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书法字帖大全》是一本颜体书帖合集。主要收集了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重要的行、楷书名帖,为大家集中展示了颜体书法的大面貌,便于喜欢颜体的书家对颜体书法的临摹与研究。读者可以从时间发展,看到颜真卿书体的学与变,直观感受颜真卿书法的形成、发展以及艺术魅力。本书将颜真卿的字帖分为楷书与行书两个大部分,分别理出了颜真卿具有代表性的重要碑帖,并对每一个碑帖都进行了简单扼要的介绍,让读者能够明了其创作背景与基本特点,方便大家进行深入的学习与研究。本书非常适合学习与研究颜真卿书法的广大读者作为学习研究资料使用。
智永,山阴永欣寺僧,名法极,人称 永禅师 ,陈、隋间著名书家,东晋王羲之七世孙。他初从萧子云学书,后继承祖法,精勤书艺,相传曾书写 真草千字文 八百余本,分送浙东诸寺。其传世 真草千字文 有墨迹本与刻本两种,刻本虽然 颇极精工,无复遗恨 ,但与墨迹本相比,锋芒等特点上要含混许多。 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迹本,真书有王義之《乐毅论》《黄庭经》的意味,笔意精熟、气骨清健、圆劲古雅、柔中带刚,结构疏密有致、虚实相生,严整中有活泼之态;草书则字字独立,丰美匀适,没有太大的收放、起伏,也没有明显的墨色变化,显得平静、安稳,结构也相对平正,疏密没有太大的夸张,用笔精熟、委婉,字的内部线条流动感强,用笔以曲、圆为主调,有章草笔意。此帖代表了隋代南书的温雅之风,继承并总结了 二王 真草两体的结体、草法,从
宋元丰三年,被贬谪于黄州的苏轼夜游赤壁,写下著名的《赤壁赋》一文。时过三月,苏轼再游赤壁,又写出《赤壁赋》一文。两赋为姊妹篇,有《前后赤壁赋》之称。被后人称为 唐宋八大家 之一的苏轼,以高超的艺术手法,创作出两篇优美的佳作,为后世文人深深喜爱。元大德五年,著名书家赵孟頫应友人之请,书写两篇《赤壁赋》,并绘画苏轼像一幅。赵孟頫所书之《前后赤壁赋》为行书长卷,法度严谨,用笔娴熟、精湛,笔法圆润流畅,起笔藏露交错,运笔迟速分明,转折方圆结合。在笔法上直承右军,以流丽挺健为主,线条温润凝练,外秀内刚。该帖分行布白疏朗从容,用笔圆润遒劲,宛转流美,风骨内含,神彩飘逸,尽得魏晋风流遗韵。
唐代玄奘取经归来,便开始翻译经文。唐太宗亲为作序,太子李治为其作记。后来,长安弘福寺僧人怀仁从唐太宗内府所藏王羲之行书遗墨中集字,将太宗序、太子记以及太宗答、太子笺答、玄奘所译《心经》等五种集出。唐高宗咸亨三年由诸葛神力勒石,朱静藏镌刻,将其共刻一石而立,史称《圣教序》。此碑将唐太宗、玄奘、王羲之这三位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联系在了一起,故又名 三绝碑 。此碑是集字成碑,且缺失之字为拼接组合而成,但因怀仁功力精凿,又是谨慎从事,终能各尽其势,充分完好地展示了王羲之书法独特的超然之美,是艺术上的一次再创造。这件珍迹风格一致、结构匀称,犹如王羲之一气呵成、亲手所书,尤其是将王羲之的书法浑然天成地荟萃在一起,更显弥足珍贵。此碑也因此成为中国历代书法爱好者*重要的教科书之一,被誉为 千古
本书是依据 说文部首 而编的简明金文字典,可供篆刻爱好者在初学金文时查阅、临习。既是字典,也是字帖。 《说文解字》是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是以小篆为研究对象的,由东汉许慎整理完成。许慎把汉字按字义分类归纳成540部,每部选一个字统领各目大义类,这一字即为 部首 。这540个部首是组成汉字的基本部件,是构成汉字的字根。自许慎创建以来,一直是研究、学习汉字的入门。本书以 说文部首 541字为内容在众多金文中选取该字为 本字 ,配以 今字 注音 释义 及 本字变体 从此部诸字 等元素,供欲学金文篆法者入门使用。
