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广泛占有战国楚简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书法学、文字学、文献学、考古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的相关知识,利用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图像、表格加文字的形式,对楚简书法的笔法系统、结构法则、时代风尚、地域特点和书手的个性风格等进行具体而微的分析研究,进而阐明楚简书风兴盛的原因及其对秦汉隶书和草书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作者认为,楚地巫、道之风盛行,大篆金文解体加速,促使楚简书法在战国五系文字书法中形成了华藻奇诡、浪漫多姿的独特面貌。本书呈现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我们纠正先秦书法局限于铭刻文字而无墨迹的片面认识,同进也将为楚简书法创造性转换提供鲜活的参考范例和学理依据。
《魏碑大观》收录了南北朝时期众多名碑、墓志、造像等,涵盖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大部分石刻书法艺术。本书内容丰富,是学习魏碑书法的上佳范本。
《汉字手写体(增补本)》的手写体是选用日常通用的易写的行书和易识的草书,加以分析后,找出它们组成的基本部分,在熟练基本部分之后,再相互拼合。这样,通过短期的练习,可以提高书写速度。 汉字是由上、左、中、右、下等几个部分组成的,基本部分运用在不同的部位上,有许多是会有变化的,其应用在笔画越多的字中,会变得越简单,甚至省掉。
《魏晋南北朝书法史》是在《中国书法史绎·本体卷》的基础上修订增补而成。本书试图在魏晋南北朝宏阔的文化历史与哲学审美背景下来探究阐释魏晋南北书法的递嬗与深层结构及本体化建构。由于其间充斥着复杂的非单一化的书法本体与形上情神纠葛与勾连,从而显示出魏晋南北朝书法历史的内在复杂性与多元性。 本著试图在书法史写作建构中,实现一种由述史考据到艺术史的转变,力证述史考据并不是书史写作的专享方式。书法史作为现代人文学科,应是开放多元的,并且应该是在整合多元学科的基础上,饶具现代学术活力的人文学料。当然,从学科归类上,它应属于艺术史,而不应该是一般历史学的附庸。应该承认,关于这一点,在当代书法学术界并不是自明的。
我们在石刻中要看到什么?古人留在石刻上的历史,我们注意到了么?曹植与曹丕之间,夺嫡的传闻是否属实?兰陵王是因何饮药含恨而亡?毒杀兰陵王的人是谁?他的墓志上有怎样的记载?原来房玄龄是官二代?年画中的门神秦叔宝,他家又有怎样的故事?我们书法时常临写的《石门铭》,到底记载着谁的事情?本书为王强教授多年来的有关石刻田野考察笔记的首次整理出版。作者走访河南、山东、河北、江苏、云南六省三十一地,以石刻原物为研究对象,对碑志及摩崖背后的历史故事、人物文献与艺术价值进行全面细致的考察。石刻中既包含《曹全碑》《爨宝子》《爨龙颜》《瘗鹤铭》《石门颂》《尹宙碑》《谢鲲墓志》等碑刻名品,又有《刘宝墓志》《秦爱墓志》《崔猷墓志》《贾思伯墓志》《傅树眼墓志》《李宪墓志》等较为稀见的墓志,总计涵盖40余方
《草书要领》是一本流传久远的草书字帖,无数书家从中获益。随着时代的发展及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对此等仍有很高使用价值的传统图书进行改编是一种历史的必然。相信此《草书要领(整理改编版)》在保留原书长处的基础上,更符合现今读者的需求,更适宜书家使用。
《魏碑大观》收录了南北朝时期众多名碑、墓志、造像等,涵盖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大部分石刻书法艺术。本书内容丰富,是学习魏碑书法的上佳范本。
“书法主义文献丛书”研究和讨论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水墨与书法的现代发展,是全面记载跨世纪中国书法现代进程的最重要文献,也是中国书法和现代水墨艺术交融的新艺术形态的完整记录。丛书虽以“书法主义文献”命名,但它更多的是将书法置于当代文化和未来开放的角度以及与世界对话的视角,是回顾和展望并置的文化前沿丛书。在对外艺术交流中,对介绍中国现代艺术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传播价值。 本书记载了中国著名美术理论家与著名书法理论家的重要论文,是世纪最重要的思想交锋汇集。
为了方便读者进行集字创作,本社继“中国古诗集字字帖系列”之后,又推出了这套“中国古文集字字帖系列”,旨在为广大书法爱好者提供更多的创作资源,引导读者进一步地叩开书法创作之门。本系列依然选取《史晨碑》、《智永正文五千字文》,《九成宫醴泉铭》,《多宝塔碑》、《颜勤礼碑》、《玄秘塔碑》等经典碑帖作为集字的范本,并选用陶渊明、柳宗元、范仲淹等历代文豪所作的脍炙人口的古文作为集字的内容。篇幅由短至篇排列,使读者循序渐进地书写。 本书有两个特点:一是对碑刻原版中现在的范字进行黑白翻转、适度放大和局部修整;二是对原帖中没有的范字合理组合拼集,尽可能达到原碑帖的法度和韵味。同时在每本字帖的开始,分别例举了各篇古文和书写形制和章法,以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