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化阁帖》是我国历史上现存*.早的一部 书法丛帖 ,共十卷,记录了秦、汉至隋、唐一千多年的书法发展历程,是现存*.一部关于中国书法史的大型图典。 宋、元以后,《阁帖》拥有广泛的临摹研习群体,她深远地影响着中国书法的进程。历观明、清两代尺牍、文书,件件有《阁帖》的影子。《阁帖》已然构成行、草书的正源,她不仅是中国书法史上一部不朽的经典,恐将之视为中国书法发展的 命脉 也不为过。 明天启初,时任太常寺卿兼侍读学士的董其昌奉诏至江南仿书,在老友陈继儒家见宋初原拓《淳化阁帖》祖本,摩挲叹赏之余,借归临摹,至天启五年乙丑十二月十五日次第临毕,时间已越二年。 《阁帖》是宋太宗集宫中所藏魏、晋、隋、唐诸家墨迹汇刻而成的著名法帖,素有 法帖之祖 的美称。它的墨拓本一直是历代书家师法学习的圭臬
《淳化阁帖》是中国早的一部汇集各家书法墨迹的法帖,深受书法爱好者喜爱。本丛书择选历代书法名家经典,辅以作品介绍、释文、作者介绍。特色:现市场上虽然称为经典书法的图书不少,但大多数都是翻印,缺乏新意,而且真伪杂糅。此套碑帖内容的选取原则以限度还原作品真迹原貌为主,选取高清大图,唐摹本或拓本,程度避免赝品的选入;选取能代表作者书法面貌的作品,例如此系列收入的王羲之作品集、王献之作品集有很多是原真迹拓本,而现市场上包括二玄社出版的多都是翻刻本,根本不能代表王羲之的书法水准。
《景君铭》全称《汉故益州太守北海相景君铭》。东汉汉安二年《公元一四三年》八月立。碑在山东济宁。隶书。碑阳十七行,行二十三字;碑阴四列,除第四列为二行外,其余各列为十八行;末纪文二长行,行四十二字。额阳文篆书二行十二字。 《景君铭》书法气势磅礴,多有篆箝笔意,且字形竖长,为汉碑中之罕见者。明王世贞评其书:“隶法故自古雅”。康有为《广芸舟双楫》云:“古气磅礴,曳脚多用籀笔,与《天发神谶》相似”。
《中国历代名碑名帖精选系列·封龙山颂:清拓本》选用的整碑与剪裱本局部皆为河南省新乡市博物馆所藏清代拓本,为方便读者临习,对本帖局部影印时略有放大,以飨同好。《封龙山颂》,亦称《封龙山碑》,东汉桓帝延熹七年立于今河北元氏县王村。清道光二十七年河北元氏知县刘宝南发现。时碑体完整,惜为了搬运方便而截为两段,后来嵌合为一,却有伤文字。碑高一百六十厘米,宽九十三厘米,碑文十五行,每行存七至二十六字不等。整碑无穿,亦无额。 《封龙山颂》之研究价值首先是碑制。其次,可裨益于古代文体和古韵的研究。其碑行列有标题:[元氏封龙山之颂]。 《封龙山颂:清拓本》为该碑帖的清拓本。
《中国古代书法作品选粹:好太王碑》是《中国古代书法作品选粹》系列之一,书中书法方整刚劲、古朴秀雅。在内敛、外拓的张力中流露出完备的骨气。好太王碑是高句丽第二十代王于东晋义熙十年、高句丽长寿王二年(公元四一四年)为纪念其父好太王(全谥为国冈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的功绩和守墓烟户而立。碑在吉林省集安县太王乡,光绪初年发现。好太王碑四面环刻隶书碑文,原刻总计一千七百七十五字,脱落无法辨识者一百四十一字。字宽太都在十四厘米至十五厘米。好太王碑书体古奥,直承一其中还有草书的写法;还有的字写法比较特殊。
