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集体劳动的成果,也是书画部与宣教部为使专业展览能被更多观众理解而做的一次有益的尝试。希望此书对传播兰亭文化起到一定的作用,也希望观众在以后的某一天,不经意地瞥见这本书,仍能回忆起这次珍品云集的兰亭展。
印章按内容与使用功能可分为一类是具有凭信功能的印章,以官印、私印及斋馆室名印为代表;另一类是人们表达祈福愿望以及寄托情怀的印章,这类印章被称为闲章。闲章相对于姓名印、斋馆印来讲,不仅印文内容精彩,而且更符合篆刻创作情感与艺术的表现。 战国古玺印中出现的吉语印大约是最早的闲章类型,如“敬事”、 “正行无私”、“千秋万世昌”等,这类印章造型多样,章法灵活。到了汉代,吉语印更是为寻常百姓所接受。人们常常在印面上一面刻姓名,另一面刻吉语,也有两面均刻吉语的。内容多为“日利”、“长乐”等,也有像“宜官秩,长乐吉,贵有日”等稍长的文句。一般都是为祈求平安吉祥而铸刻的。 自宋以降,随着文化的发展以及书画鉴藏风气的盛行,开始出现了收藏章与闲章相结合的情形,如米芾的“笔精墨妙”等印,进一步
初学书法必始于临摹古人碑帖,点划结构风格务求酷似。临摹初成必思自行创作,然这种创作激情大凡以失败而告终。从临摹到创作这一步不是那么容易跨越的,有人可能一辈子都跨不过或者没有跨好而误入歧途。从所临碑帖中选字汇成作品不失为一种好方法,然而作品中的文字并非在临摹碑帖中都能找到,即使找到拼凑在一起也不能在大小重轻倾侧等方面达到上下贯通左右呼应。为此,我们决定邀请资深书家编辑出版一套从历代著名碑帖集字而成的楹联与诗帖,借助电脑图像处理技术,力求以最的效果奉献给读者。王羲之的《兰亭序》素有“天下行书”之誉。唐初为太宗李世民访得,命赵模、冯承素钩模。本帖选自冯承素摹本。王字遒媚劲健,体势千变万化而不失自然。为此编者耗数月之功,对每一联中的选了,体势倾倒,反复斟酌比较,做到即忠于原著,所有
《祭侄稿》(又称《侄季明文稿)》,唐颜真卿书,是颜真卿书法作品的精华,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瑰宝,历来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祭侄稿》总共二百二十八字,三十三行,字数不多,但字字体现了颜真卿深厚的书法艺术造诣。用笔流畅、随意、遒劲;用墨浓、淡、枯、润相宜,参差有别。如第七行「惟尔挺生」的「惟」字,结构大胆;第八行的「阶庭」、「每慰」用笔流畅、飘逸;第七行的「何图逆贼」岁劲有力……。 从第十七行开始,是通篇的高潮。不仅体现了颜真卿当时悲愤疾书的心情,在产昌法、用笔的处理上也是登峰造极。「天泽移牧」和左边一行小楷,充分体现了他对前人书法成就的理解,对自家风格形成这程是一个的说明。
本书为启功先生所临王羲之《十七帖》精品之作。为保持作品原貌的精神,本书均为原色印刷,并附有王羲之《十七帖》原迹以为对照。对于书法研究者及爱好者的学习、欣赏有的帮助。本书原作为孙永学先生收藏。
本书的主体部分是《小篆歌诀》,三千余字,用毛笔小篆书法写成。书中列举大量例证阐明了小篆与楷书结构的区别,用五言韵文写成,读来琅琅上口,为记忆理解小篆字的结构提供了极为方便的条件,实属《草诀百韵歌》的姐妹篇。其次是论文《怎祥学习小篆》。文中对小篆、《说文解字》、六书造字法作了简括明了的介绍,对小篆书法的用笔、结体、临摹、创作作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为初学篆书者架上了攀登的阶梯。
这套欧、颜、柳、赵、苏、黄、唐七体楷书标准习字贴与间架结构字贴的首编人柳溥庆先生(一九○○-一九七四)是中国二十世纪杰出的印刷印钞工作。他利用十多年业余时间,在中国历代书法家书论的基础上,研究又好又快地书写楷书的规律,并将总结出的楷书书法理论与历代楷书名家代表作的范字相结合,编印出欧、颜、柳三体标准习字帖及柳体楷书间架结合,编印出版。[十年动乱]后,其长女柳伦继承柳二年公开出版以来,已累积发行数千万册,至今长销不衰,受到书法者与习字者的欢迎。
