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石为景:早期至中古中国的摩崖文字》主张在地理环境与人文景观中,对中国摩崖文字开展综合研究。《铭石为景:早期至中古中国的摩崖文字》将摩崖文字纳入先秦至现代两千余年的书作发展史,详细讨论了东汉到盛唐的四组摩崖案例 汉中石门石刻、山东郑道昭题刻、山东北朝刻经及泰山唐代石刻,对中国文字景观的历史脉络与视觉意义做出极具建设性的观察。 作者既强调书法内部的形式与技术分析,也注意关联书作内涵、尺度、媒介、赞助人、书写者与其政治、文学或宗教等文化语境,重视文字的现场观看与阅读方式,同时对石刻可视性提出谨慎的审思。作者认为,仅通过文字便可改变自然世界,在人群、文字与精神领域之间建构联系的观念牢固地占据着古代中国人的内心,摩崖这一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公共艺术形式在中古走向高峰。
《中国书法通识课 书法没有秘密(修订版)》由当代知名书法家寇克让撰写,全书共分八章,从 名正而言顺 开始,讲解书法的源流、习字通规、临摹方法、碑帖及流派,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如何融会贯通、如何切磨箴规、如何选择书法器物以及历史上的书法大家和他们的书法故事。全书内容全面,涉及书法的方方面面,无论对于刚入门的读者,还是想进一步提高的专业人士,该书都值得一读。
《中国书学技法评注》初版于1991年,2002年再版,累计印量达数万册,广受读者欢迎。此次修订出版,相信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当今读者的需要。修订本大体上保持原版面貌,除改正原版中的一些文字讹误外,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查检文献版本,标明选文出处;(二)删去个别完全重复的段落;(三)改换个别例图。 孔子曰: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纂辑文献遗产,选评历代文章,以见一家之言,是中国传统著述的重要方式之一,书法研究也不例外。从唐代张彦远纂辑《法书要录》开始,至清康熙年间官方组织编纂《佩文斋书画谱》为止,荟萃前贤书论,分类编次,以成著述的,在书学史上层见迭出。有代表性的,如北宋朱长文的《墨池编》 蒐辑甚博 , 间附己说,亦极典雅 ;清代冯武的《书法正传》,专为楷书而作,前人语焉不详之处, 细加补
《魏晋南北朝书法史》是在《中国书法史绎 本体卷》的基础上修订增补而成。本书试图在魏晋南北朝宏阔的文化历史与哲学审美背景下来探究阐释魏晋南北书法的递嬗与深层结构及本体化建构。由于其间充斥着复杂的非单一化的书法本体与形上情神纠葛与勾连,从而显示出魏晋南北朝书法历史的内在复杂性与多元性。 本著试图在书法史写作建构中,实现一种由述史考据到艺术史的转变,力证述史考据并不是书史写作的唯一方式。书法史作为现代人文学科,应是开放多元的,并且应该是在整合多元学科的基础上,饶具现代学术活力的人文学料。当然,从学科归类上,它应属于艺术史,而不应该是一般历史学的附庸。应该承认,关于这一点,在当代书法学术界并不是自明的。
本书是卢甫圣先生*的书法史著作。不同于其他的同类型作品,本书不做一般意义上的史料铺陈和时间梳理,而是着重从三个维度揭示中国书法的独特价值:一,从语意到语境,即从满足于揭示书法的抽象意义拓展为关注书法发展的语境,结合具体的文化语境阐发书法发展的规律性问题。二,从视野到视角,即不同于宏观地铺陈、告诉读者能够看到那些人和作品,更注重于揭示观察这些对象的视角与立场,具体的语境和视角将会带来对对象乃至整个书法史不同的解读。三,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通过基于具体语境,带有特定方法与视角的观察,可以捕捉在客观的历史资料背后,不同时期的人基于不同的立场、问题和个人禀赋,所作出的流动、变化的、既体现规律又充满个性的精神性解读。全书分八个章节,十余万字,精选配图三百余张,涉及作品兼顾代表性与偶
巨来先生惯用薄薄的日本土纸来篆写印稿。从本书收录的印稿来看,大多是利用信笺纸篆写的,信笺上还残留有〔陆军〕的字样,大约是日本陆军所使用的。拒巨来先生说,这种纸叫美浓纸,美浓是地名,在日本中部的岐阜县,现在已经不再生这种土了。 巨来先生在篆写印稿前,称把美浓纸裁成比印面稍大的小纸,然后把印面朝天,蒙上美浓纸,用铅笔在四周一拖,印面的轮廓便显现在纸上。然后用封折、再封折,乃至数次对折的方法来定位。每对折后形成的折光合作用 ,他用小毛笔的笔腹横着轻轻一拖,歙折脊留下一条极细挺的墨线。尤其是书写有许多平行线条的印稿,这实在是十分高明而有效的方法。
《宣和书谱》是宋徽宗宣和年间编纂的宫廷所藏书法作品的大型著录文献,主要收录魏晋至赵宋书家一百九十七人,书帖一千三百四十四幅。《宣和书谱》于书法各体都作叙论,叙述其起源、发展、代表人物等。叙论之后,以世代为序,系以历代书家小传及其代表作品。该书不仅保留了许多珍贵的资料,更使得此书在体制上似一部魏晋至赵宋间书家的通史。通过这部 通史 ,魏晋至赵宋间书家的因袭传承、书迹的流播演变、书风的时代迁移,后人都能一览无遗。因此,《宣和书谱》无论是对于研究我国北宋及其以前的书法发展和书帖流传,还是对于研究我国书法专科著录学,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文献价值。 《宣和画谱》是宋徽宗宣和年间编纂的宫廷所藏绘画作品的大型著录文献,主要收录上自魏晋,下至北宋的画家二百三十一人,绘画六千三百九十六轴。《宣
