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经典碑帖善本》系列丛书由书法专业教授傅如明、刘天琪、刘逊芝三位专家担任主编;浩瀚文化编辑制作;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出版。主要针对书法爱好者、初学者及书法专业院校学生使用。本系列丛书所选碑刻拓本及墨
本书内容为东晋有名书法家王羲之所书的小楷《道德经》。在每页附有与小楷书法字同步的印刷体文字,意使读者在关注小楷书法艺术的同时了解《道德经》所述哲理。
《郭家庙碑》,全称《有唐故中大夫使持节寿州诸军事寿州刺史上柱国赠太保郭公庙碑铭并序》。颜真卿撰并书,楷书,三十行,行五十八字。碑额或称唐代宗李豫书,或称唐德宗李适书。按此碑立于唐代宗广德二年(七六四年)十一月,而此年二月李适方立为皇太子,十四年后才登极,故碑文中称‘御题额’,当为代宗李豫所书。
《中国历代法书名碑原版放大折页系列》从中国历代书法经典作品中精选常用碑帖,原版放大,印制精良,并配以折页的形式呈献给读者,已出版的30个品种深受读者喜爱,多次重印。该丛书既可用于学校、书法培训中心,也可供书法爱好者、书法家学习和研究。
王羲之,字逸少,东晋大书法家,兼撮众法,备成一家,乃为万世宗师,人称“书圣”。逸少的一大成就在于他的“今体”书法。因应变化而用之,融合技道,开拓创新,创造了妍美流便的今体,耀文含质、离方遁圆,体现了魏晋风度,又未流于疏狂,合乎儒家所要求的‘文质彬彬’和‘中和’的审美理想。王羲之是继钟、张之后的又一位宗师,而且是影响深远的集大成者。钟、张各有专擅,而逸少诸体皆能,故唐太宗李世民盛赞他的书法“尽善尽美”。二审:本书选取了王羲之较具代表性的尺牍作品。
《历代碑帖法书选:汉乙瑛碑》介绍了我国书法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书家辈出,书法宝库十分丰富。为了适应广大初学者特别是中等学校学生临习传统书法的迫切要求,以及书法爱好者欣赏学习的需要,我们选择了历代各种书体和书家的一些作品。
《曹全碑》全称《汉邰阳令曹全碑》。因曹全字景完,又称《曹景完碑》。东汉灵帝中平二年(一八五年)立。书者不详。明万历初在邰阳(今陕西合阳县)莘里村出土。一九五六年移存于西安碑林。隶书。共二十四行,行四十五字。末行有[中平二年十月丙辰造]。碑阴列名五列,五十七字。篆书碑额已佚。碑主曹全,字景完,敦煌效谷(今甘肃敦煌县西)人。曾任邰阳令,为官颇有政绩。碑文中未记其逝年。属吏王敞为其勒石纪功。出土时笔画完整,[因]字半缺。清康熙壬子(一六八七二年)后断裂缺字。此碑与《礼器碑》前后辉映,为汉石中至宝。如在汉碑分、隶之中求俊秀书法,则莫过此刻石。形容此碑书法如喻之以行云流水,美女簪花,不足喻其媚丽流畅;如喻之以飘逸风流,雅士衣锦,不足喻其品高娴雅。但此碑俊秀有余,雄健不足,典丽秀润之极,易使
黄庭坚强调学书应自得,有『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之句。其书近取周越、苏轼,远绍晋唐诸家。又『观长年荡桨,群丁拨棹』而悟笔法,笔势跌宕,极尽,却又能化险为夷,复归平正。黄庭坚于书重韵,好援禅论书,标举『学养』『胸襟』,云:『士大夫下笔,须使有数万卷书气象,始无俗态。不然,一楷书吏耳。』黄庭坚行草兼擅,犹好作狂草。其行书得力于《瘗鹤铭》,雄强宽博,古拙生辣,代表作有《松风阁诗帖》《跋东坡书寒食诗》等;狂草则上承张旭、怀素,别出心裁,自成一家。其草书如屋漏折钗,奔蛇走虺,姿态万变,超轶绝尘。姜夔《续书谱》评其草书曰:『近代山谷老人,自谓得长沙三昧。草书之法,至是又一变也。』 《诸上座帖》是黄庭坚为其友李任道所录写的五代《大法眼文益禅师语》,纸本,凡92行,纵33cm,横729.5cm。此
