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石为景:早期至中古中国的摩崖文字》主张在地理环境与人文景观中,对中国摩崖文字开展综合研究。《铭石为景:早期至中古中国的摩崖文字》将摩崖文字纳入先秦至现代两千余年的书作发展史,详细讨论了东汉到盛唐的四组摩崖案例 汉中石门石刻、山东郑道昭题刻、山东北朝刻经及泰山唐代石刻,对中国文字景观的历史脉络与视觉意义做出极具建设性的观察。 作者既强调书法内部的形式与技术分析,也注意关联书作内涵、尺度、媒介、赞助人、书写者与其政治、文学或宗教等文化语境,重视文字的现场观看与阅读方式,同时对石刻可视性提出谨慎的审思。作者认为,仅通过文字便可改变自然世界,在人群、文字与精神领域之间建构联系的观念牢固地占据着古代中国人的内心,摩崖这一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公共艺术形式在中古走向高峰。
《中国书法通识课 书法没有秘密(修订版)》由当代知名书法家寇克让撰写,全书共分八章,从 名正而言顺 开始,讲解书法的源流、习字通规、临摹方法、碑帖及流派,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如何融会贯通、如何切磨箴规、如何选择书法器物以及历史上的书法大家和他们的书法故事。全书内容全面,涉及书法的方方面面,无论对于刚入门的读者,还是想进一步提高的专业人士,该书都值得一读。
《中国书学技法评注》初版于1991年,2002年再版,累计印量达数万册,广受读者欢迎。此次修订出版,相信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当今读者的需要。修订本大体上保持原版面貌,除改正原版中的一些文字讹误外,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查检文献版本,标明选文出处;(二)删去个别完全重复的段落;(三)改换个别例图。 孔子曰: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纂辑文献遗产,选评历代文章,以见一家之言,是中国传统著述的重要方式之一,书法研究也不例外。从唐代张彦远纂辑《法书要录》开始,至清康熙年间官方组织编纂《佩文斋书画谱》为止,荟萃前贤书论,分类编次,以成著述的,在书学史上层见迭出。有代表性的,如北宋朱长文的《墨池编》 蒐辑甚博 , 间附己说,亦极典雅 ;清代冯武的《书法正传》,专为楷书而作,前人语焉不详之处, 细加补
本书是卢甫圣先生*的书法史著作。不同于其他的同类型作品,本书不做一般意义上的史料铺陈和时间梳理,而是着重从三个维度揭示中国书法的独特价值:一,从语意到语境,即从满足于揭示书法的抽象意义拓展为关注书法发展的语境,结合具体的文化语境阐发书法发展的规律性问题。二,从视野到视角,即不同于宏观地铺陈、告诉读者能够看到那些人和作品,更注重于揭示观察这些对象的视角与立场,具体的语境和视角将会带来对对象乃至整个书法史不同的解读。三,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通过基于具体语境,带有特定方法与视角的观察,可以捕捉在客观的历史资料背后,不同时期的人基于不同的立场、问题和个人禀赋,所作出的流动、变化的、既体现规律又充满个性的精神性解读。全书分八个章节,十余万字,精选配图三百余张,涉及作品兼顾代表性与偶
巨来先生惯用薄薄的日本土纸来篆写印稿。从本书收录的印稿来看,大多是利用信笺纸篆写的,信笺上还残留有〔陆军〕的字样,大约是日本陆军所使用的。拒巨来先生说,这种纸叫美浓纸,美浓是地名,在日本中部的岐阜县,现在已经不再生这种土了。 巨来先生在篆写印稿前,称把美浓纸裁成比印面稍大的小纸,然后把印面朝天,蒙上美浓纸,用铅笔在四周一拖,印面的轮廓便显现在纸上。然后用封折、再封折,乃至数次对折的方法来定位。每对折后形成的折光合作用 ,他用小毛笔的笔腹横着轻轻一拖,歙折脊留下一条极细挺的墨线。尤其是书写有许多平行线条的印稿,这实在是十分高明而有效的方法。
