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中国书法,自汉至晋,从南北朝到隋唐之际,已然发展到了精醇美好的顶巅,无论手迹或是石刻,都令人爱不释手。 书法的演变发展和兴衰更替、书写主题的变化及书法家的风格特点和文脉传承、帝王喜好风尚及当时社会思想形态对书法都产生各方面的影响,本书从书法艺术不同阶段的概述、代表书法家的作品介绍、解析,向读者展开了一条历史脉络清晰的书法艺术发展的详细介绍,便于读者轻松鸟瞰浩瀚的中国书法史。 其中,书法的不同形式,涉及甲骨文、碑贴、书法、书画题跋等,通过图解形式,配以精准的阐释,解读百余幅的书法史经典,图文资料独到经典,简约深刻,论述通俗而专业,适合读者轻松入手,亦可细品深读,深切感受中国书法艺术的无穷魅力。
怀素(七三七—?),唐代长沙人。俗姓钱,字藏真,法名怀素。善书,尤好草书。“援毫掣电,随手万变”,得草书笔法三昧。与张旭齐名,称“颠张醉素”。《宣和画谱》评其草书:“字字飞动,圆转之妙,宛若有神。”《自叙帖》,墨迹纸本,草书。横二八·三厘米,纵七五五厘米。凡一二六行,六九八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大历十二年(777),怀素四十一时所书。内容为自叙习书经历,及时贤对其书法的赞评。全篇圆润、遒劲、狂逸,气势磅礴。清人安岐《墨缘汇观》评曰:“大草书,墨气纸色精彩动人。其中纵横变化发乎毫端,有不可形容之势。”
《古代经典碑帖善本》系列丛书由书法专业教授傅如明、刘天琪、刘逊芝三位专家担任主编;浩瀚文化编辑制作;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出版。主要针对书法爱好者、初学者及书法专业院校学生使用。本系列丛书所选碑刻拓本及墨迹传本均为很好善本,汇聚海内外很好碑帖善本资料于一体,并附碑帖原尺寸拉页挂图,是书法临摹、欣赏的很好范本。
吴昌硕一生在诗、书、画、印各方面的造诣都很深,他的艺术道路与众不同,从制印开始,又学习书法辞章,最后取得绘画成就。本书选取《吴昌硕临石鼓文》中的字词,通过重新编排整理,集结成经典佳句,其书范例丰富实用,讲解细致,步骤清晰,文字通俗易懂,示教直观。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宋宗室,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官集贤直学士、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卒赠魏国公,谥文敏。元代书画大家。真、行、草、隶、篆无不精绝,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元代虞集认为:“赵松雪书,笔既流利,学亦渊深,可谓书之兼学力天资,精奥神化而不可及矣。”赵孟頫临圣教序,所见三种均为印本,一种末款为“大德六年四月十七日为栖鹫老人书,子昂”,一种为“延祐五年九月吴兴赵孟頫临”,一种为张逸希藏本,落款为“皇庆二年三月廿五日临于车桥寓舍,子昂”。本书所刊为张逸希藏本,是否为真迹尚有争议,但从这一墨迹本中能一窥《集王圣教序》的临习笔法,对于字的学书者颇有裨益。
《峄山碑》又称《峄山刻石》,立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三年,巡游天下,登上了山东邹县的峄山。峄山因在孔孟故里,《尚书》《诗经》中多有记载,是一座文化名山。丞相李斯受命立石纪功,即《峄山碑》。《峄山碑》命途多舛。先是北魏皇帝拓跋焘因尊孔对秦始皇不满,命人将碑推到。然后是乡人不堪于迎送络绎不绝的拓碑者,将柴火聚于碑下,烧热石碑,泼以凉水。唐开元以前,碑石已然不存,仅有拓本传世。南唐徐铉精于小篆,摹有李斯《峄山碑》。北宋淳化四年(993),弟子郑文宝将徐铉摹本刊刻于长安,世称“长安本”。历代习小篆者,莫不尊从李斯,因此小篆又称“斯篆”。唐代李阳冰即以“李斯之后千古一人”见称。徐铉所摹《峄山碑》,尽管已然是“玉箸篆”风格,仍能体现李斯小篆“画如铁石,字若飞动”
