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长销40年的经典电影入门书《认识电影》4次修订版。自问世以来,《认识电影》已被翻译为十几种语言,并被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哈佛、MIT、纽约等知名院校指定为影视课程,深受全球读者和电影行业专业人士认可,被公认为了解电影艺术的入门佳作。《认识电影》从电影理论的典型视角出发,辅以大量电影片例,简明扼要地评论了电影艺术的方方面面。全书围绕电影制作核心要素组织结构,共分十二章,收录超500幅精美电影剧照和图片,章后附有延伸阅读,书末缀有重要词汇表和影片图例。作者以鞭辟入里的分析、新颖独到的见解和纷繁多样的视觉冲击,呈现给读者一个丰富多姿的电影世界。全新修订的4版修订增补了近100页内容:A.增添了对CGI、动作捕捉等当下电影前沿制作技术的阐述分析;B.更多对经典电影和好莱坞黄金时代电影的探讨,如《春
《星月为灯:我的编剧艺术》由罗周著
本书为“艺术教室”书系的一种。本书探讨了影视艺术的本质、属性、叙事方式、类型,观赏影视作品的审美尺度和价值判断,影视艺术批评的一般原则、批评标准及误区,以及影视艺术作品与暴力、科技、道德等的关系。分析透辟,结构完整。配有100多幅图,以辅助文字,使论述更透彻、直观。
《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增订版共3册)》系统编选120年来中国电影理论评论文献,认真而严谨,同时对文选对象贯之以历史的理解,在坚持理论学术性与电影艺术和历史视角基础之上,努力增加新的理解的维度。增订版除对原《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进行适当修订外,还新选人近十余年电影学者的代表性论文。电影理论的价值源于电影及学术思考本身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编者于每篇文章之前,均写有简要导读。
中国电视纪录片近50年的历程,是一个个回归过程。由政治回归到人性;由虚幻的英雄回归到生活中的个人;由空洞的说教回归到真实的记录;由边缘回归到社会现实;由个人化的行为回归到社会化的责任,等等。一步步都是对于纪录片本体和本性的探寻和归依。 本书根据风格、类型、功能等彼此关联映照的多种环境因素,把近50年的中国电视纪录片分为四个不同时期。虽然各个时期都有各自的明显特征,相互之间却也不乏勾连。在近50年的时间里,中国纪录片从政治化逐步演变到社会化,其间可以解读、值得解读的内容很多。不过,其发展的总的轨迹是一个从国家工具形态逐步演变为大众媒介形态,从政治产品演变为文化产品,从走向国际,从民族走向世界,从个人行为走向社会行为的过程。
电影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是如何被创造出来以达到特定的效果的?对波德维尔来说,电影就是创造存在于历史语境中的东西,而目的是产生确定的效果。波德维尔从这一核心主题出发,针对电影出于其电影的目的如何引导并改造文化和跨文化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全面理解的方法。书中还包含了五百多幅电影截图。对于任何一位电影学生来说,这都是一部书。
本卷为中国电影大典系列丛书之一种,所收录期刊的时间跨度自1921年4月1日至1940年11月,所收录的期刊达104种,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全面展示了这一时期我国电影业的发展状况。《中国电影大典》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社丁亚平研究员主编,汇集国内一批电影学者编纂的大型电影类大型文献类图书。图书收录自中国电影产生以来的影人、影片、机构、研究等详细信息,包括影人传略、相关典章、记忆评述,影片简介、相关评论等等。本稿件为《中国电影大典》影人影片卷第一卷,收录60位自电影诞生以来至1904年出生的影人
《东亚电影导论》2011年曾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被认为是“以拓荒性的史论之作”填补了东亚电影研究的“缺憾”。这次是对原著进行较大幅度的扩充、增补基础上的修订版。该书以国别电影为经,以比较研究为纬,全方位地梳理东亚四国电影的发展走向,对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电影思潮与流派,对一些代表性的导演和代表性的作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解剖,并对东亚四国电影的相互影响和渗透进行了富有深度的探讨。全书条分缕析,疏密有致,资料翔实,点面结合,史论兼顾,在资料的爬梳和理论的建构上都体现出了独特的学术眼光和功力,是迄今为止国内外部对东亚电影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史论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