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多年前,作者开始观察父辈那一代的摄影人,到现在通过10年的商业摄影积累的大量实战经验和长期的观察总结中,发现一件很有价值的事情:大部分人摄影还停留在讨论用什么相机和镜头,记各种拍摄参数,严重依赖拍摄技巧,模仿复制他人作品的阶段。却忽略了至关重要的一面:要拍出好照片,需要摄影师有自己独立的观察与思考、需要走出舒适区、扩展自我能力的边界、提升自身的眼界与审美、了解自己的弱点并发挥自己的擅长,等等。这些在摄影技能技巧以外的因素被忽视,导致摄影的原创性严重滞后。 而《你为什么拍不出好照片》就是为了解决上述被忽视的问题,每一章节会针对一个如何拍出好照片的主题进行讨论。主题的内容涵盖摄影技巧、拍摄实战、影像思维、审美能力和个人能力边界的试探与扩展等。通过丰富的图片示例将众多真实案例分享
在《安德烈 塔可夫斯基:电影的元素》中,罗伯特 伯德详述了塔可夫斯基的主要电影作品 《伊万的童年》《安德烈 鲁布廖夫》《索拉里斯》《镜子》《潜行者》《乡愁》和《牺牲》,指出塔可夫斯基的电影是基于对土、火、水、气四种基本元素的检视或颂扬,电影的元素与孕育着可能性的时间的统一感是分不开的,而电影强化了人类体验中的这种统一感。在塔可夫斯基的电影中,是电影的元素使自然的元素得以存在。伯德诗性的语言与深刻的哲思就像缓缓诉说的画外音,为读者开启了一次别样的观影之旅,更为塔可夫斯基电影创作的美学原则提供了一次全新的研究。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电影学院的影视写作专业在全美国排名No.1,而《剧本(精)》作者理查德·沃尔特是这个专业的主席。他讲授的影视写作课被《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洛杉矶时报》一致评价为富有传奇色彩,不仅桃李天下,还有学生接二连三地获得了奥斯卡、金球奖等奖项。《剧本》作为这门课程的内容大纲,涵盖了标准的剧本格式、剧本修改方法、真实的业界环境,三十多年来被全世界一百多所大学当作教科书使用。通俗易懂,手把手教你写出一部专业的影视剧本。
《我的城,我的镇——景漂的故事》以非虚构的书写方式,对20余位中外景漂典型人物的人生理想、艺术追求及生存方式做全方位的记录,群像式地展示景漂们异样风采及其构成的美丽风景,从而反映出景德镇在当下创造的一种涵盖人文理想、艺术精神等诸多独特性的区域性发展模式,以世人瞩目的青春景德镇彰显时代的脉动。
我们如何理解电影史? 作为一部可读性强的入门教材,《世界电影史(第二版)》不仅论及多年来重要的影片、导演及电影机构,而且也考察了电影的生产、发行、放映、技术和接受。 这部教材按历史顺序分为四个部分,以技术的变化为时间轴:第一部分考察1895-1927年的无声片时代;第二部分从声音的出现开始,从1928年到1950年;第三部分从1951年到1977年,探讨电视出现和发展后的电影;第四部分是从1978年至今,集中讨论家庭录像机的出现和数字化转型的影响。 方便教学的主要特征: 每部分都设有时间表,有助于学生把电影放在一个更宽广的历史语境中。 个案研究包括具体的电影历史的细密分析,并特别强调电影接受研究。 超过500幅的海量配图,并附图片说明。 栏外注释使背景知识更加清晰。 词汇表使读者对术语的理解更清晰。 《世界电影史(第二版)》的
电影是一种年轻的艺术,也是一种成长得迅速的艺术。电影的历史发展,虽然有它自己的特殊规律,但是归根结底,它也仍然是社会阶级斗争的一种特殊反映,所以它也不能脱离这个一般的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世界电影的历史发展和中国电影的历史发展,都不断地证明着同志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论断的正确。这部《中国电影发展史》一次的、极为初步的关于中国电影历史情况的一份调查报告。它就目前所可能搜集到的材料的基础上,为中国电影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勾画出一个大致的轮廓。
电影是一种年轻的艺术,也是一种成长得迅速的艺术。电影的历史发展,虽然有它自己的特殊规律,但是归根结底,它也仍然是社会阶级斗争的一种特殊反映,所以它也不能脱离这个一般的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世界电影的历史发展和中国电影的历史发展,都不断地证明着同志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论断的正确。这部《中国电影发展史》是一次的、极为初步的关于中国电影历史情况的一份调查报告。它就目前所可能搜集到的材料的基础上,为中国电影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勾画出一个大致的轮廓。