此碑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亦称《李翕颂》、《黄龙碑》。在甘肃成县天井山。东汉建宁四年(一七一)六月十三日刻。摩崖刻石,隶书, 二十行,行二十字,有〔惠安西表〕四字篆额,碑后刻题名隶书十二行,碑前刻《五瑞图》。碑文记述东汉武都太守李翕的生平和屡任地方行政长官之政绩,颂扬他率领民众开通西狭道路、为民造福之德政。 《西狭颂》与《石门颂》、《郙阁颂》同列为汉代书法〔三颂〕,为汉代摩崖石刻的杰作。此碑结字高古,庄严雄伟,用笔朴厚,方圆兼备,笔力遒劲。杨守敬《评碑记》誉其:〔方整雄伟,首尾无一缺失,尤可宝重。〕梁启超《碑帖跋》颂其:〔雄迈而静穆,汉隶正则也。〕 今以此碑旧拓本影印出版,以飨广大书法爱好者。
王羲之的《圣教序》是唐代僧人怀仁历经25年集募而成,是学习行书的选择的范本,本册图书从实用性出发,注重基础学习,以《圣教序》为解析对象,选取高清拓本为蓝本,经过筛选、归类并配以米字格,帮助读者深刻理解并掌握字形结构及笔画定位。为了配合书法培训教学和初学者自学,在编排结构上,遵从循序渐进的原则,先对各章节中的范字用笔特点、结字规律、章法布局、落款方法及钤印位置等做了详细的理论、创作指导。其中集字作品范例,是从《圣教序》中选字集结而成的,为广大书法爱好者进行书法临习与创作提供了参考。
皇象,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生卒年不详。三国吴书法家。字休明。官至侍中。幼工书,师于杜度。善篆、隶、章草,时人谓之“书圣”。时人以其书法与严武棋、曹不兴之画并称八绝。他的书法被赞为“中国善书者不能及也。他学习别人的书法,能取各家所长而成自家面目。晋葛洪《抱朴子》誉为“一代绝手”。南朝宋羊欣说:“吴人皇象能草,世称沉著痛快。”唐张怀瓘《书断》评他的章草为神品,八分为妙品,小篆为能品。传世书迹有《文武帖》、《急就章》、《天发神谶碑》,相传为皇象书。书论《论草书》。今世仅存《急就章》石刻,相传为皇象书。又有数种,文字多少有异同,以松江本最为。此帖点画简约、凝重,亦较含蓄,又多隶书笔意。结字工整,法度森严。整篇观之,气息古朴温厚,沉着痛快。对喜爱章草的人来说,是学习章草的范本。
御史台,即御史之官署。署旁又设牢狱,谓之台狱,专用于囚禁获罪的官员。碑文记载了武周长安初年(701-704),御史台台狱建成精舍(即佛寺),同僚推举殿中侍御史崔浞为精舍撰文,记述御史台建精舍之原由、经过及精舍的建筑情况。但由于崔浞获罪罢职,直到开元十一年(723)才由殿中侍御史梁升卿追书成文,并由名匠趟礼摹勒上石,立于精舍。碑阴及两侧为历任御史题名,凡五百余人,为研究唐代监察制度的重要资料。
故宫博物院紫禁城出版社将以多种形式陆续推出面向社会大众,全面介绍故宫珍藏历代重要书法作品的高品质出版物。《技法精讲》是本社针对故宫珍藏的历代名碑法帖而特别策划的深度学习与研究历代书法的技法类图书。精选故宫数以万计的碑帖藏品中代表性的作品,针对性地聘请对相关碑帖有专门研究的书法家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写经验,分别从多种角度剖析讲解临写技巧。内容涉及基本点画、用笔特征(点法、横法、撇法、捺法、折法、钩法)、偏旁部首(偏旁组合法)、结体特征(包括难辨字、形近字、同字异形)等方临习与研究名碑法帖而编写的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