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帖》,书圣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因卷首由 十七 二字而得名。此帖是小草书体的代表作,章法具有典型意义,风格冲和典雅,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绝无一般草书狂怪怒张之习,字里行间透出一种中正平和的气象。全帖行行分明,但左右之间字势相顾;字与字之间偶有牵带,但以断为主,形断神续,行气贯通;字形大小、疏密错落有致,真所谓 烟霞霹结,状若断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 含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外标冲融而内含清刚,简洁练达而动静得宜。《十七帖》原迹早已只字无存,仅有刻本及几件唐人临摹本单帖留存于世,其中以姜宸英本*为知名,被誉为 天下甲冠 。本书选用的版本是藏于日京都国立博物馆的宋拓本,人称上野本,原为清康熙年间姜宸英所藏。这件佳拓影响深远,*不足之处是缺少九行,并略残字,本书谨用藏
《宣示表》是三国时期著名书家锤繇的代表作,几十八行,今所传世者或谓王羲之临本。梁武帝萧衍尝评锤繇书法 如云鹄游天,群鸿戏海,行间茂密,实亦难过 (《古今书人优劣评》)。此书笔法厚重,结体宽博,意态古朴,纵横使转,备尽法度,洵为正书之祖。 《乐毅论》为东晋王羲之小楷代表作品。此文为三国魏夏侯玄(泰初)所撰,论述战国时代燕国名将乐毅率军征战和荣辱际遇之一生。据传王羲之书写这篇小楷是付与其子王献之的。释智永将此作推为王羲之正书之首。褚遂良《右军书目》亦称此作为王氏正书*。现所传世者均属摹刻本。著名的有南宋《越州石氏帖》本、《宝晋斋法帖》本、明《停云馆帖》本、清《快雪堂帖》奉等,其中以《越州石氏帖》本为*。它写得雍容大方,笔势精妙,行笔自然,充分表现了楷书严谨的法度和优雅的神采。
《历代行草精选》曾是我社早期书法碑帖类图书中比较成功的品种,当时推向市场后,该丛书以其新鲜的经折装订样式让读者阅读临习时耳目一新,引起出版市场的争相效仿。该套丛书在走过数年的图书市场周期后一直未有新的替代产品推出。经过仔细的市场分析,总结《历代行草精选》后期存在的一些不足如下:一、该丛书为单色黑白印制,已经显著落后于碑帖图书市场巨量的四色印刷字帖;二、当时内页采用的廉价的轻型纸,印刷效果不佳,不能很好的反应原作的风貌;三、稿源图片质量已经落后于市场的普遍水平;四、该套丛书定价低,导致发行利润不佳;五、采用统一书号,导致发行不畅;六、该套丛书未将历代碑刻字帖收入,不能完全覆盖广大读者群。 此次出版,针对上述缺陷逐项做出整改,315mm乘140mm,成品书更长且略狭,四色精印,计划分楷、行、
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唐代碑刻。太宗李世民制文,高宗李治又撰《述三藏圣教序记》今存有四种石刻。一、褚遂良正书。永徽四年(653)建于长安(今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世称 雁塔圣教 。碑分二石,序、记分刻。《金石萃编》载:碑高六尺三寸,宽三尺五分。前碑共二十一行,满行四十二字,后碑自左至右,共二 十行,满行四十字,书法遒健雅丽,是褚书晚年代表作。近人沈曾植以为: 《雁塔》专趣超纵,例以《房玄龄》(碑),却病其夫和 。 二、王行满正书。显庆二年(657)建于偃师(今属河南)。《金石草编》载:碑高八尺四寸,宽四尺三寸五分,字共二十八行,满行五十六字。《中州金石记》云: 用笔端方绵密,绰有姿致。 三、褚遂良正书的临本,一说是褚氏的别写本。序、记同刻一石,款记 龙朔三年 (时褚氏已殁五年)。建于冯翊
本书从书法角度出发,集合一定规模的历代经典碑帖,并对它们进行全文注释和译文,供广大书法爱好者临帖之暇阅读,了解这些金石文献的学术价值,品味它们的文学趣味,为“读帖”提供一本不同视角的参考书。 收入本书的作品,以一百篇为规模,以“书法经典”和“文本可读”为标准,以秦代为上限,以元末为下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