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文》成文于一千四百余年前的南北朝时期,是世界上现存出书最早、影响的识字课本之一。由梁武帝时的给事中周兴嗣撰成。相传周氏“一夕编缀进上,鬓发皆白”,(唐李绰《尚书故实》),可见作者过人的文学天赋和功力。 《千字文》字仅千言,无一重复,却包容万象,朗朗上口,举凡自然、历史、礼仪、修身、饮食、居停、艺文、人事、农艺等项皆有涉及,称得上是一部微型的百科全书。其中有些名言如:“尺璧非宝,寸阴是竞”、“知过必改,得能莫忘”、“交友投分,切磨箴规”、“信使可复,器欲难量”等至今脍炙人口,有的仍有积极意义。向为历代书家所乐意书写。正草隶篆,诸体皆备,传世亦多。 此帖为现代金石书画家来楚生(一九0三-一九七五)篆书精品,韩天衡收藏。来氏书法宗汉魏晋唐,篆书兼取石鼓、秦权、琅琊台刻石,出
西泠印社成立时的宗旨是“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当时为什么要这样制订呢?因为,保存金石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研究印学的深入,反之要深入研究印学,就要从古今传存下来的金石中去发现汲取养料,才能更好的发展、创新。 西冷印社“保存金石”可分两大类:一类是“金”,包括最直接的古玺与铜印,间及钟鼎彝器、戈、戟、权量、镜鉴、泉刀等铭文、刻字;另一类是“石”,它包括历代摩崖、碑版和器物上的石刻文字、图画等。
《先秦玺印/中国篆刻艺术精赏》编著程建辉。《先秦玺印/中国篆刻艺术精赏》的内容主要讲述了先秦古玺处于古代玺印萌发生长之初,尚未形成稳定制度,用途多样,形制活泼、品种丰富。先秦古玺产生的时间跨度长,使用地域宽广,是商、周、乃至春秋战国历史的印证,是先民的遗赠,是古典篆刻中尚未被充分开发的艺术形式。先秦古玺整体形象的形成,有着复杂多变的原因。先秦时代的政治、文化、风俗、民情等无不影响着古玺的形式变化。重要的动力来自文字体系的演变。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风情有着不同的审美风尚,这些差异在印章中得到细微的体现。随着印章的使用相对普及,其文字也趋于简化。不同地域的玺印制作者受到当地书风的影响。展现出印章的区域特色。而各种印章外形的变化,又影响着文字的书写与布置,从而衍生出先秦古玺整
《曾默躬品鉴印玺辑》为曾默躬先生对汉印,尤其是古玺印进行的品鉴。从文意、结构、字法到欣赏的角度,及对篆刻艺术的探讨都非常精彩,对书法篆刻爱好者及专业人士的品鉴具有很好的启迪作用。
趙之琛多才多艺,负盛名而无骄然之色、笃信佛教,性情平淡、不将世俗纷扰挂于胸怀。他的篆刻作品数量极多,虽有应酬之作,但也大都不失水平。赵之琛治印态度极为认真、作品数量多而精美俊逸、流传较广、声名远播。他七十二岁去世,而其七十、七十一岁的印作却不在少数,足见他至终老而刀耕不辍的状态和精神。之后,赵之琛的儿子赵懿,学生杨与泰、陈祖望、江尊等也都卓然成家、得亨盛誉、为浙派篆刻的传承做出了很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