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恭公温彦博碑》全称《唐故特进尚书右仆射上柱国虞恭公温公碑》,亦称《温彦博碑》,简称《虞恭公碑》。为唐贞观十一年(637)十月立,今碑在陕西礼泉县九嵏山。碑正书,碑高一文一尺零五分,宽四尺三寸,三十六行,行七十七字。额篆书四行十六字。此碑为陕西礼泉唐太宗昭陵陪葬碑之一。岑文本撰文,详细介绍了碑主温彦博的生平。此碑文字剥落已甚,传世墨本中明前拓本“历”字未损。两千七百余字的《虞恭公碑》现行版本中少则只能见到四百余字(历博宋拓本),多则也不过能见八百余字(嘉庆内府本)。前者黑墨精拓,前有汪瀚云等题签,后有陈镛等题跋以及“公彦珍秘”等钤印八方;后者系毕沅灵岩山馆旧藏,后有王澍、翁方纲、王文治等跋。今选用嘉庆内府本。
《道因法师碑》是欧阳通的代表佳作。书体严谨。笔力遵健,风范不凡,为欧阳通之代表作。
《中国经典碑帖释文本-礼器碑》,《礼器碑》的碑阳部分,章法处理是纵有序、横有列,字距宽、行距密。这种章法充分展现了和谐、端庄、秀美的整体特征等内容。
《龙藏寺碑》全称《恒州刺史鄂国公为国劝造龙藏寺碑》,又称《正定府龙兴寺碑》。立于隋开皇六年(586)。碑首半圆形,高八十二厘米,宽一百零九厘米,浮雕六龙相交,造型别致,刻工精细,具有隋唐蟠龙的古朴风格。碑身高一百七十一厘米,宽九十点五厘米。楷书阴文三十行,行五十字。碑阴及右侧刻恒州诸县官吏及僧官的题名。开府长史兼行参军张公礼撰文,未署书丹人姓名。 但也有撰、书均为张公礼之说。宋拓“张公礼”三字未损。此为清拓本。 龙藏寺,坐落在河北省正定县城内,是我国保存较好、规模较大、历史较早的佛教寺庙建筑群。龙藏寺创建于隋开皇六年(586),唐代更名龙兴寺。宋开宝四年(971),宋太祖赵匡胤敕命大兴土木,进行扩建,奠定了现存隆兴寺的布局和规模。清康熙年间再次大规模维修,并定名为隆兴寺,俗称大佛寺。 《龙藏
全部彩色印刷,高清还原名碑名帖的原貌。同时,每本对应简体释文,便于读者临摹研习,整套丛书采取低定价,精编印,是书法临习及欣赏的法帖。
《史辰前后碑》,位于山东曲阜孔庙,因是并刻一石的两碑,故名。
《麓山寺碑》又名《岳麓寺碑》,唐开元十八年(730),李邕撰文并书,江夏黄仙鹤(前人谓是李邕化名,真伪无考)勒石。碑为青石,高二百七十二厘米,宽一百三十三厘米,圆顶。有阳文篆额“麓山寺碑’’四字,清晰无损,碑文二十八行,满行五十六字。因年久碑面风化,部分断裂,现存一千余字。碑文叙述自晋泰始年间建寺至唐立碑时,麓山寺的沿革以及历代传教的情况。词章华丽,笔力雄健,刻艺精湛。因文、书、刻工艺兼美,故有“三绝碑”之称。又因李邕曾任北海太守,故亦称之为“北海三绝碑”。《麓山寺碑》曾为历代艺林、文豪所推崇,宋代米芾于元丰三年(1080)专程前来临习,并刻“襄阳米黻同广惠道人来,元丰庚申元日”十六字于碑阴。碑现位于长沙市麓山岳麓书院南面护碑亭内。北宋以前拓本“若冥搜想”之“搜”字尚未挖讹,传世北宋
本书是东汉桓延熹七年(164)立于今河北元氏县王村山下等。
《华山庙碑》全称《西岳华山庙碑》。东汉延熹八年(165)立,隶书。碑高七尺一寸,广三尺六寸。共二十二行,每行三十七字。 华山为五岳的西岳,华山以北七公里处的西岳庙是古时祭祀华山神的庙宇,系汉武帝时所建,名集灵官,东汉桓帝时改称西岳庙。庙内保存有很多历代碑石,其中为著名的是当时所立的《华山庙碑》,内容记述了周至汉间历代统治者祭山修庙、祈天降雨等内容。《隶释》曰:“威宗延熹四年(161),袁逢守弘农郡,以华岳旧碑文字磨灭,遂案经传载原本,勒斯石以垂后。”此碑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关中大地震中仆倒,旋为无知复建者捣碎衬砌庙基。今存庙中者为后人钱甫实重刻。或谓碑嘉靖中犹在,一县令修西岳庙石门,碎之为砌石。碑额两旁有唐李商隐、张嗣庆、崔瑁、李德裕等人题名。 《西岳华山庙碑》之末,因有“遣书
