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西泠印社“状元”王义骅,纯正的书塾式传统篆刻学习与中国美术学院系统教学实践经验总结,三十余年篆刻经验首次系统分享。10篇讲稿,结合600余幅历代篆刻作品图版,解读两千年篆刻艺术发展的理论常识;从实用出发,揭示篆刻用字、章法、刀法、和印石的选择的知识要点、实操技法。深入浅出、简明扼要。
本书是西泠印社“状元”王义骅,纯正的书塾式传统篆刻学习与中国美术学院系统教学实践经验总结,三十余年篆刻经验首次系统分享。10篇讲稿,结合600余幅历代篆刻作品图版,解读两千年篆刻艺术发展的理论常识;从
本书从近三千部印谱的几十万方玺印中去粗取精,经多次筛选,精选出印章305方,其中上古玺印104钮,明清以来流派印章201钮。全书以篆刻艺术发展为纵线,将这些不同历史时期的精品佳作连缀起。同时,又对每方印章的时代演进、艺风嬗变、文化背景、创作理念,以及配篆、章法、运刀和风貌追求等,都力求剖析得言之有物,使之兼具典型性和完备性,既可赏析研读又可作为学习临摹的范本。
本书从近三千部印谱的几十万方玺印中去粗取精,经多次筛选,精选出印章305方,其中上古玺印104钮,明清以来流派印章201钮。全书以篆刻艺术发展为纵线,将这些不同历史时期的精品佳作连缀起。同时,又对每方印章的时代演进、艺风嬗变、文化背景、创作理念,以及配篆、章法、运刀和风貌追求等,都力求剖析得言之有物,使之兼具典型性和完备性,既可赏析研读又可作为学习临摹的范本。
篆刻艺术是继承古印发展而来的,历来印文以“篆”为体,印制以“秦”“汉”为宗。汉印在风格上雄强、浑朴,形态上方正、平直,是篆刻入门的 印式。 学习篆刻,“识篆”和“习篆”尤为重要。只有在篆法娴熟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创作出融刀笔于一炉的 作品。 汉印的印文中,有多种体式,其中包括小篆、缪篆、受篆、鸟虫篆等等。对初学者来说,入手时会感到有些茫然。我们尝试着对照许氏“说文部首”将其总结的と个汉字部首,从众多汉印印文中一一查出,归纳整理,以方便初学者学习之用。另将《说文解字》中的本字释义及相同部首字的多种写法或同字异形之字的不同写法附于其后。并将清代篆书大家杨沂孙所书的小篆“说文部首”及汉印“说文部首”的书写示范视频也附于其后,供学习者参考。
一、本字典主要收录我国历代各种质地玺印上的文字,亦有少量封泥、陶片、货币文字。时问跨度自先秦古玺、汉印,下至明清以降流派名家印,及部分近现代篆刻名家的印蜕。 二、本字典共收录近三千三百个常用汉字作字头,印蜕四万余枚。正反字同步同栏印刷,增强字典的实用性。 三、字典收录的印蜕涉及篆刻家三百余位,基本按其活动年代先后为序排列,并将其姓名注于印蜕下面。古玺印印蜕下面则注有“古玺”或“汉”印字样。对于疑难字,编者参考有关工具书并经筛选,引用了一小部分,于印蜕下面注有“疑难”字样。 四、在编写本字典过程中,参考了《古玺汇编》、《古玺文编》、《篆刻字典》、《印典》、《小篆疑难字字典:》,《中国篆刻大辞典:》,《中国篆刻大全:》,以及《堂印谱:》等工具书。 五
德国(美国)大提琴家C.Schroder所编《大提琴基础练习170首》,被世界上许多同行作为基础教程。该教材选材精练,曲目编排系统性强,其中,手指的各个把位、弓子的不同弓法、尤其是换弦训练、力度训练等技术训练内容充分,难易进度安排合理,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这部教材对于培养各种演奏人才(包括交响乐队、室内乐队、重奏、独奏等演奏人财)都是一部比较全面的教材。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该教材是卓有成效的。 这部教材,人民音乐出版社1979年曾出版过影印版。这次应该社之约,我对此教材重新进行了编订,为每条练的训练目的、练习方法写了说明。对于我个人的“一家之言”,望各位同行不吝赐教,以备今后补充,修正,使其更加完善。
《十钟山房印举》,清陈介祺辑。所收皆六朝前玺印。此书开集各家藏印于一谱之先河,择印精良,汇印一万零二百八十四万,为集古印谱之空前巨著。惜其卷帙浩繁,读学不易。今据朵云轩所藏光绪九年本,精选有代表性、艺术性者两千纽,增补释文,重谋版面,成《十钟山房印举选》,以飨读者。
