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颜卿《多宝塔碑》、《勤礼碑》为蓝本,采用喜闻乐见的诗词、佳句、成语、对联形式,有条幅、中堂、对联、扇面和斗方等,为求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从中既可学习颜字原汁味的笔法结体,又可领略诗词佳句的优美意境,不但能提高练习者学习书法的兴趣,又能陶冶情操。为便于临摹练习,本贴对碑刻中精选的范字进行了黑白翻转并适当作了修正,使其保持原碑刻风貌。对原碑中无法集选的范字,根据相关部首字根进行合理组合,使其与现成集字和整幅作品统一协调。本贴还详尽介绍了书法创作的各种基本形式,供书法爱好者和书法教育工作者创参考。本书由长期从事书法教育的专家编写,面世后定会受到书法界的重视和喜爱。
《张玄墓志》全称《魏故南阳张玄墓志铭》,清代因避清圣祖玄烨之讳而改称穴张黑女墓志移。刻于北魏普泰元年(五三一)十月,正书,二十行,满行二十字。原石久佚不存。清道光年间何绍基于山东发现此碑装裱本而闻世,此拓本共十二页,每页四行,满行八字,因海内孤本,故极为珍贵,今藏上海博物馆。《张玄墓志》书法精美,刻工亦佳。用笔讲究中锋、侧锋的运用,注意藏锋、露锋的变化,体现含蓄而不外露的笔意;结体呈横势,单字结构宽绰,有隶书结体的扁方之意;章法布局整齐,字距稍大,行距稍小,但后几行中出现错落的形态,貌似行书章法,又为整篇添了几分光彩及灵动之气。何绍基评之曰:『化篆分入楷,遂尔无种不妙,无妙不臻,然道厚精古,未有可比肩穴黑女锣者。』
本书从用笔、结体、章法、创作等方面详细介绍中国著名书法家孙过庭的草书书法。
本书涉及的面比较广泛,从初学入门,碑帖选择,字体分析,学习方法的比较以及临摹创作功夫等等,几乎包括了书法的各个方面,可以说,读了这些大师讲的内容,应该会对书法这门艺术有着自己更为深刻的认识。本书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侧重书史、书写技法和学书经验。每部分由五到八篇文章组成,这些文章既有对书法史上诸问题的深入探讨,也有对书写技法的详细讲解,因作者都是20世纪的书法大家,对书写实践及书法研究均有切身体会,故所论亦能深入。此外,书中还增加了各篇文章所提到的书法名作,图文并茂,以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
本书为折页纸!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叔银青光禄(大)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阳县开国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于亡侄、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庭阶兰玉,敏尉人心。方期戬谷,何图逆贼间衅,称兵犯顺。尔父竭诚,常山作郡;余时受命,亦在平原。仁兄爱我,俾尔传言;尔既归止,爰开土门;土门既开,凶威大蹙。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呼,哀哉!吾承天泽,移牧河关。泉明比者,再陷常山,携尔首榇,及兹同还。抚念摧切,震悼心颜。方俟远日,卜尔幽宅;魂而有知,无嗟久客。呜呼哀哉!尚飨。
南北朝时期,中国处于分裂的状态,以长江为界,南则宋、齐、梁、陈;北则北魏、西魏、北齐、北周,在这对峙的一百六十九年间,我国的书法史亦分成两派,南派沿袭东晋二王的典范,擅长帖学,一些世族士大夫与帝王贵胄都雅好书法,相与赏玩评鉴,从而形成了一种浓郁的艺术氛围,遗憾的是年远代湮,留传下来的真迹寥寥无几,相反北朝特别是北魏刻碑之风甚炽,大量的碑刻墓志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这些楷书风貌各使人目不暇接,不但显示出楷法演变的痕迹,同时正因为其不成熟倒反而流露出不同的意趣和风韵。公元五百八十九年,随文帝杨坚篡周灭东,统一天下。随代国祚虽短,仅二十九年,但我国楷书的发展史上却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此时楷书已趋成熟,所谓“熔南北于一炉,开唐书之先声”,的隋碑有《龙藏寺碑》、《曹植庙碑》、
该书在编辑上有如下特点: 首先是它的实用性强,符合初学书法者的需要,使用方便。编写这套字谱的作者都是长期从事书法教学的教师,他们不仅是勤奋的书法家,创作有成,更重要的,是他们有丰富的书法教学经验,能从书法教学的实际出发,博采众长,能切合学生学习书法的实际分析讲解,这样就有了针对性,对症下药,就能把病治好。他们分析的语言中肯,简明扼要,通俗易懂,他们告诉你学习书法的难点在哪里?容易忽略的地方又在哪里?克服困难,改进缺点又该怎么样去做?这样有的放矢,会使初学书法的朋友得到启迪,有所收获。其次,该书在编排上注意循序渐进,深入浅出,简明扼要,易学易教。例如在《勤礼碑》这册字谱里,笔法部分先讲横画,次讲竖画,一横一竖合起来就是“十”字,接下来讲撇画,加上一短撇.就是“千”字。在有了横竖的