颜真卿(七〇九—七八五),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琅琊(今山东临沂)。玄宗开元间举进士。曾任平原太守,世称“颜平原”。安史之乱,抗贼有功,平叛后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又称“颜鲁公”。其书师承褚遂良、张旭,正书开张雄伟,行书遒劲舒和。以圆转浑厚的笔致代替了方折劲巧的晋人笔法,以平稳厚重的结构代替欹侧秀美的二王书体,自成一家,称为“颜体”。是继王羲之后对后世影响优选的书法家。《祭侄文稿》,纸本。行书。二十三行,二百三十五字,又涂抹三十四字,合计二百六十九字。纵二八·八厘米,横·五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宋代黄庭坚评曰:“鲁公祭季明文,文章字法,皆能动人。”《祭伯父文稿》,或称《祭伯父豪州刺史文》、《告伯父文稿》。为颜真卿祭其伯父颜元孙及一门去世者之
《书谱》,纸本,草书,书于垂拱三年(六八七)。共三百五十一行,三千五百余字。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书谱》历来被论者誉为“词翰双绝”,是书法目前绕不开的书学论著和草书杰作。《书谱》确切的名称应为《书谱序》。从篇末“今撰为六篇,分为两卷”的表述可知,这只是一篇序言,正文还没有来得及展开。然而这样一篇序言却在艺术主张、学书步骤、书体功用、基本技法、创作学习、道德修养等诸多方面皆提出了独到见解。孙过庭,名虔礼,以字行。官至率府录事。天授元年(六九〇)暴卒于洛阳,时年约四十四岁。孙过庭作为一个天才型的理论家和书法家,一千多年来极受推崇。如唐张怀瓘称其“工于用笔”,“有天才”。米芾《书史》认为“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总之,《书谱》继承了“二王”,在用笔上传承了晋法,因为是墨迹本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小名官奴,王羲之第七子。王献之自幼跟随父亲学习书法,又学习张芝草书,少年时即有盛名。后官至吴兴太守、中书令,人称“王大令”。父子齐名,并称“二王”。二人书法之异同,历来各有分说:南朝宋羊欣认为王献之“骨势不及父,而媚趣过之”,唐张怀瓘则认为“子为神骏,父得灵和”。总之,王献之的书法不拘古法,婉转多姿,散朗劲健,更具时代性。他的草书字势连绵,往往一笔数字,圆健恣肆,称为“一笔书”。本书收录王献之尺牍作品二十通,其中尺牍墨迹六通,分别为《廿九日帖》《鸭头丸帖》《中秋帖》《送梨帖》《地黄汤帖》《东山松帖》。《鸭头丸帖》,纵26.1厘米,横26.9厘米,现藏上海博物馆。《中秋帖》,纵27厘米,横11.9厘米,现藏故宫博物院。《送梨帖》,2行,包括所缺“送”字共11字,曾入清内府,
本系列丛书遴选历代经典碑帖共75本,内容全面、版本优良,特选不反光纸张四色高清印刷,并针对读者临帖需要,采用有别于其它同类图书的开本,适合学书者的欣赏学习。本系列丛书主要针对高校书法专业学生,也可用于各类书法教育培训机构及书法爱好者自学使用。 此册为《颜真卿自书告身帖、裴将军帖》。
本系列丛书遴选历代经典碑帖共75本,内容全面、版本优良,特选不反光纸张四色高清印刷,并针对读者临帖需要,采用有别于其它同类图书的开本,适合学书者的欣赏学习。本系列丛书主要针对高校书法专业学生,也可用于各类书法教育培训机构及书法爱好者自学使用。 此册为《颜真卿三稿》。
本系列丛书遴选历代经典碑帖共75本,内容全面、版本优良,特选不反光纸张四色高清印刷,并针对读者临帖需要,采用有别于其它同类图书的开本,适合学书者的欣赏学习。本系列丛书主要针对高校书法专业学生,也可用于各类书法教育培训机构及书法爱好者自学使用。此册为《孙过庭书谱》。
本书是依据“说文部首”而编的简明汉印字典,可供篆刻爱好者在初学汉印时查阅、临习。既是字典,也是字帖。《说文解字》是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是以小篆为研究对象的,由东汉许慎整理完成。许慎把汉字按字义分类归纳成540部,每部选一个字统领各目大义类,这一字即为“部首”。这540个部首是组成汉字的基本部件,是构成汉字的字根。自许慎创建以来,一直是研究、学习汉字的入门推荐。本书以“说文部首”541字为内容在众多金文中选取该字为“本字”,配以“今字”“注音”“释义”及“本字变体”“从此部诸字”等元素,供欲学金文篆法者入门使用。
本册所选为智永《真草千字文》真书(即楷书)。智永和尚为书圣王羲之七世孙,是声名卓著的书法家。《真草千字文》的楷书法度谨严,笔力遒劲,笔画清晰又富有虚实变化,代表了隋代南书的温雅之风,在体法上具备一定的范本地位。