《宣和书谱》是宋徽宗宣和年间编纂的宫廷所藏书法作品的大型著录文献,主要收录魏晋至赵宋书家一百九十七人,书帖一千三百四十四幅。《宣和书谱》于书法各体都作叙论,叙述其起源、发展、代表人物等。叙论之后,以世代为序,系以历代书家小传及其代表作品。该书不仅保留了许多珍贵的资料,更使得此书在体制上似一部魏晋至赵宋间书家的通史。通过这部 通史 ,魏晋至赵宋间书家的因袭传承、书迹的流播演变、书风的时代迁移,后人都能一览无遗。因此,《宣和书谱》无论是对于研究我国北宋及其以前的书法发展和书帖流传,还是对于研究我国书法专科著录学,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文献价值。 《宣和画谱》是宋徽宗宣和年间编纂的宫廷所藏绘画作品的大型著录文献,主要收录上自魏晋,下至北宋的画家二百三十一人,绘画六千三百九十六轴。《宣
书法是抽象的艺术吗?书信的收藏与传播,在中国艺术 具有怎样的独特意义?生活在以硬笔字和美术字为主体的文字环境中,频繁地受到这些视觉刺激,我们的视觉系统中是否会留下记忆的痕迹?这种痕迹是否会影响我们的审美趣味?本书精选了书法史学者白谦慎教授发表于不同时期的论文22篇。其中收录了他40多年前发表且不时被援引的处女作《也论中国书法艺术的性质》,以及考察仔细、探讨深入的《1886年吴大澂在吉林的文化艺术活动》等。增订版重新梳理内容体例,修订讹误,删去5篇文章,新增收入8篇文章,占全书近三分之一篇幅。 从中国现存蕞古老的书信简牍到王羲之的《行穰帖》,从对联到篆刻,从八大山人、傅山到吴大澂,本书既涉及明末清初、晚清、20世纪书法研究,还探讨了书法研究方法与海外书法研究情况;既关注个体书法作品与书家活动
《书法传统与现代审美》是当代著名书法家张旭光先生的书学文章集,本书分为“思想理念“展览评审”“散云论书”“临摹创作”四个部分,凝聚了张旭光先生30多年在书法教学、评审、创作上的成果。张旭光先生倡导“重读经典”,主张“以现代审美意识开掘书法传统的现代洪流,使创作既从传统长河的源头而来,又站在时代潮头之上,既古又新,走向未来”,提出了“到位与味道”“发展新帖学”“激活唐楷”“唤醒大草”等一些重要观点,对当代书法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本书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语言平实,实用性、指导性、思想性强,是广大书法爱好者和书法参赛者的重要参考读物。
汉字历史悠久,经过不断发展、改革,绵延至今已有五千余年,是人类社会历史上使用最久的文字之一。从甲骨文、金文到篆、隶、楷等等,汉字的不断变化也反映在了汉字字体的改变之中,汉字书法也由而丰富多彩。本书稿即是从汉字的起源说起,讲述了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以及宋、元、明、清、近现代各个时期的汉字书法特点,以及其中的代表性人物和作品,实则是一部形式、内容都比较完备的汉字书法通史。作者文笔通俗,更使得本书浅显易懂,极有可能成为向大众普及汉字书法常识的经典读物。
艺术中国 丛书立足大众读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习、感知、了解,熟悉、认同、热爱,整体介绍了中国艺术各个门类的历史渊源、发展过程、技法流变、成就及影响等内容。第一辑包含《走近中国绘画》《走近中国书法》和《走近中国音乐》3册,用600多幅古画、书法艺术精品,70多首名曲,50多种传统乐器,关联近300位艺术家,从史前写到近代,讲述中国绘画、书法、音乐发展全脉络。除了中国绘画、书法、音乐的发展简史,3册书特设名家事迹介绍和名作赏析章节,音乐一书增设中国传统乐器介绍相关章节。