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书》是重庆出版社的经典力作,在2006年老版的基础上,利用并拓展老版的篆刻资料,突出篆刻艺术创作的教学功能,选取经典古代印章和代表性印人的作品,通过具体印例,对篆刻创作技法进行分类解析。 《汉印技法解析》:学习和研究中国篆刻艺术,汉印是绕不过去的一座山。学习汉印的规范和程式,是每一位成功印人的必修课。本书深入解析了汉印的风格形成和演变、篆法、章法、铸印和凿印、历代仿汉印、汉印的临摹方法,系统解读汉印的每一“刻”。
中国印学博物馆位于西泠桥东面。全馆面积有一千三百平方米,馆名由赵朴初题写。主馆设有历代玺印厅、篆刻艺术厅和书画厅,以实物展示了我国印章与印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展出珍品达六百件之多;还有存世最早的明代顾氏集古印谱和明清以来各印章艺术流派大师的原物、原作。本书收录了精选展陈藏品200余方,以印蜕加边款拓的形式排版,双色印刷。本书共分两部分,古玺印及流派印。其中流派印根据作者主要活动年代排序。本书的出版,能为推广印学文化,传播与普及篆刻艺术做出积极的贡献,让篆刻艺术走向千家万户。
以上ISBN信息均为平台自动生成,部分商品参数可能存在些许误差,商品准确参数详情可咨询客服。本店为新华书店总部直营店铺,所售图书均为正版,请放心购买! 注:预售品种请单独下单,与预售品种一起拍的品种默认和预售品种一起发货! 基本信息 书 名 名家临经典碑帖-大盂鼎铭文临摹与创作 出版社 湖北美术出版社有限公司 作 者 高庆春著 出版时间 20210601 I S B N 9787571208745 定价 78 开 本 8开 260*384 装 帧 平装 版 次 1 字 数
《历代篆刻精品选辑.封泥》由张韬主编
《大盂鼎》为“金石名品”丛书之一册,共分为四部分,分别为:简介、铭文拓片、重要单字放大解析(附单字临写视频)、创作示例(书写创作、篆刻创作)。每部分均为图文结合形式。大盂鼎不仅是公认的西周初期康王时代的典型器,其重要之点还在于该器铭文的史学价值。大盂鼎上的铭文记述了西周康王二十三年在宗周对贵族盂的一次册命。腹内铭文19行,291字,铭文字体瑰丽雄齐,用笔方整,行款茂密,布局完满。 《大盂鼎》选用的底本为“潘祖荫拓赠吴大澂大盂鼎全形拓”,壶中室旧藏,铭文为“初出土拓本”,全形拓略晚于铭文,又吴大澂题名,王同愈长篇作长跋,极是难得,堪称海内外“第一大盂鼎全形拓本”。本书于书法而言,是学习金文的优秀范本。该书旨在促成人们熟悉金文这一古老的书法艺术,以此普及金文。
印章因多用篆文刻成,故称篆刻。篆刻是一门与书法密切结合的传统艺术,迄今已有两三千年的历史,又称玺印、印或印章等,蕴涵了动人的多样风貌。印面之内跌宕生姿,以一种有情、有致的方式呈现出来,小小方寸之内充满了时间的古朴和空间的浑厚,虽几经更迭,仍能以温润的光泽、古雅的韵趣,引人玩味,这就是篆刻的艺术。 《中国历代印风系列》全套21卷,收入了自先秦至明清印章近三万方,本册收录了自明代时期拥有代表性的官印近千方,入选的拓本皆为后世收藏家之原拓、精拓。是研究中国文字发展演变和篆刻的兴衰传承以及篆刻书法篆刻爱好者学习临刻的宝贵资料。将会取得双效!