《蜀素帖》和《苕溪诗帖》《研山铭》都是北宋书法家米芾创作的书法作品,艺术水平较高,并称米书“双璧”。《蜀素帖》是行书绢本墨迹书法作品,为作者在蜀素上书其所作各体诗八首而成,其作品内容为游记和送行之作,书法天真自然,笔法跳荡精致,结体变化多端,笔势沉着痛快。《苕溪诗帖》内容为米芾从无锡去往苕溪时所作的六首诗,通篇八面生锋,笔力雄浑老辣,潇洒自然,天真活泼,激越昂扬,全卷书风真率自然,痛快淋漓,变化有致,逸趣盎然,反映了米芾中年书法的典型风貌。《研山铭帖》此帖沉顿雄快,跌宕多姿,结字自由放达,不受前人法则的制约,抒发天趣,为米芾大字作品中罕见珍品。 本书为经折装。
孙过庭(活动於七世纪後期),一说名虔礼,字过庭,河南陈留人,一说名过庭,字虔礼,浙江富阳人。 根据本卷自题,为吴郡人,名过庭。出身寒微,迟至不惑之年始出任率府录事参军之职,以性高洁遭谗议而去官。之後,遂专注於书法研究。孙过庭专 羲之草书,笔法精熟,唐代无人能与他相比。本卷纸墨精好,神彩焕发,不仅是一篇文辞优美的书学理论,也是草书艺术的理想典范。卷中融合质朴与妍美书风,运笔中锋侧锋并用,笔锋或藏或露,忽起忽倒,随时都在变化,令人目不暇给。笔势纵横洒脱,达到心手相忘之境。
《蜀素帖》和《苕溪诗帖》《研山铭》都是北宋书法家米芾创作的书法作品,艺术水平较高,并称米书“双璧”。《蜀素帖》是行书绢本墨迹书法作品,为作者在蜀素上书其所作各体诗八首而成,其作品内容为游记和送行之作,书法天真自然,笔法跳荡精致,结体变化多端,笔势沉着痛快。《苕溪诗帖》内容为米芾从无锡去往苕溪时所作的六首诗,通篇八面生锋,笔力雄浑老辣,潇洒自然,天真活泼,激越昂扬,全卷书风真率自然,痛快淋漓,变化有致,逸趣盎然,反映了米芾中年书法的典型风貌。《研山铭帖》此帖沉顿雄快,跌宕多姿,结字自由放达,不受前人法则的制约,抒发天趣,为米芾大字作品中罕见珍品。 本书为经折装。
《中国篆刻聚珍(第2辑名家印 第23卷):齐白石》主要包括齐白石的二百多方精彩印文,另外附有历代名家评语数十条。该印谱定位于篆刻学习临摹、创作借鉴、印史研究和教学参考,满足篆刻爱好者、创作者临摹鉴赏和教学研究之需,可成为学习、了解、研究印史的合理范本与理想参考。
本字典是在日本东京堂一九八三年出版的《近代篆刻字典》基础上编辑整理而成。 本字典收集中国明清以来主要篆刻家及被称为“三堂印谱”之《学山堂印谱》、《赖古堂印谱》、《飞鸿堂印谱》中之印影。 本字典共涉篆刻家三百四十余人,收录首字三千三百余字,所收印影约四万五千枚,字后皆注明作者。 本字典印文之序,大致按篆刻家年代之序排列。检字表及索引以《现代汉语词典》为准。 本字典所收印影,均按原大剪贴。 书末附《印小人传》,由潘国彦同志编。
“文化简史”系列丛书共10本,从中国人文化生活的各部类入手,历时性地介绍中国人知行合一的生活情趣,高尚优雅的审美理念,以及传承有序、丰富多姿的文化积累,从而为当代人的生活文化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供启示。
1899年,自新疆古楼兰遗址发现晋简之后,我国简牍文字、帛书文字先后大量出土。百余年来,简牍文字多达数万件、帛书文字亦十分可观。简帛文字的大量出土,不仅为研究春秋战国、秦汉乃至魏晋时期的天文、地理、军事、法律、哲学、医学以及经济等方面提供了古老而鲜活的史料。而且,简帛文字中,篆、隶、楷、行、草五体皆备,为中国汉字文化研究,书法的学习、创作与继承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宝贵的资料。 今天,喜欢并学习简帛书的书法爱好者越来越多,以简帛书进行书法篆刻创作的作者也日益增多。为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方便作者查阅图片资料进行书法篆刻创作,樊中岳先生在多年的书法篆刻创作和文字学研究的实践中,编辑了这本字典。 本字典包含字头2860余个,图片2万余件。图片下方标有出土处,有“※”者为樊中岳先生摹写件。我们深信,本
本书是明天启丁卯年(公元一六二七年)间刊印的十种戏曲插图的汇集本,为私人所珍藏。这十种脍炙人口、流传甚广的传奇剧本,包括元高明的《琵琶记》、王实甫的《西厢记》、金董解元的《董西厢记》,明汤显祖的《牧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及张凤翼的《红拂记》、阮大铖的《燕子笺》等。插图的作者署名庚早年绘,为吴门王文衡所绘,刻图者为新安黄一彬,及郑圣卿、刘杲卿、汪文佐共四人。王文衡字青成,苏州人。画署庚早年绘,为天启元年(公元一六二年),诸本插图均刻于天启卯年间。在三百多年前,便出现了这把一位画家的插图辑集成册的书籍,可见当时书商、画家对书籍插图的重视和插图创作的活跃。在这些插图中,画家为适应本木刻的需要,采用了传统的线描画法,撇开了渲染皴擦的表现,这种“洗去铅华,独存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