本丛书以通识的方式和生动、隽永的语言带领大众读者赏析经典艺术作品,品味作品的历史背景、艺术价值,向大众读者揭示中国艺术的人文内涵,让大众读者感受中国艺术的独特魅力,感受中华文化之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0世纪90年代,作者多次于日本交流访学,留心收集东瀛史料,思考日本艺术在近代嬗变中的学术问题,本书即是他研究心得的结晶。全书以札记的形式,运用新史料,从日本艺术家的艺术经历、中日艺术家的交游掌故、欧美学者在日本的艺术活动等方面,具体而微地展现出近代日本艺术的嬗变过程。本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对日本艺术的研究,更是对中国艺术家起到鉴往知来的启示作用。
周亮工是明清之际的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艺术鉴藏家,《周亮工年谱长编》对以往研究中的疏误作了订正,在书中增加了《周亮工现知家世表》,并附录有《周亮工名、字、号、别称及室名一览表》《周亮工著述考》《周亮工传记资料》《周亮工集评》等内容,全面系统地展现了周亮工的一生行迹,是一部个人映现的明清之际文化史。此书致力于基础研究,发扬年谱长编传统,体例详明,收罗宏富,编录精审,材料翔实,考证细致,无论对于研究周亮工,还是研究明末清初的文化艺术与收藏鉴赏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参考书。
《中日书法交流史(古代卷)》是研究中日古代书法交流历史的学术专著。全书由“汉字传入日本诸说”、“汉籍东传与书法缘起”、“佛教东渐与飞鸟书法”、“晋唐古韵与奈良书法”、“唐风宋韵与平安书法”、“禅风兴盛与镰仓书法”、“五山文化与室町书法”、“法帖输入与江户书法”、“中日书法交流史话”等九部分组成,概括而又全面地介绍了中国书法对日本古代各个时期书法的影响,以及中日古代书法交流的情况,并提供了详实的史料信息以及对书法家及其作品的介绍,有助于两国人民通过书法加深理解,深化往来。
考一代之文艺,可见一代之功令 ,而书道 因世变迁,可按籍而知其大略者 。本书仿照《诗人征略》的体例, 先疏籍贯官阀,后列群籍,分条析理,排比成书,苟或无征,姑从盖阙 。全书十二卷,以宗室为卷首,以闺秀、方外、女冠为卷十一。全书以书人为纲目,内容涉及书道相关由微至显的各方面,如笔纸的讨论、字法章法、各家书艺的溯源、碑帖品评、书家品评、书人间的交游往来等,至于执笔法、用笔法,碑帖之争这类清代书法的热点问题,在书中也有很多呈现。所以,本书可以作为管窥清代书法的一个通道。 在保存文献方面,本书也有一定的价值。某些资料,如王文治《论书绝句三十首》,也因进入本书而得以保存。 本书原名《国朝书人辑略》,为了使书名更加清晰醒目,本次点校出版,将书名中的 国朝 明确为 清朝 ,书名作《清朝书人辑略》。《国
朱关田先生为唐代书法史研究的专家,其颜真卿研究的成果、卓见为学术界所关注。《思微室颜真卿研究》布置谨严,援据精切,既有颜真卿书法评传、年谱、书迹著录考略、著述考等,又旁及颜真卿世系、亲友、同僚以及同时代的书法艺术家等,对颜真卿及其书法艺术作出了铁板之注脚。
书法是抽象的艺术吗?书信的收藏与传播,在中国艺术 具有怎样的独特意义?生活在以硬笔字和美术字为主体的文字环境中,频繁地受到这些视觉刺激,我们的视觉系统中是否会留下记忆的痕迹?这种痕迹是否会影响我们的审美趣味?本书精选了书法史学者白谦慎教授发表于不同时期的论文22篇。其中收录了他40多年前发表且不时被援引的处女作《也论中国书法艺术的性质》,以及考察仔细、探讨深入的《1886年吴大澂在吉林的文化艺术活动》等。增订版重新梳理内容体例,修订讹误,删去5篇文章,新增收入8篇文章,占全书近三分之一篇幅。 从中国现存蕞古老的书信简牍到王羲之的《行穰帖》,从对联到篆刻,从八大山人、傅山到吴大澂,本书既涉及明末清初、晚清、20世纪书法研究,还探讨了书法研究方法与海外书法研究情况;既关注个体书法作品与书家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