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个学书者而言,经历了大量以肖似为尚的临摹之后,便已具备了一定的传统功底和创作能力。这时,学习的重点应当从手的提高转移到心的升华,着力于建立自己的价值判断和意义追求;进而,根据这种价值判断和意义追求,在名家书法、民间书法乃至古往今来的一切文字遗存中,去寻找、去发现,去阐释、去表现,使临摹行为在创作需要的指引下,从一种求知活动变为培养、发展和实现自我的工夫。这样的学习方法即 从创作到临摹 。 从临摹到创作,然后再从创作到临摹,是沃兴华先生归纳的学习书法的两个阶段,它们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而这本集子,正好完整反映了从创作到临摹的探索过程。 此次重版,作者对原书做了大量修订,一方面替换了百分之九十的临摹作品,另一方面增加《临摹漫谈》一文,全面介绍作者的临摹经历、临摹
这是一本畅销二十年的当代书论经典佳作,自2000年以来,先后由华艺出版社、台湾未来书城出版社(繁体字版)、知识出版社、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日本中央公论美术出版(日文版)、台湾典藏出版,常年畅销不衰,已近20多次印刷,创全国书法理论书籍销售量纪录。此次推出的《书法有法》(彩色珍藏版)是著名书法家孙晓云自《书法有法》首版以来20年后的珍藏纪念版。适合广大书法爱好者收藏、馈赠的经典书品。 这本书是关于书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究性思考性研究著作。作者用一根书法之 法 作为线索,串联了中国书法中诸多璀璨的珍珠,探秘和研究了诸如中国书法笔法的起源、 终止、失传的原因,什么是 八分书 楷则 ,什么是书法中的 势 , 五字 执笔法 该如何诠释,古来若干譬喻(如 屋漏痕 折钗股 意在笔先 等) 究竟何指, 笔法 图解细释,书
精选历代经典碑帖,加注释文,提示其艺术特征,供临习者读解临摹之用。
中国书法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中国书法,自汉至晋,从南北朝到隋唐之际,已然发展到了精醇美好的顶巅,无论手迹或是石刻,都令人爱不释手。 书法的演变发展和兴衰更替、书写主题的变化及书法家的风格特点和文脉传承、帝王喜好风尚及当时社会思想形态对书法都产生各方面的影响,本书从书法艺术不同阶段的概述、代表书法家的作品介绍、解析,向读者展开了一条历史脉络清晰的书法艺术发展的详细介绍,便于读者轻松鸟瞰浩瀚的中国书法史。 其中,书法的不同形式,涉及甲骨文、碑贴、书法、书画题跋等,通过图解形式,配以精准的阐释,解读百余幅的书法史经典,图文资料独到经典,简约深刻,论述通俗而专业,适合读者轻松入手,亦可细品深读,深切感受中国书法艺术的无穷魅力。
《草书技法详解 孙过庭 书谱 释》 是一本草书技法书,以孙过庭的《书谱》为例,将书谱中的笔法、结构进行分析介绍,适用于书法入门读者和书法爱好者。书稿总体分为三个部分,第1部分是对书法的工具和材料作介绍,对笔墨纸砚的选择、特点展开对比讲解,因针对初学者,他们接触书法往往会迷茫,熟悉工具的使用场景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第二部分提出了草书临习中需要注意的四个问题:结构、笔法、空间、线条,并分章节对其进行了一一讲解。第三部分则对草书创作当中一些要点展开介绍,对条幅、中堂、对联、斗方、扇面、条屏等多种形式的草书创作种类有详细地分析介绍。
本书包括《怎样临帖》《书法百问》《欧阳结体三十六法诠释》,为邓散木撰写的书法入门之书。《怎样临帖》从执笔、运笔、摹与临、读帖、时间的安排、临帖应注意的问题、选帖与换帖、各家的特征和写法、书写工具的选择和使用、碑帖简介等十个方面,详细介绍了临帖中方方面面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详略得当,切中肯綮。《书法百问》由邓散木生前列就提纲,其女邓国治从其著作中摘选相关文字补文而成,全书罗列了100个书法学习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并做了详细的解答,涵盖范围全面,问题具有针对性,是一部较好的书法入门读物。《欧阳结体三十六法诠释》是对《欧阳结体三十六法》中总结的 排叠 避就 顶戴 穿插 向背 等三十六条汉字书写结构的规律和法则的注释,并插配了相关的图释,诠释详细,图释精准,对学习书法者研习字体结构大有帮
