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王羲之书圣教序技法精讲》内容简介:故宫博物院紫禁城出版社将以多种形式陆续推出面向社会大众,全面介绍故宫珍藏历代重要书法作品的高品质出版物。本套技法精讲系列丛书第三辑,是本社针对故宫珍藏的历代名碑法帖而特别策划的深度学习与研究历代书法的技法类图书。精选故宫数以万计的碑帖藏品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针对性地聘请对相关碑帖有专门研究的书法家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写经验,分别从多种角度剖析讲解临写技巧。内容涉及基本点画、用笔特征(点法、横法、撇法、捺法、折法、钩法)、偏旁部首(偏旁组合法)、结体特征(包括难辨字、形近字、同字异形)等方临习与研究名碑法帖而编写的参考书。
广西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东北部,是一座有着数万年史前文明、五千年历史文化、两千多年建县历史的三省边城。富川是古代中原地区沿潇贺古道进入岭南的 站,也是海上丝路两广段的起始点之一。《广西富川石刻集》的编撰是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党委、人民政府积极响应并因地制宜落实 “ ”发展战略的举措,以期发掘富川乡土历史文化资源、推广“潇贺古道”等文化品牌。本书共收录154通石刻,包括5通宋碑(其中1通为明代重刻)、22通明碑、2通南明碑、105通清碑、20通民国石刻。石刻类型多样,有摩崖、石碑、墓碑、建筑题刻等,涵盖内容 广泛,包括官府告谕、宗祠、庙宇、门楼、田产、墓志、修路、修桥、兴学、均役等内容,具有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献价值。富川现存石刻资源相当丰富,本石刻集仅选取其中一部分,采取影印石刻拓片、全文抄录
《张猛龙碑》是魏碑名品,启功先生夸赞此碑说:“张猛龙碑于北碑中,较龙门造像,自属工致,但视刁遵、敬显隽等,又略见刀痕。惟其于书丹笔迹在有合有离之间,适得生熟甜辣味外之味,此所以可望而难追也。”此碑原石高清照片尚无出版,本书为首次公布。黄宪之编著的《张猛龙碑刻拓对勘》拓片部分图片质量高,且有多个拓本对比。参考原石照片可以弥补很多拓片难以体现的细节。
《晋·王羲之尺牍(1)/中国古代碑帖经典彩色放大本》搜集了中国古代有代表性的经典碑帖,除刑振中先生写总序介绍《晋·王羲之尺牍(1)/中国古代碑帖经典彩色放大本》的历代与艺术价值外,还安排了一篇1200字左右的短文,介绍碑帖的出处、作者、书法、风格、艺术价值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挖掘其文化内涵,为读者提供了学习碑帖的途径。
故宫博物院紫禁城出版社将以多种形式陆续推出面向社会大众,全面介绍故宫珍藏历代书法家重要作品的高品质出版物。本套技法精讲系列丛书辑,是本社针对二○○八年出版的五十册《故宫珍藏历代名家墨迹》而特别策划的深度学习与研究名家书法的技法类图书。精选五十册中古代书法大师王羲之、米芾、赵孟頫等人代表性的作品,针对性地聘请对大师作品有专门研究的书法家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写经验,分别从多种角度剖析讲解临写技巧。内容涉及基本点画、用笔特征(点法、横法、竖法、撇法、捺法、折法、钩法)、偏旁部首(偏旁组合法、难辨字、形近字)、结体特征、同字异形等方面,是一套专为临习与研究名家书法而编写的参考书。
该书包括 玉吅斋碑随笔 及 玉吅斋碑贴考 两个部分。在 玉吅斋碑随笔 中,作者以随笔的体裁,对古代碑文及其中提及的事件进行精细的考据和引申发挥,包括轶闻掌故和犀利风趣的历史评说,融汇了丰富的历史、宗教知识。 玉吅斋碑贴考 则为作者对 何君阁道碑 、 汉袁安碑 龙门药方 等著名碑帖相关的学术性考证释疑,既有对古代碑刻拓本从现存实物、文本内容、图像等多个角度进行的综合、比对,也有以证据为基础的推理。
近代书画家吴昌硕《一八四四-一九二七年》,初名俊,后改俊卿,字昌硕、仓石,别号缶庐、苦铁,七十岁后以宇行,浙江安吉人。曾在清末任江苏安东县令一月,后寓居上海。工诗和书法,尤擅长于摹写石鼓文。三十岁后始作昼。曾与同仁在杭州创立西冷印社,并任社长。在中国美术馆,藏有一册吴昌硕书画合璧。书为其临写的石鼓文,昼为菊花、桂花、荷花等写意花卉。诚如方家所评,其临写的石鼓文用笔遒劲,气息深厚,结体以左右上下参差取势,可谓自出新意,。此册为十二开,纵三十三厘米,横三十七厘米,书家摹写的石鼓文字数较多,是一件极为难得的墨宝。