本书是为初学篆书的读者而编的篆书入门读物。内容选自东汉许慎所编的《说文解字》中的 说文部首 。许慎把所能收集到的汉字分为十四编,540部。每部均由一汉字字根统领,称为 部首 。这540个汉字 部首 ,是构成汉字的基本单位,历代学习汉字者大多都是由此入门的。本书选取了清代著名金石学家杨沂孙所书的 说文部首 540字及近代西泠印社创始人王福庵所书的 说文部首 540字。并将说文中对字根的释义及读音同页列出,可使初学篆书者在对比不同风格小篆写法的同时,对字义与字音有初步的了解。
《乙瑛碑》,全称《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记述了司徒吴雄、司空赵戒以前鲁相乙瑛之言,乙瑛上书请于孔庙置百石卒史一人,执掌礼器庙祀之事。此碑是汉隶成熟期的典型作品,也是后人学习隶书的*范本之一,与《礼器》《史晨》并称 孔庙三碑 ,历为书家所重。《乙瑛碑》是汉隶中少有的逸品,字势开展,古朴浑厚,俯仰有致,向背分明,隶意十足,臻于完美。此碑结体端庄匀实,方正凝重;点画严肃,穿插自然;用笔灵动,笔姿婉妙;风格厚重,端直朴茂。总体而言,此碑方圆兼备,平整温婉,中规中矩,貌似近俗,实乃高古超逸。初学隶书者由此碑入手,对于掌握隶书的结构、用笔技巧是非常适宜的,故人们普遍认为《乙瑛碑》是 汉隶之*可师法者 。
书法家赵子昂,在元明时期的地位,可以比肩书法史上的王羲之。在那个上下都学赵子昂的年代,赵氏行书就是一个标杆,代表着一种审美。一个人能凭一己之力,影响整个书坛,实力可想而知。此作是书家晚年精心之作,书于绢地之上,先是楷书后渐舒展为行书。有人评说此卷笔法高古,圆润峻秀,笔势流转自如,如行云流水般收转自如,为赵氏得意之作。此作通篇从*个字到*后一个字,看不到任何起伏,读不出丝毫懈怠,整体行笔就像是提前设定好的精密仪器一样,让人望尘莫及。今编者以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底本为蓝本,将此帖以大八开形式放大推出,以飨读者。
本书是依据 说文部首 而编的简明汉印字典,可供篆刻爱好者在初学汉印时查阅、临习。既是字典,也是字帖。《说文解字》是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是以小篆为研究对象的,由东汉许慎整理完成。许慎把汉字按字义分类归纳成540部,每部选一个字统领各目大义类,这一字即为 部首 。这540个部首是组成汉字的基本部件,是构成汉字的字根。自许慎创建以来,一直是研究、学习汉字的入门。本书以 说文部首 541字为内容在众多金文中选取该字为 本字 ,配以 今字 注音 释义 及 本字变体 从此部诸字 等元素,供欲学金文篆法者入门使用。
怀素以狂草名世,初学欧阳询,得韦陟赏识,后随邬彤学草书,受张旭私训,又经颜真卿启悟,书法与张旭其名,世人以 颠张醉素 并称二者,可见其草书成就之高。《小草千字文》,绢本墨迹,计八十四行, 一千零四十五字。因在其传世墨迹中极为珍贵,有 一字一金 之誉,又名《千金帖》。此卷为其暮年所书,古雅平淡,苍劲浑朴,与其早期的《自叙帖》风格截然不同,无论结构、线条都给人以人书俱老的美感享受。怀素在《论书帖》中曾言: 藏真自风废,近来已四岁。近蒙薄感,亦所为其颠逸,全胜往年。 加之暮年心境平和,表现于卷中,则落笔饱满、使转自如、字距疎朗、不露锋芒、虚灵高古、平淡清远,给人一种返璞归真的空灵境界。