《清华简字迹研究》:清华简的公布,丰富了我们对战国简尤其是古书简的认识。本书即是利用现代笔迹学原理,以清华简的抄写者为中心,对清华简一至七册各篇字迹进行分类研究。对清华简字迹特征的分析主要从竹简形制、概貌特征、运笔特征、文字写法及用法、篇题、标识符号、竹简的校补、编联等方面进行。通过对竹简形制及编联的研究,可以考察当时古书简制作流程及书写制度;利用书手的个人书写特征对简文进行释读、对残文进行复原,可以提高文字释读的准确率;利用文字写法、用字情况分析文本,可以推测简文抄本与底本的关系;利用文字写法的地域特征,可以考察战国时期各国文字的相互渗透现象;通过对书手数量的分析,可以考察当时社会掌握文字的书手之间的关系,以及专职书手群的相关情况等。
《艺舟双楫》是清代学者包世臣最为重要的学术著作,是一部兼文稿、自述、信札、题跋、诗词、传记、答问、笔记、行状、墓表的汇集著作,集中反映了包世臣的文学艺术思想。所谓双楫,是指 文 和 书 二楫。全书共计九卷,分别为论文四卷、论书二卷、附录三卷。特别是其论书部份,曾在晚清书坛产生极大影响,包世臣亦被视为清代碑学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 《艺舟双楫》问世以来,今人排印本有几种,但有校勘记的本子未见,而注释本仅为其书论部分,有 艺舟单橹 之嫌。本书试图集校勘、注释、评析三者为一体,为学术研究和文献研究提供一部校勘严密、评注权威、印刷精美的古籍 善本 ,以为方便读者阅读和研究。本书作为古籍整理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以及重要的艺术批评和学术研究价值。
《中国简帛书体研究》:简帛作为近些年出土文献的重中之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简帛不仅改写了中国的文献史、思想史,也对书法史的认识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书体的历代流变上弥补了很多缺失的链条。同时,正如碑学对于清代书法的冲击一样,简帛书法也正成为新一代书法的取法对象。本书从书法史研究的角度,对已出土或已出版的简帛文字材料予以条分缕析,并借助其进行书体分析和个案研究,展示和描述了从战国到魏晋时期简帛书体的演变轨迹与具体特征,以期给学术界和书法界提供生动翔实的简帛书体分类资料,推动中国简帛书法艺术的研究和创作。
《书法传统与现代审美》是当代著名书法家张旭光先生的书学文章集,本书分为“思想理念“展览评审”“散云论书”“临摹创作”四个部分,凝聚了张旭光先生30多年在书法教学、评审、创作上的成果。张旭光先生倡导“重读经典”,主张“以现代审美意识开掘书法传统的现代洪流,使创作既从传统长河的源头而来,又站在时代潮头之上,既古又新,走向未来”,提出了“到位与味道”“发展新帖学”“激活唐楷”“唤醒大草”等一些重要观点,对当代书法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本书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语言平实,实用性、指导性、思想性强,是广大书法爱好者和书法参赛者的重要参考读物。
《两罍轩印考漫存》是由清代金石学家、收藏家吴云编写的古印谱,收录其私藏铜钮官私印三百余枚,是书所列为上自周秦下迄陈隋排次的官印六卷私印三卷。曾倩其世交张玉斧摹刻印文,肖摹印钮,后又自为考释,援证精准,一丝不苟。内含多个历代官制未见之职的官印,可补史志之阙。此谱可谓制作精良,内容上乘,是印坛不可多得的优良谱录。上海书店出版社曾于2000年将修复本影印问世,与其余十余本印谱,编入 中国历代印谱 丛书,出版后即得到篆刻爱好者的追捧。时隔二十余年,为满足读者的需要,上海书店出版社将对此印谱进行影印再版,更换封面及开本,以飨读者。
考一代之文艺,可见一代之功令 ,而书道 因世变迁,可按籍而知其大略者 。本书仿照《诗人征略》的体例, 先疏籍贯官阀,后列群籍,分条析理,排比成书,苟或无征,姑从盖阙 。全书十二卷,以宗室为卷首,以闺秀、方外、女冠为卷十一。全书以书人为纲目,内容涉及书道相关由微至显的各方面,如笔纸的讨论、字法章法、各家书艺的溯源、碑帖品评、书家品评、书人间的交游往来等,至于执笔法、用笔法,碑帖之争这类清代书法的热点问题,在书中也有很多呈现。所以,本书可以作为管窥清代书法的一个通道。 在保存文献方面,本书也有一定的价值。某些资料,如王文治《论书绝句三十首》,也因进入本书而得以保存。 本书原名《国朝书人辑略》,为了使书名更加清晰醒目,本次点校出版,将书名中的 国朝 明确为 清朝 ,书名作《清朝书人辑略》。《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