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书精萃。
清代碑学兴盛所带来的法古风潮,使碑学一跃而至书法正统的地位,其间石鼓文再次重新成为热门书体。大书法家杨沂孙、吴大澄、吴昌硕、王福庵等皆得力于此。吴昌硕先生终身以石鼓文为临摹研习的楷模,然而他之临摹并不拘守成法,在对石鼓文书艺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重其形更取其神,一格,自出新意。在用笔上他打破了数千年来篆书的藏头护尾、粗细均匀的规范,以巨细不一、变化莫测的笔角来表现丰富的线务;在结体上他以参差错落、疏密呼应的技法来替代平整的字形,开创了篆书的一代新风。其作品内涵相当丰富,把我们引至一种高尚而美妙的境界。我常想,作为一个艺术大师,除了有其过人的胆识之外,他的成功之处还在于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博采众长,学而能变,变而化神。吴昌硕先生正是这样的实践的,终于成为古往今来的书坛巨
本书共收录了一至三十六画的硬笔楷行草书。
本书主要收录了钢笔字楷书字帖,作者以独特的风格,采用临、摹的方法,教你迅速学习楷书的书写风格,写一手漂亮的楷书字。
王宠(14941533)字履吉,号雅宜山人,江苏吴县人。他是一个极有才气的书家,可惜一生仕途不佳,累试不第,仅以诸生贡太学,享年仅四十岁。他寿命虽短,但是在书画上却很有成就,论者以为文徵明后当推第一。书法擅长行、楷书,楷书来源于智永、虞世南,拙中带巧,以拙取胜,既秀媚、又潇洒。作品有楷书《辛巳书事诗册》,行书《李白古风诗卷》、《石湖八绝句卷》等。《游包山集》,上海博物馆藏。卷纸,纵21.6cm,横323.5cm。1520年,王宠游昆陵包山,曾任游诗数首,结为《包山集》。1526年冬,王宠过鸿溪宿友人补菴居士处,居士几他索书。第二年(1527年),他便将八年前游包山所作的游诗用小楷抄录了二十二首寄给了补菴居士。他的朋友文嘉在居士处见到这卷小楷后,称之为“天才妙绝”。后人普遍认为《游包山集》是王宠的小楷代表作。宋苏轼曾说:“大字
历代经典碑帖放大集萃系列丛书精选了历代经典法帖作为临本,囊括楷书、隶书、行草书等多种书体,方便读者选择适合自己练习的碑帖。此丛书是大字谱,侧重精临,且每一单页上都附有所练习字的原碑帖图版,使读者在练习单字笔画结体的同时也能全面把握章法。另外,还有释文和点评,点评方法简明扼要,深入浅出,循序渐进。这套丛书,专门为初学者设计,既有实用性、观赏性,又有学术性。本书为该套系列丛书之褚遂良的《大字阴符经》,为楷书。
《清代版刻一隅》一九九二年一月由齊魯書社印行,初版僅千册。閲四年,於一九九六年三月重印八千册而止。這其實並不是一本雕版史之類的著作。以“一隅”命名,意即在此。不過說明原意祇是從赏鑑出發,草草巡覽有清三百年雕版成績一過,略存鴻迹而已。洪北江曾對藏書人加以品評,分為數等,而將赏鑑家與掠販家(也就是書賈)列為最下.北江是學者,自然看不起“玩物喪志”、以書籍當古董、摩挲赏玩的人物。而《一隅》編寫的出發點恰正在此,正被洪亮吉說着了。近來版本研究者對書籍屬性有了較寬闊的看法,於學術性、文獻性之外,也顧及了藝術性。不過洪先生已不及見,是一種遺憾。以圖錄形式著錄出版物的著作,已有多種。大抵以宋元刻為主。著錄明刻的就很少,不過一種。顧及清刻的,在《一隅》出現以前,一種都没有。《中國版刻圖錄》總
吴昌硕(1844-1927)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号缶庐、苦铁等,浙江安吉人。我国近代金石、书、画大师。他的篆刻从浙派入手,后专攻汉印,也受邓石如、吴让之、钱松、赵之谦等人的影响。31岁以后,移居苏州,来往于江浙之间,阅历大量金石碑版、玺印、字画,眼界大开。后定居上海,广收博取,诗、书、画、印并进;晚年风格突出,成为一代宗师。吴昌硕是我国近代驰名海内外的艺术大师,是全球个印学团体--西冷印社的首任社长。他在诗书画印诸方面,均有着很深的造诣,并能吸取古今,融会众长,破旧立新,独辟蹊径,自成面目,为我国近代艺术史上开创一代新风的典范。但到目前为止,有关他的篆刻研究专题较少,本书是这一专题研究的一大硕果。
初学书法必始于临摹古人碑帖,点划结构风格务求酷似。临摹初成必思自行创作,然这种创作激情大凡以失败而告终。从临摹到创作这一步不是那么容易跨越的,有人可能一辈子都跨不过或者没有跨好而误入岐途。从所临碑帖中选字汇成作品不失为一种好方法,然而作品中的文字并非在临摹碑帖中都能找到,即使找到拼凑在一起也不能在大小重轻倾侧等方面达到上下贯通左右呼应。为此,我们决定邀请资深书家编辑出版一套从历代著名碑帖集字而成的楹联与诗帖,借助电脑图像处理技术,力求以的效果奉献给读者。本帖诗帖选字于《洛神赋》、《前后赤壁赋》等赵孟頫代表行书帖。赵孟頫(公元1254-1322年),字子昂,自号松雪道人。书画诗文,篆隶正草,无所不精。书法主张恢复二王法规,清丽圆润,对后世影响很大。编者耗数月之功,对每首诗中的选字反复斟酌
内容简介
《玉局邨舍印存》收录徐无闻先生篆刻精品近四百方,几乎囊括了先生少年到晚年的篆刻作品,先生所作气格醇雅,不媚时俗,极具功力。
于右任标准草书千字文临本毛笔字字帖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经典哲学著作。《道德经印谱》一书的作者张继田从事篆刻30载,悉心钻研秦汉印法,并形成自家风貌。本书为作者用篆刻形式完成的《道德经》全文,或一二字一印,或六七字一印,风格与古老的哲学经典相映成韵,图文互为表里,别具一格。
《郑文公碑》全称穴魏故中书令秘书监使持节督兖州诸军事安东将军兖州刺史南阳文公郑君之碑》,又名《郑羲碑》。虽题名为《碑》,实则是摩崖石刻。刻于北魏宣武帝永平四年《五一一年》,距今一千五百年,共有内容大致相同的上、下两碑,都为正书。上碑在山东平度县天柱山绝顶,上碑二十行,满行五十字。下碑在山东掖县云峰山下端,下碑高三点四米,宽四点六五米,五十一行,满行二十九字,计一千二百三十六字。有碑额,阴文七字,为正书。文末有宋政和三年(一一一三年》秦岘等名人的题字四行。因上碑石质较差,字漫漶严重,故拓本流传较少,一般说的《郑文公碑》都是指下碑。此碑为光州刺史郑道昭为其父郑羲述功颂德而书写。因郑羲的谥号为郑文公,故简称郑文公碑。此碑的特点在于集篆、隶、草之长于一体。其结字宽博舒展,笔力雄强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