王羲之(三○三—三六一,一作三二—三七九),字逸少,东晋书法家。原籍琅砑(今属山东临沂),后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其书早年从卫夫人学,后于父旷处见前代名迹,遂改初学,博取众长。草书法张芝,正书学钟繇,后又遍习蔡邕、梁鹄、张昶等书,精研体势,增损古法,一变汉、魏朴质书风,成妍美流便之体。与钟繇并称『钟王』,与其子王献之并称『二王』。于我国书法艺术史上具有继往开来之功,贡献甚大,后人以『书圣』誉之。其书法艺术对日《中国历代碑帖技法导学集成·结学导习(4):王羲之十七帖》坛亦有很大影响。所书作品有《兰亭序》《快雪时晴帖》《奉橘帖》《丧乱帖》《上虞帖》等。《十七帖》是一部汇帖,以帖首二字『十七』名之。原墨迹早佚,现传世《十七帖》是刻本。此帖为
《争座位帖》亦称《论座帖》《与郭仆射书》,为颜真卿行书精品,唐广德二年(公元764)颜真卿写给定襄王郭英义的书信手稿。行草书,传有七纸,约64行。[1]《争座位帖》与颜的《祭侄文稿》《祭伯文稿》被合称为“颜书三稿”。与王羲之的《兰亭序》并称为“行书双璧”。此稿信笔疾书,苍劲古雅,为世人所珍。《争座位帖》原迹已佚,刻石存西安碑林。北宋长安安师文以真迹模勒刻石(此本被称为“西安本”),因摹刻精妙且真迹失传,好事者皆以该本为据辗转翻刻,传世摹勒翻刻计有12种之多,故传世诸本以其为所重。今北宋拓本已不传,南宋拓本亦稀如星凤。其中以国家图书馆馆藏北宋拓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本、上海图书馆藏南宋拓本比较有名。[2]
古诗文集字创作辑系列丛书各选取50首元曲、宋词和集联,每件作品附有释文、并且各字形注明出处。打破书家限制而混集而成的作品,互相对照、融会贯通,印刷精良,限度保持字形的原汁原味。书中所集字所成之篇,既可直接临写成完备的书法作品,也可参照解析文字和字形出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获得创作的灵感和启发,可作为品质上佳的创作参考书。
《李文采临李邕李思训碑/名家临古系列》精选历代知名碑帖(自殷商至近代)影印出版,纵贯中国书法史,更加精当合理,底本注重艺术性与版本价值相结合,是广大读者学习书法艺术的法帖。碑高一丈一尺三寸六分,宽四尺八寸五分。字共三十行,满行七十字。碑石下半段文字残缺已甚。此碑书法瘦劲,凛然有势,结字取势纵长,奇宕流畅,其顿挫起伏奕奕动人。由知名书法家李文采临写,碑帖对照,方便读者学习。
《中国书法技法基础教程:楷书技法大字帖·九成宫碑》以原碑帖中范字为编写基础。该碑为欧阳询晚年的代表作。笔力刚劲,法度森严,点画工妙,丰腴有致;于秀美中含刚健,于平正中见险峻,形成险劲刻厉而不失温润的独特风格。历代对此碑评价极高,谓之为“此碑笔笔具法则,字字应规矩”,也因此成为历代学习书法的范本。《中国书法技法基础教程:楷书技法大字帖·九成宫碑》有两个特点:一是以所有集字为主体,对范字的用笔特点、结字规律、章法布局等都作了较为详细的临习指导。着重精讲了临习过程中要注意的技法要求。二是在技法点拨的同时,以图示的方法辅以各范字笔画的运笔走势轨迹,使书法教学更为直观易懂、宜教易学。通过直观明了的读帖、临摹,帮助学书者较容易学习书法名家、大师书法技法的主要手段(笔画技巧、结字、章法等)
《褚体集字与创作》内容简介:古代的“集字”有两种隋况。一是根据内容的需要从某一碑帖中集字;一是根据某碑帖中的字创作内容。二者各有利弊,前者内容精美,而往往有某碑帖中所无之字需要集字者去“创造”,如果“创造”得好,可称完璧。后者虽可做到字字精美,不免有削足适履之感。故成为经典流传后世的往往是前者,最为显赫的如唐怀仁的《集王圣教序》,可以说是内容与形式的结合。因此本套“故宫珍藏历代法书碑帖集字系列”,乃采取前人的种方法来“集字”,即先精心挑选内容,这些内容多是大家耳熟能评的成语、名联及古诗,然后根据内容从某碑帖中精心选字。凡碑帖中所无之字,皆根据原帖的风格特点、结字规律,通过电脑的高端技术进行“创造”,并达到几可乱真的程度。现代的科学技术是古人所不敢梦想的,因而在“造字”方面也
多宝塔碑全称“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是颜真卿44岁所书。应该说是我们看到得较早的颜氏书法。现藏西安碑林,碑文三十四行,每行六十六字,总二千余字,碑高七尺九寸,广四尺二寸,徐浩隶书碑额,岑勋撰文。此碑石颜体书法的一部分,学习颜体书法如从此碑文入手,有很多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