褚遂良(596~659),字登善。祖籍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州),晋末南迁为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西)人。父褚亮,秦王李世民文学馆十八学士之一。官至通直散骑常侍。褚遂良博通文史,贞观十年(636),由秘书郎迁起居郎。精于书法,以善书由魏徵推荐给太宗,受到赏识。十五年(641),他劝谏太宗暂停封禅。同年由起居郎迁谏议大夫。贞观中,太宗宠爱第四子魏王泰,褚遂良提出太子、诸王的待遇应有一定规格。十七年(643)太子承乾以谋害魏王泰罪被废,褚遂良与长孙无忌说服太宗立第九子晋王李治为太子(即唐高宗)。次年被任为黄门侍郎,参预朝政。太宗策划东征高句丽时,他持不同意见,尤其反对太宗亲征。二十二年(648)为中书令,二十三年(649),太宗临终时他与无忌同被召为顾命大臣。高宗永徽元年(650),遂良以抑价强买中书译语人的土地被劾,出为同州刺史。三年(652),
颜真卿是唐代*名书法家,颜体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颜真卿所书楷书《多宝塔碑》是初学书法临习时的重要范本。历代碑帖法书选编辑组编的《唐颜真卿书多宝塔碑(修订版)》使用故宫旧藏北宋拓 凿 字未损本,笔画清晰,神采焕发,是目前公认的*佳拓本。全书为16开本,重新割裱,并加配经标点的简体释文以资读者使用?br/
历代碑帖法书选编辑组编选的《宋拓集王羲之圣教序碑》共计2400余字,西安博物馆藏。此碑内容括唐太宗为玄奘法师翻译佛经而作的序文、太子李治作的序文以及玄奘写的谢表及心经,通称《三藏圣教序碑》。京师弘福寺僧怀仁集皇室所藏王羲之行书真迹成文,后镌刻成碑。此碑由于直接从唐代所存王羲之直一迹中摹出,保留了其书原貌,因而被历代书法家视为临书楷模。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是我国古代重要的行书范本之一,此拓本为西安碑林博物馆所藏北宋拓本,原为明内府所藏。
《石鼓文》也称《猎碣》《岐阳石鼓》《陈仓十碣》《雍邑刻石》,是我国早的石刻文字,世称“石刻之祖”。所刻为秦始皇统一文字前的大篆,即籀文。文字是刻在十个鼓形的石头上,每个高约一百厘米,径约六十厘米。其书传为史籀手笔。《石鼓文》的刻石年代,唐代张怀瓘、窦皋、韩愈等以为周文王时物,韦应物等以为周宣王时物,宋代董迪、程大昌等以为周成王时物,金代马定国以为西魏大统十一年(545)刻,清代俞正燮以为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刻。以为秦物者,始自宋代郑樵,清代震钧以为秦文公时物。今人马衡以为秦穆公时物,郭沫若以为秦襄公时物,唐兰则考为秦献公十一年(前374)刻。 石鼓于唐代初出土于天兴三畴原(今属陕西凤翔),以后被迁入凤翔孔庙。自唐代杜甫、韦应物、韩愈作歌诗以后,始显于世。五代战乱,石鼓散于民间,至宋代
《颜勤礼碑》是颜真卿71岁时所书,内容是其为祖父书写的神道碑。该碑为颜书认可代表作,学习颜楷的优选范本。又因其存字多,出土晚(1922年出土),备受学习者青睐,我社多次再版。然而我社现选用的本子系从国图引入,由三个本子拼凑而成,不仅拓制模糊,且拼凑终不合法
《六体千字文》相传是元代赵孟頫书写的,全卷布局纵横成行 将大篆、小篆、隶书、章草、楷书、草书六种书体组合在一起,取得了和谐统一的艺术效果,字体整齐匀称,明快清晰体现和作者高度的书法造诣。 《六体千字文》原件系纸本。第三十六页『入奉母仪诸姑叔犹子』和『比儿孔怀兄弟同气连枝』两句,前一句只有大篆、小篆两体,后一句则有隶书、章草、楷书、草书四体。现影印出版,供广大读者临习参考。
《经典碑帖导学教程·隶·石门颂》是经典碑帖导学教程丛书之一。该套丛书的主要特点是“学以致用”“随学随用”“未学不用”“不断巩固”。即学会了一个具体技法之后,即可解决此后的问题,也可以理解成一个具体的“形”,总是可以在前一个单元训练中清晰地找到训练有素的痕迹,而没有学过的技法不会在前一个单元中出现,这样一个一个熟练的技法单元就组成了一个非常严密的技法链。这是该套教程有别于目前诸多技法类丛书的主要特点,也是笔者近年来关于“书法教育教学的模式研究”课题中技法教学的一个分支。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尽可能做到学科性、科学性、系统性、连续性、针对性相结合,所以需要提醒读者注意的是,在学习一个新的技法时,一定要做到严密精确,熟练到位。经过一个又一个技法单元的学习,一个一个坚实的技法链就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