《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东汉末年隶书完全成熟期时期的代表作之一,记载了东汉末年曹全镇压黄巾起义之事,是研究东汉末年农民起义的重要历史资料,也是现存汉碑中保存比较完整、字体比较清晰的少数作品之一。此碑石黑明如涂油脂,光可鉴人,结字匀整,结构舒展,用笔方圆兼备,而以圆笔为主,风致翩翩,美妙多姿,是汉隶中秀美风格的典型代表,为历代书家推崇备至。明末清初,金石、考据学兴起,带动了书法书风的转变,大批书法家取法《曹全碑》,客观上推动了隶书的复兴。《曹全碑》犹如书法艺海中的 指南针 ,进一步引领了书法艺术的发展。今本书以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明初拓本为蓝本,以其他版本为参考,精心修补了其中的残损字后将碑文放大出版,以飨读者。
席夔,字子研,四川彭县(今彭州)人,清代书画家。工画花卉竹石,生动而有法度,书法亦有所成,尤擅隶书,书史载其 博雅嗜古,究心书学,领悟精敏,临摹不倦 。 《千字文》由南北朝时期梁朝散骑侍郎周兴嗣编纂,全文为一千个不重复的汉字组成的四言韵文,以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开头, 谓语助者,焉哉乎也 结尾。全篇共250句,涉及天文、自然、修身养性、人伦道德、地理、历史、农耕、祭祀、园艺、饮食起居等各个方面的知识。精思巧构,文采斐然,音韵谐美,宜于蒙童记诵,成为中国流传了一千多年的蒙学经典。 汉代是隶书的高峰期,汉隶数量庞大且精彩纷呈。到了清朝,出现隶书的第二高峰,繁荣一时。此篇席夔《千字文》即是清代隶书风气盛行下的作品,结体精致紧凑,神采飞扬,遒劲高古,姿态万千,变化无穷,肥瘦适度,不作过度的提
《兴福寺断碑》,唐代兴福寺僧人大雅等集东晋书法家王羲之行书所刊碑刻,又称《吴文碑》或《镇国大将军吴文碑》,因出土时仅存下半截,故称 半截碑 ,现存于西安碑林。此碑为集王书十大家之一,名声仅次于唐怀仁集王书《圣教序》。此碑行气流畅,摹刻精良,为研*羲之书法之重要碑刻。此碑疑其从《圣教序》诸刻中摹集,未见右军真迹,故其字精神筋力仿佛,生动不比怀仁。然其有古淡之趣,且王羲之的笔意俱在,为历代书家所重,是学*羲之行书者的理想范本之一。此碑书法,用笔方面,王羲之的内撅和王献之的外拓,兼而有之,故既精敛又华滋;结字方面,字形方长,以长方居多,似欹反正,略有左低右高之感。纵观全篇,笔笔呼应,字字连贯,无断续处,亦无呆滞之处,给人一种笔不离纸、腕不停运、通篇连贯的气势,颇具秀美雄健之势。今编者
《历代行草精选》曾是我社早期书法碑帖类图书中比较成功的品种,当时推向市场后,该丛书以其新鲜的经折装订样式让读者阅读临习时耳目一新,引起出版市场的争相效仿。该套丛书在走过数年的图书市场周期后一直未有新的替代产品推出。经过仔细的市场分析,总结《历代行草精选》后期存在的一些不足如下:一、该丛书为单色黑白印制,已经显著落后于碑帖图书市场巨量的四色印刷字帖;二、当时内页采用的廉价的轻型纸,印刷效果不佳,不能很好的反应原作的风貌;三、稿源图片质量已经落后于市场的普遍水平;四、该套丛书定价低,导致发行利润不佳;五、采用统一书号,导致发行不畅;六、该套丛书未将历代碑刻字帖收入,不能完全覆盖广大读者群。 此次出版,针对上述缺陷逐项做出整改,315mm乘140mm,成品书更长且略狭,四色精印,计划分楷、行、
《颜勤礼碑》,全称《唐故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护军颜君神道碑》,是颜真卿为其曾祖父颜勤礼撰文并书写的神道碑,为颜真卿晚年楷书的代表作。此碑于唐大历十四年(779年)立,民国十一年(1922年)10月在陕西西安出土,现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 《颜勤礼碑》四面刻字,现存三面,碑阳19行,碑阴20行,每行38字,碑侧有5行,每行37字,碑文追述颜氏祖辈功德,叙述后世子孙在唐王朝的业绩。其用笔横细竖粗,藏头护尾,方圆并用;结体端庄大方,宽绰舒展,拙中见巧;气息浑厚雄强,生机郁勃,代表盛唐审美风尚。