王献之,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书舍令,人称“王大令”。幼时即学书法,初学父书,后又学张芝等人,少时即有盛名。其书进一步改变了汉魏古朴书风,有“破体”之称。书风英俊豪迈,饶有气势,并以行草为着,与其父并称“二王”。 王献之真迹现已只字无存。本书收其唐宋摹本,以及“淳化阁帖”、“大观帖”、“宝晋斋法帖”中的刻本,共二十通,供广大学书者欣赏临习。
《标准篆刻篆书字典》是向篆刻、书法爱好者提供的字典。字典提供了800多个常用字的小篆、印篆、金文等字体的写法,是篆刻书法爱好者查询字体和从事篆刻、书法创作的实用工具书。
近代书画家吴昌硕《一八四四-一九二七年》,初名俊,后改俊卿,字昌硕、仓石,别号缶庐、苦铁,七十岁后以宇行,浙江安吉人。曾在清末任江苏安东县令一月,后寓居上海。工诗和书法,尤擅长于摹写石鼓文。三十岁后始作昼。曾与同仁在杭州创立西冷印社,并任社长。 在中国美术馆,藏有一册吴昌硕书画合璧。书为其临写的石鼓文,昼为菊花、桂花、荷花等写意花卉。诚如方家所评,其临写的石鼓文用笔遒劲,气息深厚,结体以左右上下参差取势,可谓自出新意,。此册为十二开,纵三十三厘米,横三十七厘米,书家摹写的石鼓文字数较多,是一件极为难得的墨宝。
本书讲述了:《前后赤壁赋》一名《赤壁赋》、一名《后赤壁赋》,均为苏东坡被贬谪黄州,在人生最为失意、最为灰暗时所作的名篇,后人将其合称为《前后赤壁赋》。赵孟烦由于旧王孙的身份,始终不能摆脱内心的抑郁和黯然,常为进退之身不由己而苦恼,于是,笔墨世界成了他的一方净土。其特定的人生观又形成了其特殊的艺术观——极阴阳而融太和,书艺呈现出一派温润中和之气。他始终用一种[中和]的态度去取法经典。他将钟繇质朴沉厚、羲之潇洒蕴藉、献之恣肆流丽、北海崛傲欹侧、东坡放逸沉雄、米芾狣达奇险皆汇入笔底,取法其突出微妙处,华丽而不乏骨力,流美而不甜腻。正是基于深厚的功力、丰富的学养、高雅的气质,造就了赵孟頫遒媚秀逸、风骨内含、结体严整、笔法圆熟的书风。
本系列图书精选中国历代名碑帖,包括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五种书体,时间跨度上从秦汉开始,历经魏晋三国、隋唐宋元,直至明清。基本上囊括了历史上的书家及其代表作,是书法爱好者学习的临摹用书。 索靖少年时就有出群之才,是晋代书法家,在中国书法史上拥有很高的地位,史评其书法“与羲(王羲之)、献(王献之)相先后也”,《出师颂》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索靖墨迹,此书属较典型的早期章草书体,其结体宽绰,笔法浑厚,有篆籀遗风,“蚕头凤尾”带有隶书遗痕,“银钩虿尾”具草书特征,体现了东汉至西晋时期流行的规范章草体的特征,更增添了典雅飞动之势,带有的今草味道。
《祭侄文稿》是颜真卿追祭侄儿颜季明的草稿,亦称《唐颜真卿祭侄文稿卷》。此稿书于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行书,23行,共234字。安史之乱,鲁公堂兄颜杲卿孤军守常山,城破不屈,与子颜季明殉难。《祭侄文稿》就是在颜真卿悲恸的状态下完成的。其用笔情如潮涌,不计工拙,一气呵成,常常写至枯笔,更显得苍劲流畅,其英风烈气,倾见于笔端。此帖是经过长期探索后在一瞬间产生创变突破的实例,对于我们学习书法艺术有很好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