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简字迹研究》:清华简的公布,丰富了我们对战国简尤其是古书简的认识。本书即是利用现代笔迹学原理,以清华简的抄写者为中心,对清华简一至七册各篇字迹进行分类研究。对清华简字迹特征的分析主要从竹简形制、概貌特征、运笔特征、文字写法及用法、篇题、标识符号、竹简的校补、编联等方面进行。通过对竹简形制及编联的研究,可以考察当时古书简制作流程及书写制度;利用书手的个人书写特征对简文进行释读、对残文进行复原,可以提高文字释读的准确率;利用文字写法、用字情况分析文本,可以推测简文抄本与底本的关系;利用文字写法的地域特征,可以考察战国时期各国文字的相互渗透现象;通过对书手数量的分析,可以考察当时社会掌握文字的书手之间的关系,以及专职书手群的相关情况等。
《中国简帛书体研究》:简帛作为近些年出土文献的重中之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简帛不仅改写了中国的文献史、思想史,也对书法史的认识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书体的历代流变上弥补了很多缺失的链条。同时,正如碑学对于清代书法的冲击一样,简帛书法也正成为新一代书法的取法对象。本书从书法史研究的角度,对已出土或已出版的简帛文字材料予以条分缕析,并借助其进行书体分析和个案研究,展示和描述了从战国到魏晋时期简帛书体的演变轨迹与具体特征,以期给学术界和书法界提供生动翔实的简帛书体分类资料,推动中国简帛书法艺术的研究和创作。
本书讨论了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之下的广告艺术,还重点讨论了月份牌的制作和营销。这些月份牌富于中国民族文化艺术特色。本书还对目前关于上海文化的研究进行了补充,并开拓了二十世纪中国艺术和视觉文化的新视野。本书还展现了这些中国艺术家在广告艺术领域之外 如在中式绘画或摄影等领域取得的成就。此书的出版对进一步深入研究了解中国艺术史有积极的意义,定会进一步推动当代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和传播的热潮。本书系首次翻译引进国内,此前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洪再新主编《海外中国画学研究文选》和2021年7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在阴影中绽放:中国日本绘画史上的女性》均收入本书作者专业论文。
《战国楚简书风研究》:本书在广泛占有战国楚简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书法学、文字学、文献学、考古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的相关知识,利用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图像、表格加文字的形式,对楚简书法的笔法系统、结构法则、时代风尚、地域特点和书手的个性风格等进行具体而微的分析研究,进而阐明楚简书风兴盛的原因及其对秦汉隶书和草书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作者认为,楚地巫、道之风盛行,大篆金文解体加速,促使楚简书法在战国五系文字书法中形成了华藻奇诡、浪漫多姿的独特面貌。本书呈现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我们纠正先秦书法局限于铭刻文字而无墨迹的片面认识,同进也将为楚简书法创造性转换提供鲜活的参考范例和学理依据。
本书的内容是研究书法的 形 与 势 ,即 书法势 。本书分五部分展开。第一部分是理论概述,第二部分是理论解释,第三部分是理论应用,第四部分是前期文章,第五部分是书法势理论大家评。从理论到应用再到社会评论一步步展开,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完整性, 前期文章 部分让读者了解到 当代书法势理论 的来龙去脉。本书从 势 的角度回答了 书法从哪里来?怎样生存发展?到哪里去? 的大问题。同时从 势 的角度开拓了一个从个性到共性再到个性的创作思路,而这个创作思路也是当下书法从传统到创新、从继承到发展的守正创新的艺术创作思路。
《汉字手写体(增补本)》的手写体是选用日常通用的易写的行书和易识的草书,加以分析后,找出它们组成的基本部分,在熟练基本部分之后,再相互拼合。这样,通过短期的练习,可以提高书写速度。 汉字是由上、左、中、右、下等几个部分组成的,基本部分运用在不同的部位上,有许多是会有变化的,其应用在笔画越多的字中,会变得越简单,甚至省掉。
米芾是十一世纪一位成就斐然的书法家,也是中国艺术目前的著名人物之一。身为受过良好教育的精英,或曰文人士大夫,他也对探讨书法(这是文人以形象化方式表达自我的最重要手段)的功能与风格这一理论议题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本书中,石慢在艺术家跌宕起伏的人生框架内探索其书法艺术,并深入考察了米芾所在年代北宋的文化,以及米芾对文人艺术理论的推动作用。 时过境迁,米芾在北宋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不断发生变化:作为艺术鉴赏家,作为身负重任的官吏,作为寄情山水的闲逸之人,以及作为服务于帝王又深受道家思想影响的才俊。米芾正是通过探索发展书法风格来表达其在不同社会角色下变化着的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本书紧随此线索,既按年代叙事又具有主题性。石慢之分析谨慎入微,兼顾书法作品的内容与书体风格,将米芾书法稳固地置
《书谱》墨迹本届于北京末年之内廷,为唐孙过庭撰,传世《书谱》原文经包世臣删定。1976年,沙孟海先生与杭州书画社同仁讨论《书谱》,后即加整理,并经多年研究修订而成。沙注依次对《书谱》内容加以诠释,以助学人识其文、解其义、通其情、合其志,加深对书法的理解。沙注及专章研讨,多见介绍他人之说,而沙先生本人书学理论之卓识高论,则由郑绍昌先生在整理补注中作了精辟的阐述,指出沙先生虽用包世臣删定本,将全文分为十四段,使《书谱》要点突显,脉胳分明,有俾于后学者,盖功过千秋矣。
《魏碑大观》收录了南北朝时期众多名碑、墓志、造像等,涵盖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大部分石刻书法艺术。本书内容丰富,是学习魏碑书法的上佳范本。
“书法主义文献丛书”研究和讨论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水墨与书法的现代发展,是全面记载跨世纪中国书法现代进程的最重要文献,也是中国书法和现代水墨艺术交融的新艺术形态的完整记录。丛书虽以“书法主义文献”命名,但它更多的是将书法置于当代文化和未来开放的角度以及与世界对话的视角,是回顾和展望并置的文化前沿丛书。在对外艺术交流中,对介绍中国现代艺术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传播价值。 本书记载了中国著名美术理论家与著名书法理论家的重要论文,是世纪最重要的思想交锋汇集。
什么是书法的经典?一种本不属于经典的文字书写在何种情况下才有可能成为书法的经典?看起来这个问题并不复杂,但它去却涉及许多社会文化的层面,比如;古与今的关系、名家书法与无名氏书刻的关系、财富与收藏的关系、学术与艺术的关系、艺术与社会体制的关系、平民与精英的关系、经典化与修辞策略的关系,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