吴昌硕(1844-1927),是驰名海内外的艺术大师,在诗、书、画、印诸方面,都有着很高的成就,并能融会贯通,形成独特的个人风貌。他对篆刻情有独钟,从事的时间最长,成就优选。他生前曾言:“人说我善作画,其实我的书法比画好,而我的篆刻更胜于书法。”吴昌硕的篆刻作品,经过他的处理,无论朱文或白文,汉篆、小篆或大篆,都呈现出一种大气、浑朴、厚重的气象。《吴昌硕篆刻及其章法》以吴昌硕的篆刻作品为例,从吴昌硕篆刻章法构成的基本原则,章法与边格、书体、结字、笔法、印形等方面,深入浅出,给篆刻初学者,或有兴趣的研究者以参考。
吴颐人主编的《篆刻法(增订本)》由上海书店出版社首版印行,后经全面修订先后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吉林美术出版社出版过,今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全新出版增订本。 作者历时多年不断改正了原书中的疏漏不足及编校错误,并对原书的编排顺序也做了较大改动,使之更适合初学者循序渐进地学习。也改写了不少章节,增补了许多内容,融入了近些年的学习成果,还附录了自己及友人的一些有意义的文字。本书随文配有数千方印作,图文并茂,以便于初学者领悟文字,把玩印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兰亭序》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笔画如舞,有如神人相助而成。 后世但凡学习行书之人,都会倾心于《兰亭序》而不能自拔,赞叹王羲之出神入化的书法技艺,赞叹王羲之如水般流畅的笔意气韵,对其洋洋洒洒的笔法景仰有加。 本书将《兰亭序》逐字进行分析,精讲细解,让喜爱《兰亭序》的学习者,可以由零基础到逐字精写,进而掌握。附赠写字视频、PPT展示课件和碑帖电子资源。
《汉晋南北朝印风(中)》是全国专享一套全方位收录中国历代篆刻和印章的图书。由中国篆刻大师黄惇主编,众多篆刻书法家合力编写的图书。该套图书是学习推荐工具书,也可作为精品图书收藏之用,有很好的市场效益和社会效益。
《中国篆刻聚珍》靠前辑和第二辑上出版以来,深得篆刻创作者、教学者和广大爱好者认可和好评,在短短时间内,已经重印数次,成为当下艺术出版特别是篆刻出版领域关注焦点。与此同时,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艺文类聚团队会同各方编撰专家老师和制作人员,经过半年多的精雕细刻,《中国篆刻聚珍》第二辑名家印中13种已于近日面世。
邵子风著的《甲骨书录解题》分为三部分,前为赘言,讲述金石、孔壁、汲冢、敦煌、汉简、大库(内阁)之梗概;中间为正文,“书录解题”与“论文解题”两部分;最后部分为索引。
元乂墓志,分别于1925年农历三月二十和1935年出土于洛阳前还资村(今向阳村)东南一大冢内,现均存于开封市博物馆。墓志为北魏孝昌二年(526)七月二十四日刻。盖之高、宽均86厘米、厚16厘米,上面满刻精细之云龙纹,但无题字,四角残缺。志之高、宽均81.5厘米、厚19厘米。志文为楷书,40行,行40字,无撰书者之姓名。志石完好,文长字小,书刻俱佳又颇具规模。在编排上,采用逐行对比、块面对比的方式,让作者发现原石和拓本之间的一些差别,更有助于让读者理解该碑并方便临摹。
丁敬(1695—1765),字敬身,号钝丁、砚林,别号龙泓山人、孤云、石叟、梅农、清梦生、玩茶翁、玩茶叟、砚林外史、胜怠老人、孤云石叟、独游杖者等,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人。清代书画家、篆刻家。嗜好金石文字,工诗善画,所画梅笔意苍秀。尤精篆刻,擅长切刀法,为“浙派篆刻”鼻祖,“西冷八家”之首。有《武林金石记》《砚林诗集》《砚林印存》《寿寿初稽》等。《中国篆刻技法丛书:丁敬篆刻及其刀法》以丁敬的篆刻作品为例,从丁敬篆刻章法构成的基本原则,章法与边格、书体、结字、笔法、印形等方面,深入浅出,给篆刻初学者,或有兴趣的研究者以参考。
《中国篆刻聚珍第三辑》是“中国篆刻聚珍”系列丛书里的最后一辑,共包含六种,即《楷书印》《封泥》《图形印》《鸟虫印》《玉印》《瓷印》,主要收集以专题印为题材的印章,汇编成书。所选印章皆是该专题范围内的经典作品,读者据此可以了解该专题范围内印章的大致情况,同时也可以作为学习的范本来使用。整个《中国篆刻聚珍》丛书定位于篆刻学习临摹,创作借鉴、印史研究和教学参考,满足篆刻爱好者、创作者临摹鉴赏和教学研究之需,成为学习、了解、研究印史的合理范本。
钱、胡两家金石审美能力强,篆刻创作天赋高。浙派因为有钱、胡这样一些古典精神与开放意识兼具的继起者,为后世浙派的拓展与转型,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与模式。从这个角度看,钱、胡篆刻的风格意义与印史价值值得关注。
本书采用大量实例对赵之谦的创作进行解析,为此类篆刻作品提供基本的解读方法。本书梳理了赵之谦经典印作技法的学习思路和线索,能成为读者切实有用的篆刻学习工具书。
本书采用大量实例对赵之谦的创作进行解析,为此类篆刻作品提供基本的解读方法。本书梳理了赵之谦经典印作技法的学习思路和线索,能成为读者切实有用的篆刻学习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