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书法(第3卷):庄子译写(本)》是对庄子有代表性的作品《逍遥游》的今译以及对原文的书写。今译严格忠于原文,但不缠绕于背景分析、历史考订,而是衍化为流畅而简洁的现代散文,借以展示两千多年间文心相连、文气相续。书写,用的是行书。作者在自己所有的行书作品中,对《逍遥游》的书写较为满意。这份长篇书法,已镌刻于中国道教圣地江苏茅山。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辉煌的文明,汉字的书写实践又成功地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但遗憾的是,书法史上有关女性书法和女性书家的记载实在太少,只有像卫夫人、管道异那样个别的典型留人景仰。 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妇女的地位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大妇女的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得到充分施展,书法界也不例外。中国书协成立以来,除了广泛发动女性书家参加历届全国或地方性书展外,又专门举办了三届全国性妇女书法篆刻展览,极大鼓舞了当代妇女书法创作热情和艺术水准,促进了妇女书业的繁荣,成绩是有目共睹的。 本届展览共收到全国各地二千一百三十九位作者的书法、篆刻稿件二千七百五十五件,为历届妇女书法展之最。同时,还收到论文八十七篇。展览评审工作分初评、复评、终评三个阶
明未书家王铎(一五九二~一六五二年),字觉斯,号嵩樵,别号烟潭渔叟。因其出生于河南孟津,故有「王孟津」之称。其书宗魏晋,名重当代,与董其昌并称。他五十五岁时,书唐代诗人杜甫的「题玄武禅师屋壁」、「秦州杂诗」、「送远」、「玉台观」、「观李固请司马弟山水图一、「旅夜书怀」、「登岳阳楼」等七首诗篇,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一诗一首,诗人祖咏一的江南旅情」诗一首,诗人綦毋潜的「宿龙兴寺」诗一首,总计十首诗篇。此书结体险峻挺拔,笔势稳健,极富变化,用墨浓淡相间,或浓墨重彩,或枯燥飞白。展现其笔法精绝,独树一帜的艺术风彩。书家的这卷精品力作纵三十点二厘米,横六百九十八点五厘米,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汉《礼器碑》是三百多统汉碑中之大碑,其质、其变、其形制可谓奇绝。此碑四面均刻有文字,大约1300多字。碑高234厘米,宽105厘米,16行,行36字。碑阴3列,各17字。碑左侧三列,各4行,右侧4列,各4行,无碑额。建于东汉桓帝永寿二年(156年)。镌立在山东曲阜孔庙,又称《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或《韩明府修孔庙碑》,是汉隶鼎盛时期的代表作之一。本书详细介绍了汉礼器的碑笔法。
本套书精选历代碑帖(自殷商至近代)影印出版,纵贯中国书法史,更加精当合理,底本注重艺术性与版本价值相结合,是广大读者学习书法艺术的法帖。
欧阳询(557年-641年),字信本,唐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官太子率更令,封渤海男。书法工正、行。存世书迹尚多,以《九成宫碑》、《化度寺碑》及传本墨迹《张翰》、《卜商》、《梦奠》等帖最为历代书家所重。书法学习,视为正统,当从历代名碑名帖入手。对某名家法帖碑书临摹到一定程度,明其运笔、结字等法理后,就应逐渐应用和创作。书法写作的表现形式有对联、条幅、横幅、中堂、扇面、册页和手卷等,体现了传统书法艺术多样的美感特征。对联字数简约,章法简洁,是比较容易掌握的形式因而在书法学习过程中,是学习者初涉创作的,不管是对专业的还是业余的书法学习者来说都备受青睐。对联是讲究对仗的独特文学体裁,历史悠久,雅俗共赏,文人好悬挂书斋雅赏自勉,百姓爱贴门户庆喜纳福,因而对联还有特别重要的实用价值。