丛书坚持学术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以印学史框架为学术支撑,以历代玺印篆刻遗存及印学文献为基础,荟萃印学史专家、古文字学专家、篆刻创作家的综合视野,紧贴篆刻研习规律,遴选能够体现各个时代、各种形制和各个名家流派风格的典型作品,呈现中国玺印篆刻艺术精华。丛书分三辑,辑玺印史系列,第二辑名家流派篆刻系列,第三辑专题印系列,三辑总计约五十卷。每卷由三部分组成,部分本卷概述,第二部分印蜕及释文,第三部分相关史料文献,其中第二部分编排以从易到难的临习鉴赏进阶安排,兼顾类型特征和审美倾向。此次批推出玺印史系列七种,后续品种近期推出。
文征明(一四七○-一五五九),初名壁,字征明,以字行,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代中叶负盛名的书法家和画家,与祝枝山、唐寅、徐祯卿并称为[吴中四才子]。文征明诸体皆能,而且皆有所成。其篆书师法李阳冰,一笔一画不出李氏左右,书风温和,不失书卷气。其隶书则深受《受禅碑》的影并将两者的特点结合在一起,所书字法之准结字方整,笔笔入规中矩,于端庄雄健之中透出一股雅致。而其草书。取法怀素与黄庭坚,确,笔法之娴熟,已达到了精炼的程度,表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流美气息。上述三种书体,草、隶是文征明不常书写的书体,传世作品不多,成就也不如其它书体影响大。代表文征明书法艺术成就的是他的小楷,其次是他的行书。文征明的小楷以晋唐小楷为基础,具体地讲,师法锺繇《宣示表》、王羲之《黄庭经》和欧阳询《九成宫》等
王宠(1494~1533),中国明代书法家。字履仁,后字履吉,号雅宜山人,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是书法家蔡羽的学生,以诸生贡太学。其诗喜欢建安、三谢及盛唐诗风,著有《雅宜山人集》。王宠生活于弘治至嘉靖年间,这时正是吴门地区书法创作鼎盛时期,他虽是祝允明、文徵明的后辈,却与他们并称为吴中三家。其书法初摹虞世南、王献之,后稍出己意,行书和草书一反明代放浪不羁的风格,运笔速度较慢,比较注意点画得失,以沉着的笔触从容书写,形成一种古拙典雅的风格,在明代别树一帜。小楷受锺繇、王献之等人的影响,用笔圆转、淳厚,结构上竭力避免笔画的交叠,在古朴中见空灵。尽管王宠一生短暂,但仍留下了为数可观的艺术珍品,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以行书为例,明代文学家唐顺之(荆川先生)、清初八大山人等都有过一段学王雅宜的经
祝枝山集各书家之长,领一代风骚,是吴门书派中“明中期家”之一。其书法吸取唐虞世南、元赵孟頫书法之神,扬晋王羲之、王献之行书、唐怀素草书之势,融会贯通,自成一体,发展为自己的独特狂草,被誉为“明朝”,流传有“唐伯虎的画,祝枝山的字”之说。祝枝山所书写的“六体书诗赋卷”、“草书杜甫诗卷”、“古诗十九首”、“草书唐人诗卷”及“草书诗翰卷”等都是传世墨迹的精品。祝允明虽无名画,但也能画画,唯很少动笔,传世之作更少祝枝山为人风趣洒脱,才华横溢,好游山玩水而不拘小节。由于祝允明有不胜枚举的趣事轶闻,是极现成的创作素材,所以他常以足智多谋、能言善辩、乐于助人的形象出现于《三笑》、《王老虎抢亲》等众多的戏曲艺术作品中祝枝山尚有《江海歼渠记》、《新闻记》、《九朝野记》、《枝山前闻》、《浮物》、
本书收集了元代官印、元代文人印、元代押印、元代印人传、元代印学年表。元代印风以赵孟頫、吾衍为代表的阶段以一种精神上追求自然、清远、古朴的艺术风尚影响了元代书画的发展。《集古印谱》的新视角和赵、吾印风的以杨遵和吴睿为代表的第二阶段。文人篆刻家的出现凸现了以王冕、朱珪为代表的第三个阶段。本书撰有总序,以明白书之编撰宗旨;有专论,以研究各卷所涉印章的学术、艺术问题;本卷有年表,以提供各卷所收印章、印人、印事的研究素材;有印人传,以提供流派印人的生平、时代背景材料、著述等资料,以便读者对印人有更多的了解。本卷尽可能按时序排列先后,不能确切考辨其刻制时间者,则据其风格特点归类排列。本卷所收印章,为照顾版面的美观,均未编号,故释文按版面印章的分布分行排列,以便读者按行对应释读印章。
明代初期,书坛被赵孟俯书风所笼罩。赵孟俯倡导书法复古主义,书宗魏晋,承祧二王巍然为一代帖学造化主。自元代至明初皆莫逸出其樊篱。及至明代中叶,随着理学思想的松驰,书法领域的反叛意识趋于强化。祝允明的出现,成为明代书法打破趟孟俯书风笼罩、复归唐宋强化个性表现意识的发端,而他的草书则作为明代中期草书深化的标志,引动潮流,直接对徐渭及晚明王铎、傅山草书构成巨大影响。祝允明(一四六○?一五二六),明代书法家,字希哲,号枝山,长州(今江苏苏州》人,弘治举人,官广东兴宁知县,迁应天府通判。一生仕途蹇顿,嗜酒,性豪放,疏钱财,晚年窘困潦倒。与文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其草书被推为[国朝]祝允明可谓明代学古等人物。其于魏晋唐宋元诸家书法无所不窥。王世贞《艺苑卮言》云:二乐兆楷法,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