本系列主要是针对有一定临习基础,但初始创作有一定困难的书法爱好者,所编写的技法类图书。全书集合了春联,五言七言字联、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词的形制,可以直接临写成作品,解决创作初期的困惑,让您把本书作为书法创作推荐工具之书。
《书谱》,纸本墨迹、小草长卷,书写于唐垂拱三年(687),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该卷首题曰“《书谱》卷上”,文中亦称“撰为六篇,分成两卷”,宋《宣和书谱》亦有记载唐孙过庭:“今御府所藏草书三:《书谱序》上下二,《千文》。”究竟该卷《书谱》仅是上卷,还是在流传中经割裱、合装后的上下卷全部?或者本来就是孙过庭未写完的残稿?今已无从考证。不过,从现有的文字来看,其内容完整,论述精辟,堪称古代书论之经典。该卷草书用笔遒劲、笔法精熟,墨色变化妙趣横生,结体优美,不失法度,通篇起承转合和谐完美,更是后世草书取法之典范。
《监察法应用一本通》立足于司法实践,以司法流程为主线,遵循法律汇编的思路,从体例化、系统化、实用性的角度,借鉴《刑法应用一本通》的编排体例,将与监察法条文密切相关的法律文件进行分类整理,采取置换、分解、重述等手段,以监察法条文为经线,以其他与之相关的规范性法律法规文件为纬线,将监察法、刑法、刑事诉讼法及党内法规等规范性文件进行重新整合,勾勒出了一幅崭新的监察法图谱。
《欧阳询楷书集字一百二十篇》选用九成宫醴泉铭集字而成,九成宫醴泉铭是唐代楷书代表作品之一,其棱角分明,方劲严整,受到大众喜爱。本书包含成语、对联、诗、词共一百二十篇集字作品。作品中包含原碑字和书法名家的手写例字,风格统一,形式完整,能给予读者直观的作品样式参考。本书可作为学习九成宫醴泉铭风格楷书的参考用书,也是读者创作书法作品时的优秀范本。读者无论是学习成宫醴泉铭技法,还是寻找创作灵感和创新点,都能从本书中获得一定的启发和帮助。
本系列主要是针对有一定临习基础,但初始创作有一定困难的书法爱好者,所编写的技法类图书。全书集合了春联,五字七字联、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词的形制,可以直接临写成作品,解决创作初期的困惑,让您把本书作为书法创作推荐工具之书。
王献之(三四四—三八八),字子敬,小字官奴,王羲之第七子。少负盛名,累官州主簿、长史、吴兴太守、中书令。人称“大令”。其书与王羲之齐名,并称“二王”。《洛神赋十三行》为王献之所书小楷《洛神赋》中一节,自“嬉”字始至“飞”字止共二百五十余字,十三行,故称。《洛神赋》真迹原写于麻笺,流传至唐代已经散佚,只存十三行。柳公权有硬黄纸临本,有刻本流传。而原迹九行为宋高宗所得,贾似道复得四行,因将此十三行刻石存于“半闲堂”。此石于明万历年间出土于西湖葛岭。因石呈深暗色,被誉为“碧玉”。石纵二九厘米,横二六厘米,现藏于首都博物馆。本书所刊为贾似道刻碧玉本。第九行“衡”字双人旁似有小钩。此帖笔致灵动,体势秀逸,沉着流美,被誉为“小楷之极则”,历来为书家所重,是临习小楷的经典范本。
《九成宫醴泉铭》是唐代碑刻,公元632年镌立于麟游县。《九成宫醴泉铭》碑原碑现藏于碑亭国家4A级景区(今陕西宝鸡麟游县)。魏徵撰文,欧阳询正书,记述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醴泉之事。全碑共24行,行满50字。碑高2.44米,宽1.18米。宋代碑帖拓本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九成宫醴泉铭》碑被称为"三绝"碑,即唐太宗的事儿,魏徵的词儿,欧阳询的字儿。《九成宫醴泉铭》笔法刚劲婉润,兼有隶意,是欧阳询晚年经意之作,历来为学书者推崇,是欧体楷书的典范,被誉为"天下第一铭"。本书是将黄自元临写的《九成宫醴泉铭》碑阳与拓本对照印刷形成一个跨页。
《修震泽许塘记》共有两种,一是刻本,一是墨本。刻本之后有长跋,补充了『修震泽县西塘拔助银元户名元数』,吴昌硕时年六十七岁,功力炉火纯青之时。行书款有『乙卯花朝缶复检』字样,看来比较慎重。此作为吴昌硕的篆书代表作,笔法纯熟生动,字数又多,自然可以作为重要取法对象之一。这件作品,自始至终流露出浓烈的行草书笔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