问题化是阻止惯性思维、促进艺术发展的不二法门,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其实就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认识过程。在这本书中,沃兴华先生尝试着将历史上、现实中关于书法的诸多现象问题化、明晰化,以此启发读者对书法艺术的重新认识与思考,并旨在促进书法艺术研究与创新深入发展。 全书分为四辑:辑,围绕着书法古与今、新与旧、内容与形式、临摹与创作等关系问题展开,直面当代书法创新争论中的核心话题;第二辑,通观书法艺术史上表现形式(形与势)的变化,带领读者重新认识书法风气转变之内因、过程,以及各种技法之奥秘;第三辑,聚焦民间书法这一与名家书法形成互补关系的存在,讨论我们应当如何从中汲取精神,生发出创新的火花;第四辑则为读书心得、书史札记、创作经验、书法评述等的分享。附录 学术交流 ,乃作者与读者、友
《中国书学技法评注》初版于1991年,2002年再版,累计印量达数万册,广受读者欢迎。此次修订出版,相信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当今读者的需要。修订本大体上保持原版面貌,除改正原版中的一些文字讹误外,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查检文献版本,标明选文出处;(二)删去个别完全重复的段落;(三)改换个别例图。 孔子曰: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纂辑文献遗产,选评历代文章,以见一家之言,是中国传统著述的重要方式之一,书法研究也不例外。从唐代张彦远纂辑《法书要录》开始,至清康熙年间官方组织编纂《佩文斋书画谱》为止,荟萃前贤书论,分类编次,以成著述的,在书学史上层见迭出。有代表性的,如北宋朱长文的《墨池编》 蒐辑甚博 , 间附己说,亦极典雅 ;清代冯武的《书法正传》,专为楷书而作,前人语焉不详之处, 细加补
我国历代书论不乏长篇或系统的理论著作,也有藏匿于各种笔记、诗词、札记和题跋之中,可谓浩如烟海。《中国书论辑要》是一本从浩瀚的书评书论中抽绎的历代书论精华,并理出端绪、分门别类、择其要者进行梳理、校订、评注,提供相当丰富、系统却又简明的历代书论导读性著作。此书即担当起中国书法理论史上*部 类书 的功能。本书把书法美学研究纳入比较完整的关系与结构中,它所包涵的丰富思想以及季先生结合时代审美理想对各条书论所进行的注解与阐释,已成为书法界和文艺理论界进行理性思考、感性创作、性格塑造的精神之源。
古代书论篇目甚多,为便于学习,《历代书论名篇解析》选择了自汉代至清末的历代传统名篇33篇,着重从书法的功用地位、本质特征、技法原理、创作规律、个性风格、审美追求、批评鉴赏以及学书方法等方面,概括其基本的书学主张,阐释其主要理论贡献,以期体现中国书学总体的发展进程与思想脉络。 本书的观点,为笔者王世征在高校书法专业多年从教过程中,不断学习(包括当代有关专家的论*)、深入思考的心得体会。
●本书分为精临篇、通临篇、原帖篇三个章节,体系完整,循序渐进。 ●精临篇与通临篇着力于临摹训练,强化用笔和结构练习。 ●精临篇和通临篇正反面内容相同,正面适合老师上课讲解指导,反面适合学生课后巩固练习。 ●无论有无老师指导,都应对照原帖仔细揣摩,反复练习。
书法篆刻工具书系列 是为喜好中国传统书法篆刻艺术的读者编撰的一套工具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艺术性,适用于书画家、篆刻家及书法爱好者案头使用。 金文是指商周青铜器上或铸或刻的铭文,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非常高,当代书法篆刻家多有学习、借鉴及应用。我们参照已出版的金文资料,选编了这本《常用金文书法字典》,列入 书法篆刻工具书系列 丛书之一。 本字典共收录2427字,按照笔画顺序排列,每个字头下显示对应的金文图片。因金文图片出自不同的青铜器,在书前将器名分为32组,并在书内每个图片下标注相应的器名序号,以方便读者阅读、学习和考证。可以说,本书选字起点高,法度好,艺术性强,非常实用。
本书为浙江人民出版社 知宋 书系之一种,旨在为读者打开了解宋代书画艺术全貌及特色的方便之门。围绕宋代书画艺术的价值,主编精选12篇颇具创见的文章,配以精美宋画彩插和《清明上河图》长折页,读者从中可一睹宋韵之美。
《西泠印社记》是1914年,西泠印社成立十周年,作为首任社长,吴昌硕亲自撰书的。今天杭州西湖孤山上的同名石碑,就是根据这件作品刻的,一直被西泠印社视若珍宝。本书收入吴昌硕、王福庵书的《西泠印社记》。
国学,汉学也。涵盖中国传统文化、学术等,中华五千年的文明精髓。《田英章田雪松硬笔楷书描临本》推出《国学经典》系列精选常用国学典籍,内容有原文描临、释义对应、范字举例、书写要点、田字格对临。字体由著名硬笔书法家田英章、田雪松执行书写,字体清秀俊美,即有练习书法之用,也能领会、感悟字句带来的启迪。是一套真正写字、学文、悟理、读典的经典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