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内容有:古玺印研究、古代书画印鉴、篆刻编、待时轩印存、古玺印考略、增订汉印文字征、古玺文编、古玺汇编、秦汉南北朝官印征存、青铜器研究、青铜器纹饰铭文辑录等。
中国古代印学理论尽管繁复杂芜,仍不失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结构复杂、彼此紧密关联的框架体系。沿着这一思路,本书从不同侧面,对七百余年的印学理论加以全面梳理,做多层次、多视角之考察析说,最终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印学理论体系。同时,本书自始至终关注印论产生和发展的源泉,指出印论的兴起具有显著的“后起性”。由于印论的晚出,其发生的机缘不像更古老的书画艺术那样单纯,而具有明显的“依附性”和相对的“独立性”。本书亦提出“惯性牵引效应”理论,对宏观把控印学理论、微观解析印学理论都具有重要的理论贡献。
本书收录了著名书法篆刻家、艺术史学者黄惇先生四十年来撰写的关于文人篆刻艺术史的论文,全面反映了作者在文人篆刻艺术史研究中的创造性成果和开拓性贡献。作者紧扣文人篆刻艺术史的历史脉络,开掘新的图版和文献材料,钩沉索隐,周密考订,揭示了中国古代文人篆刻艺术历史演进的基本轨迹和艺术价值。 元代的文人篆刻艺术,长期以来是篆刻艺术史研究的空白。作者以元初赵孟頫、吾丘衍为基点,将文人篆刻艺术的自觉时代从明中期的旧说向前推进了二百年;勾勒了从元末到明嘉靖年间文人篆刻发展史实的线索,并利用新发现的文物,突破了以往关于文彭篆刻研究的局限。作者还以艺术社会学的视角,深人剖析了徽籍印人的社会属性、地位变化、经济来源和生存方式,探讨他们中的职业印人如何接受文人篆刻的艺术审美,逐渐融入文人篆刻家中,并成
由赖非主编的《山东佛教刻经全集(上下)(精)》系统完整地展示了泰峄山区北朝摩崖刻经的全部资料及作者的研究成果。前半部分为刻经各种数据的描述与观点概括,后半部分为全部刻经文字的拓片资料。除尖山刻经(已被炸平)为旧拓外,其他全为山东石刻艺术博物馆1986年以来的精拓,包括新发现的11座山上的佛经与佛名。材料翔实,结论客观,拓片精良,思路新颖。是一部集资料性、学术性于一体的刻经研究*作。本书可供佛教文化研究者、石刻考古研究者、书法研究者和书法爱好者阅读、参考、临习。
《吴颐人篆刻、印跋新作》由“长跋印选”和“边款精粹”两个板块构成。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作者吴颐人将汉简书法、纳西文字书法等元素融入治印,古老而有灵性的图形文字,经他的妙手安排,章法自然稳妥、刀法老辣劲妍,尽管是传统技艺与民族特色的糅合统一,但作为印章艺术,其透出的金石韵味依然十足。
全书编排体例清晰,书前有对于朱复戡篆刻艺术的概述。书中篆刻分为有纪年作品和无纪年作品两部分,有纪年作品按照作品创作时间顺序编排作品顺序,无纪年作品按照艺术风格编排,著录作品和边款释文,作品尺寸、创作时间。书末编写朱复戡的篆刻艺术年表和文献著录。本书为研究、学习朱复戡篆刻艺术的学者和爱好者提供了丰富和权威的第一手资料。
本书以中国标准青铜四器《大盂鼎》《夨人盘》《虢季子白盘》《毛公鼎》为基本选材和依据,以 篆引 为标准概括了中国篆字的全部。以中国正宗篆书青铜器拓本文字为主,进行探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深内涵,兼及书法理论和书写规则的阐述,涉及浩如烟海的文字演变与发展的渊源关系,就其历史沿革的时间而言,涵盖了自商代到秦汉长达2000多年;就其从篆书书法角度而言,本书很多问题的研究均是从新的起点开始,有很多新的尝试,如首次用上述四器铭文研究中国篆书、指出小篆作者当属程邈、首次给大篆科学分类、首次提出铜器铭文篆书书写四分法,等等。本书以弘扬我国上古传统国学为宗旨,使之发扬光大,促使社会广泛应用。以普及与提高并举,掀起使用上古优秀文化的高潮。
《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由上海博物馆编
《小石山房旧藏明清名家篆刻原石遗珍》收录被誉为“天壤瑰宝”的清顾湘小石山房旧藏明清篆刻原石41方,包括明清顶流篆刻大家文彭、何震、归昌世、李流芳、苏宣、汪关、汪泓等作品,其中多方为印学史中标志性风格代表,曾先后著录于明张灏《学山堂印谱》、清顾湘《学山堂印存》《小石山房印谱》《小石山房印苑》《名印传真》等。本书首次对这些珍贵原石印面、边款、印石全面呈现,原石多角度优选100倍展现,当代篆刻名家鲁大东精选代表印作点评,后附明清印谱旧钤与今钤印蜕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