朋友圈涂色刻纸书礼盒装升级版!艺术创作,从动手的一刻开始精美文艺趣味十足亲子互动零基础减压内附:排卡胶钉雕刻书、专业雕刻垫板、金属手工刻刀,所需工具一应俱全,省去多次购物的重复之忧。
米芾(1051-1107),早年名黻,41岁后改署“芾”,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世称“米南宫”。宋太原(今属山西省)人,徙居襄阳(今属湖北省),晚居今江苏镇江,建海岳庵。宣和时为书画学博士。后至礼部员外郎。好洁成癖,多蓄奇石,人称“米颠”。著有《宝晋英光集》、《书史》、《画史》、《砚史》、《海岳名言》、《宝章待访录》等,传世主要书迹有《多景楼诗》、《苕溪诗》、《蜀素帖》等。
《雁塔圣教序》书法的特征(一)点画用笔:褚书《圣教序》的基本点画、笔法,在表现上有着相当丰富的变化,同一种点画,呈现出多种不相同的面貌。例如:横画起笔有方圆,有折锋、裹锋或搭峰,下笔的切角也没有方向,长横画中段行笔往往稍快也较细,书笔也是方圆皆可,笔画具有明显的孤度,而其他的基本笔法,大体也有这样的情形,因此给人变化莫测的感觉。(二)字形结构:《圣教序》给人烈的感受在于字体的动态,及似欹还正的结构之美。若以欧字《九成宫》来相较的话,更可能看出其字形姿态已跳脱出初唐楷书的制式结构,在字体的粗细、倾斜度、曲线,正斜的表现上,均没有固定的法则可循,而是随心所欲,成竹在胸的自在取势,那种成熟书家的雍容柔美却又刚劲的笔力,相信是褚遂良穷其一生之力才达成的。
陈继儒(1558-1639)字仲醇,一字眉公,号糜公,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与同郡董其昌齐名。年二十九,取儒衣冠焚弃之,结茅昆山之阳,后居东畲山。饶智略,子史百家靡不精讨。工诗文,虽短翰小词皆极风姿。陈继儒书宗苏轼、米芾,于东坡书作必极力搜寻,手自摹刻之,日积月累集成《晚香堂帖》和《来仪堂帖》。今所刊册页写在冷金笺上,内芯高23.1厘米、宽14.8厘米,风格极为典雅秀逸,一股清冷气象,异常精美。书中可见董其昌对他的间接影响也不少。陈继儒还善作水墨梅、竹,能画山水,气韵空灵、意境深邃。董其昌评他:“眉公胸中素具一丘壑,虽草草泼墨,而一种苍老之气岂落吴下画师恬俗魔境。”陈继儒也自言:“儒家作画,发范鸱夷(范蠡)三致千金,意不在此,聊示伎俩。又如陶元亮(陶潜)入远公社,意不在禅,小破俗耳。苦色色相尚
书写一道,原来只是重在文字形体,以满足文化思想交流为其主旨,职责,尔后艺术价值逐渐显示了它的作用,于是一门以汉字的书写为艺术形式及理论的书法“学科”,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发展了起来。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书法”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离开了文化的支柱,他将只剩下一具毫无生机的躯体。书法只有在充满了勃勃生机,切实而壮丽的文化蕴涵条件下,它才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才有可能在历史上闪烁出它的艺术光辉。因此,如果把书法这一学科只理解到单纯的艺术内涵层次,恐怕不能胜任文化教育的高度,成为一门“学科”的资格,便会大大的降低。为此,本套教程特别单独设置了“书法文化”这门课程,以示对书法文化内涵的足够重视,以便使这一学科取得它可能达到的成绩。
本书由书法家、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主席田英章先生集多年书法教学之大成,讲解了当前硬笔书法学习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相关知识,并以大量典型范字说明硬笔楷书的基本笔法、间架结构和作品创作要领,堪称当代中国一流硬笔书法教程。本字帖不管对于青少年学生还是广大书法爱好者,都将是不可多得的实用书写范本。
