,结合个人的性情和睿智,不仅在技艺上刻苦探索,更在学术理论上勤奋耕耘。其中尤以沈尹默成就最为杰出,他最早开始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人,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反抗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 《林则徐翰墨(增订本)》所收集的林公书法,以福州林则徐纪念馆珍藏的精品为主,包括对联、条幅、屏条、扇页、诗稿、信札、书稿等。品赏这些翰墨,可以从林公书法之隽美中得型早受,可以加深对他思想感情、品德风范的了解,可以从遗墨自身的内容中领略作者在风云变幻的世事中得出的弥足珍贵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中国汉字有几万个,中国书法碑帖、字帖有几千种,就你喜爱的某一种书体而言,如何学写?从哪里人手练习?汉语里有两句同意思的成语叫“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意思是“掌握了关于某一事物的知识,而推知同类中其它事物”,“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我们想,这一道理用于学习书法中,同样适用,或许是一条捷径。所以,我们选了10本名帖,在这名帖中各选了100个有代表性的字,来分析基本笔画、偏旁部首,讲解结构特征,这就是“触类”、“举一”的做法,通过这些指导你练习,而达到“旁通”、“反三”的目的。也就是说,如果你真正学习、掌握、做到了这“百字通”,就可以达到“字字通”的目的。
《张旭光书法作品集2》由张旭光书。张旭光的书作极重墨法。书法队了在结体、章法、运笔上表达书法家的某种思想外,更多地要考虑在黑色变化中展现书法家的情感起伏和心理状态。张旭光悉心研究林老,心摹手追,常用浓墨挥毫,由浓及淡,而至虚白,特别注意虚实相生,采用了音乐中的韵律感,故呈现出生动气象。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之一。在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书法作为文化交流的工具,既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又因其浓郁的东方情调而成为一门独放异彩的艺术,有着极高的欣赏价值。解放以来,百废俱兴,文化事业百花齐放,书法艺术的繁荣也到了一新的阶段,涌现出了一些较为实用的书写全权,如新魏碑体等。同时汉字快写也开始受重视。早在十多年前,就有学者、书法家、文字学家致力于研究汉字快写的问题。由于此事关系着成万上亿人提高书写速度的问题,因此,现代汉字快写法便应运而生。
《毛公鼎》是西周铭文中卷帙浩繁、载字最多的一种名品。清道光末年出土于陕西岐山,此器现存台湾。 拥有四百九十七字的《毛公鼎》,曾被作为临习金文大篆的必修课程。有人评价它[笔法精严,结体瘦劲]其实若从金文论笔法,多有不宜。因为笔法只限于毛笔书写;金文是书写后又加浇铸,多了几道工序,再斤斤笔法,不啻缘木求鱼了。 但《毛公鼎》的线条却真有惊天地、动鬼神之慨。在一个弧形的天地中,每一字都以弯斜的体势衔接。但细细品察每一行与每一字,却极为严整、丝毫不苟,可以见出作者对金文行与字的字形排列,有着超凡入圣的驾驭能力,在上古时代金文从总体上说相对粗质而言,《毛公鼎》显然是一个例外。此外,配合着这种字形弯斜排列、线条则出以圆润而质实,凝练;使每一字因此而极为稳定的中心;线条构合之际,在瘦劲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