《钢笔书法自修教程》分为《楷书基础练习》和《行楷基础练习》,是我们针对读者朋友在练字时经常遇到的各种难题专门编写的。 本套字帖遵循由简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编排思路,突破之处在于舍弃厂原来模糊的课时制,根据练习者的练习实际和难易度来安排练习量。科学研究表明:人伏案书写时,的精神状态能维持三十分钟左右,这段时间精神最为集中,收效最为明显。超过四十分钟,精神就会分散,注意力下降,大脑接受能力也相应降低。据此,我们按照每课练习内容的难易度,制订出的时间限度,最多不超过四十分钟,以便读者朋友在练习时能够科学地掌握时间,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练习效果。同时,正确的技法指导和科学的练习时间这种“双优搭配”方案也解答了部分读者朋友反映的“为什么花很多时间来练字,但效果不明显”的疑问。
本书是颜真卿楷书的代表作。该碑立于唐大历六年(771),后遭雷电毁佚,故拓本稀少等内容。
《张黑女墓志》,亦称《张玄墓志》,全称《魏故南阳太守张玄墓志》。为北魏南阳太守张玄之墓志。玄字黑女,因玄避清康熙帝玄烨讳,故以字名。
1926年,梁启超为清华学校教职员书法研究会作了一次有关书法的演讲,他说:“美术,世界所公认的为图画、雕刻、建筑三种。中国于这三种之外,还有一种,就是写字。”梁启超说的“写字”,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中国书法。中国书法有着实用与艺术的双重性格,在古人那里,书写的实用性和艺术性之间并无严格的界限。书法是在不可逆转的挥运之中传达书写者的功力和气格.显示书家的审美倾向和艺术追求,同时传承着中国文化的精髓。林语堂认为,“如果不懂得中国书法及其艺术灵感,就无法谈论中国的艺术”;“在书法上,也许只有在书法上,我们才能够看到中国人艺术心灵的”;“书法艺术给美学欣赏提供了一整套术语,我们可以把这些术语所代表的观念看作是中华民族美学观念的基础”。
《九成宫醴泉铭》,唐贞观六年(632)四月刻。魏徵撰文,欧阳询楷书,石庄陕西麟游县。碑文二十四行,行四十几字不等,额阳文篆书二行六字。 九成宫,即隋之仁寿宫,唐太宗李世民曾避署于此,因乏水而掘地,得水而甘,遂谓之醴泉。 魏徵(580—043),字玄成,魏州(今河北大名)曲城人。贞观中为侍中,进郑国公拜特进,知门下省事。谥曰文贞。 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唐高祖时为官给事中,后至银青光禄大夫、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县男。其书学二王及三公郎中刘珉,自创一格,人称『欧体』。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书家。
本书选自历代名人碑帖中临摹,可作为小学中学练习行书来用。本书由笔画少到笔画多而排列。
《书法经典教程》是一套为广大书法爱好者架起的通往书法艺术殿堂的金桥。全套教程集古今名家之大成,取历代碑帖之精华,远可及高古纯朴的汉隶,雄强刚健的魏碑,法度森严的唐楷,妍美流便的行草;近可触当代大师的草书。在你工作之余,神游于数千年历史的汉字书法演变过程中;偶有闲暇,临摹其历代流传至今的碑帖精粹,循序渐进,坚持不懈,必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奇效。文字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是“华夏之独特”(鲁迅语)。汉字书法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它不仅在中华民族的艺术殿堂中占有重要位置,而且是被世界公认的人类文化之瑰宝。练习书法不人人都要成为书法家,它除了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外,对于青少年来说还是一种素质锻炼。字是人的第二面容,是社会交往的见面礼,是工作和学习的实力和优势。一手好字,可以让学生在中考高考中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