《西泠印社(总第25辑)》为西泠印社篆刻文献学研究小林斗盦纪念专辑,精心组织了一个“篆刻文献学”的学术专题。由四位中青年作者倾力撰写的关于文献学研究的论文,告诉我们这门学科所可能会拥有的基本框架、内容分布和目前所遇到的难题。《西泠印社(总第25辑)》发表一批珍贵的小林斗盦先生的相关作品与藏品史料,还有一些社员个人的活动信息,牵涉学术研究与艺术创作方面。
2008年1月,西泠印社以社史与印学理论研究室为主体,举办过一次规模精雅、品质甚高的“明清徽州篆刻学术研讨会”。其中许多当代中青年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鉴于该次研讨会论文集发行较少,在外界较难觅得,特选择几篇有代表性的论文,以“徽派与徽州篆刻”专题形式在本辑刊出。《西泠印社(徽派与徽州篆刻研究专辑总第21辑)》内容为徽派与徽州篆刻研究、人物研究、印社信息等,并且附名作欣赏。
宋高宗(1107年-1187年),名赵构,字德基,南宋开国皇帝,北宋皇帝宋徽宗第九子,赵构政治上昏庸无能,然精于书法,善真、行、草书,笔法洒脱婉丽,自然流畅,颇得晋人神韵,《草书洛神赋》为传世墨迹。
《中国历代名家墨迹精粹》丛书是掇取外博物馆、私人藏家所收藏的书法墨宝汇集出版,以展现中国书法之博大精深,全套丛书分批出版,供广大书法爱好者欣赏与借鉴。何绍基(一七九九---一八七三)[清]字子贞,号东洲居士,晚号蝯叟,一作猨叟。印林跋语谓其执笔用縣肘若开强弓劲弩,取李广猨臂弯弓之义。湖南道州(今道县)人,凌汉子。道光十六年(一八三六)进士,官编修。工经术词章,尤精说文考订之学,旁及金石碑版文字。书法具体颜真卿,上溯周、秦、两汉篆隸,下至六朝南北碑,皆心摹手追,卓然自成一家。草书尤为一代之冠,先后为人书楹贴以数千计,句无雷同。晚年以篆、隸法写兰竹石,廖廖数笔,金石书卷之气盎然。偶作山水,不屑摹仿形似,随意挥毫,取境荒寒,得石涛晚年神髓。画必长题,题多佳句,惟不轻作,兴至为之,辄自毁
元皇庆二年、三年(公元一三一三年、一三一四年),赵孟俯先后作乐府颂词四章。分别是〔皇庆二年元日应制乐府万年欢.中吕宫〕、〔圣节应制乐府月中仙.道宫〕、〔皇庆三年元日万年欢〕、〔圣节长寺仙.道宫〕。皇庆三年,赵孟俯将四章颂词书于一卷。此卷款署:臣孟俯。首尾铃〔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宣统御览之宝。〕等印,卷后有元代名家柯九思跋文,此帖纵二十七点五厘米,横一百四十四厘米,珍藏于故宫博物院。被称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曾着〔酒德颂〕一篇。元延佑三年,赵孟俯为瞿泽民书为〔酒德颂〕一文。此时,赵氏年已六十有三,可谓人书俱老,炉火纯青。诚如文彭在题跋中所评:〔信手拈来,头头是佛。此酒德颂尤其得意者,固可宝也。若必日兰亭,恐不必以此论松雪。〕清代名家翁方纲评说,此书为赵书最上神品。
本书包括了我看书法、手卷·欣赏、天下三大行书、一卷《书谱》、也说旭、素、诗人写卷、我的东坡情结、南宫刷字、山谷禅趣、帝王书家、字里忠奸、王铎与傅山、碑派卷素、眷恋风雅、读字品画等十七个部分,全书图文并茂。
《大学书法教程》包括书法概论和技法训练两部分。书法概论部分既包括传统中的重要思想,也包括一些具有理论深度的的讨论。教材中没有包含书法史部分,这是因为我们考虑到“中国书法史”可以作为单独的选修课来开设,与本课程应当有明确的区分。但必要的历史知识已经穿插在《大学书法教程》的各个章节中,特别是各种书体的发展,与历史有关,但与训练关系更紧密。
正如美国诗人庞德所言,汉字永远是诗的,情不自禁是诗的……也正因为这样,中国的诗词与书法艺术总是结合在一起,相映成辉。为能更好地体验,更进一步地回味先人爱国爱民的情感历程,我们采用字帖这一形式,并邀请了两位和工期从事书法艺术研究的金鉴才、骆恒光两先生书写此帖。本帖共收录唐诗二十六家四十一首,宋词十四家十九首,共六十首唐宋诗词,并用简繁、横竖、行书与行楷两种对映的体格书写,最后还对这六十首诗词作了简要介绍和赏析,使爱好诗词、书法的朋友们可以更细细地品味这些诗所表达的情操和精神,体验那美妙和丰富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