《张迁碑》全称《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是东汉晚期佚名书法家书丹,东汉碑刻家孙兴刻石而成的一件隶书书法作品。此碑是谷城故吏韦萌等为追念张迁之功德而立,铭文着重宣扬张迁及其祖先张仲、张良、张释之和张骞的功绩,并涉及到黄巾起义军的有关情节,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此碑是东汉隶书成熟时期的作品,书法造诣很高,自出土以来,为历代金石、书法家所推崇。在众多的汉代碑刻中,此碑以古朴、厚重、典雅取胜,字里行间流露出率真之意,具有质朴之风,格调峻实稳重,堪称神品。它起笔方折宽厚,转角方圆兼备,运笔遒劲而曲折有力,落笔稳健,可谓是汉隶方笔系统的上品之作。今本书以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明代佳拓为蓝本,以清代隶书大家何绍基临本为参照,精心修补了残损漫漶字的基础上,将碑文放大印出,以飨读者。
蜀素乃北宋时四川所造的质地精良的丝绸织物,上有乌丝界栏,因纹罗较纸粗糙,滞涩难写,且不吃墨、不洇墨,非功力深厚之书家不敢挥毫于上。宋元祐三年,米芾应郡守林希之请,在珍贵的蜀素上书写自作五言诗《拟古》二首,七言绝句《吴江垂虹亭作》二首,七言律诗《入境寄集贤林舍人》一首、《重九会郡楼》一首,五言诗《和林公岘山之作》一首,七言诗《送王涣之彦舟》一首,总计八首诗章。米芾书写《蜀素帖》,正当盛年,可谓四面出锋。明代书法家董其昌评说:此卷如狮子捉象,以全力赴之。纵观这七十一行墨迹,纵横挥洒,刚柔相济,字迹秀丽,风姿翩翩,诚为其传世墨迹代表作之一。此卷虽书于乌丝界栏内,但行笔飞扬恣肆、神采生动,丝毫不为格式所拘,是米元章求古以达变的成熟佳作,亦是其个人书风形成的起始点。
本书为《石门颂》原碑及何绍基临本的书法临摹字帖。《石门颂》全称为《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是东汉建和二年(一四八年)由当时汉中太守王升撰文、书佐王戎书丹刻于石门内壁西侧的一方摩崖石刻,是隶书书法作品,现藏于汉中博物馆。《石门颂》歌颂了东汉顺帝时的司隶校尉杨孟文 数上奏请 修复褒斜道的事迹。整块摩崖通高261厘米,宽205厘米,题额高54厘米。《石门颂》多用圆笔,逆锋起笔回锋收笔,线条沉着劲道,结字舒展放纵,体势瘦劲,飘逸自然。晚清诗人、画家、书法家何绍基的临本得原碑气质神韵,笔画清晰,便于读者了解书写的要点。
颜真卿(709 784),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唐代名臣、书法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 颜鲁公 。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 楷书四大家 ,又与柳公权并称 颜柳 ,被称为 颜筋柳骨 。代表作品有《多宝塔碑》《颜勤礼碑》《祭侄文稿》等。 《多宝塔碑》刻于唐天宝十一年(752)四月,碑石原在长安城安定坊千佛寺,北宋初移入文庙,后又移至西安碑林。清康熙年间,此碑左侧近中部处,即31行至34行(末4行)泐去半圆形一大块,泐20字。故凡此处碑字不损者,必为清初拓本。 唐朝天宝年间,楚金禅师夜诵《法华经》,有多宝佛塔呈现眼前,遂誓志筹建。在修造期间,甚至出现了种种灵应和神奇的事情。这份诚意感动了唐玄宗,于是赏赐钱帛,并亲题塔额。经过4年的努力,多宝佛塔终于在天宝十一
《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禊帖》等,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书于晋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等在会稽山兰亭的水边举行消除不祥的 修禊 雅集,大家饮酒赋诗,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集,并作序记述流觞曲水一事,抒发内心的感慨。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点画如有神助,被唐太宗推崇为 尽善尽美 ,米芾誉之为 天下行书 。史载《兰亭序》真迹殉葬唐昭陵,现传世本以 神龙本 善。 《冯承素摹兰亭序》,纸本墨迹,纵24.5厘米,横69.9厘米,此本前有 神龙 二字,又称 神龙本 。据后人考证,为弘文馆冯承素奉敕摹写。此摹本近真迹,墨色润朗,点画纤毫毕现,从其圆转流美的体势中可见东晋楷法之完备,在妍美的行笔中隐含着楷书的骨力。笔画之间的萦带纤细轻盈,或笔断而意连,布局天机错落
《说文解字》一书是我国部系统的文字学专著,作者为东汉的许慎。此书对研究中国文字的演变历史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许慎在中对汉字的起源、构造、字体、书体等都作了详细的介绍。这篇文章既是《说文解字》一书提纲挈领的概述,又是一部文字演变的简史,对今天的读者来说,既有巨大的学术价值,又有丰富的实用价值。本书是清代著名文字学家、书法家杨沂孙用篆书抄录的全文,初学者可作为初l学篆书的范本l临摹使用,在习字的同时顺便了解一下汉字的演变历程。为方便读者阅读全文,我们特将原文的白话译注附于书后。
《颜勤礼碑》,立于唐大历十四年,是颜真卿为其曾祖父颜勤礼撰文并书丹的一座神道碑。颜氏书此碑时,已年逾七旬,但精力充沛,笔法精到,功力深厚,字字从容于法度之中,纵情于绳墨之外,达到雍容大度、炉火纯青的境界。此碑全面地体现了颜真卿的书法造诣,整篇文字纵横成列,疏密有致,浑然一体,在布局上充分展示出了颜体的气势美,创造出了一种完全不同于 二王 的字体,结字端庄,宽润疏朗,气势雄强,骨架开阔,方形外拓,横细竖粗非常鲜明,方圆转折的笔法非常清晰,在拙重中见挺拔雄肆之气概,尽显大唐盛世之气象。在故宫博物馆藏有一件此碑的佳拓,今本书以此本为蓝本,以其他拓本为辅,按照基本不重复的原则,从中选字,编成本书,以飨读者。
《洛神赋》为赵氏行书代表作,行中兼楷的结体、点画,深得二王遗意,尤其是王献之《洛神赋》的神韵,妍美洒脱的风致、端正匀称的结构、优美潇洒的字姿、圆润灵秀的运笔、密中有疏的布局。同时,又呈现自身的追求,丰腴的点画、轻捷的连笔、飘逸中见内敛的运锋、端美中具俯仰起伏的气势,都显示出他博取众长而自成一体的艺术特色。此帖形式和内容高度和谐一致,赵孟頫怀揣对魏晋风韵的向往,凭借娴熟的书法技巧,将《洛神赋》的内容和意境进一步升华,使书法美与文学美融为一体。
王羲之,东晋著名书法家,有 书圣 之称,兼善隶、草、楷、行各体,草书浓纤折中,楷书势巧形密,行书道劲自然。他广采众长而融于一炉,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轮美奂的妍美劲健之体,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到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然王羲之书法珍迹无一存世,后世流传的多为临本或刻本,今将书圣遗墨唐人临摹本《孔侍中帖》《快雪时睛帖》《哀祸帖》《丧乱帖》《远宦帖》《姨母帖》《上虞帖》等二十余种书法艺术的罕世珍品收入书中,这些珍迹,多是亲朋好友间省疾问安的寻常尺牍,信笔挥洒,因势变形,妙合自然,体现了王羲之高超的书写技巧和驾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