王军、李燕蓉主编的《中国影视娱乐产业经典案例指引(中国影视法律实务与商务宝典姊妹篇)》作为《中国影视法律实务与商务宝典》的姊妹篇,本书旨在通过介绍、分析选取的典型司法案例,对影视行业中会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梳理,为影视行业从业人员提供法律帮助,阅读对象可以是影视行业企业管理者、法务人员、主创人员、行业律师、产业研究人员等相关人员。
林洪桐编著的这本《电影化叙事技巧与手段(经典名片优秀手法剖析)》是一本电影技巧的百科全书,涉及编、导、摄、录、美、剪等创作技巧。 《电影化叙事技巧与手段(经典名片优秀手法剖析)》读者覆盖面广博,既适合于教师,在校本科生、研究生与应试考生,也适合于一线的编、导、摄、录、美、剪、制片等创作人员及理论研究者……
在迪迪-于贝尔曼的整体写作中,电影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存在,他将电影作为一种移动媒介带入对艺术史的研究。他早期对于电影的兴趣主要源于其对蒙太奇方法的关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他提出了在艺术史背景下对蒙太奇概念的理论重构,并从一开始就超越了对静态图像的电影使用的艺术历史兴趣。自2008年以来,电影已经成为他关注的日益政治化的理论核心。从1995年他在关于乔治·巴塔耶的视觉文本的艺术史分析中第一次引用了现代主义电影理论,到撰写“历史之眼”系列最后一部的2016年,本文选一共辑录了迪迪-于贝尔曼19篇文章。总体上看,这些选文涵括了迪迪-于贝尔曼电影理论的四个主要面向:源于“图集”认识论的蒙太奇方法、大屠杀—影像的伦理反思、人民—影像的抵抗政治、从情感走向起义的行动—影像。
这是一本电影研究方面的书。这本书探讨了德勒兹对电影理论的贡献。根据德勒兹观点,我们已进入到一个可以被描述为“元电影”的宇宙。他在图像研究方面所发明的概念意味着一种新的图像学知识,这些知识决定了我们的感知和自我感觉:我们的主体知觉形成于动作图像、感情图像和时间图像。我们生活在一个视觉文化的矩阵之中,这个总是处于移动和变化之中。每个图像总是连接到一个影响和力量的集合体上。这本书提出了一个模型,并分析了许多具体的例子,指出使用德勒兹的理论研究电影的方式及效果。
“电影并不为你所希望看到的‘美’而存在,电影为触动人心而存在。”《电影,我略知一二》是贾樟柯导演的电影学习笔记,也是写给大家的电影通识课,共十七讲。他以百来部经典影片为案例,从电影观念谈起,谈及的主题包括但不限于:为什么要用长镜头?什么是电影的运动基因?怎么理解创新和反叛?什么是作者电影?场面调度怎么做?纪录片不是电影吗?电影是一种怎样的语言?为什么说表演是所有人的工作?等等。导演是一个每时每刻都在做出决定的工作,在创作的时候,支撑导演反应速度和质量的是日积月累的对电影的理解。无论你是 影迷还是电影爱好者,都值得跟贾樟柯导演一同思考电影的这些根本性问题,它们正是电影作为这个时代 重要的大众媒介的成因。本书既是对电影史与电影观念深入浅出的介绍,是贾导近三十年电影创作从业经验的总
电影是历史的见证、时代的缩影。红色经典电影更是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的利器。本书秉持传承习近平总书记红色基因理念,运用大历史观和正确党史观,全面、客观、深入剖析反映近现代中国和百年来我们所取得的辉煌历程与伟大成就的红色经典电影,借助革命英雄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红色艺术感染力,帮助当代青年人不断校正自己的人生坐标,从而真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
阿比·瓦尔堡(Aby Warburg)是20世纪最重要的艺术学家之一,《记忆女神图集》是他被人提及最多的作品,这个大型的图集研究成为他生命后期的核心成果,旨在研究西方文化中的古代“遗存”在后世的艺术中何以重生。本书是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图像实验室于2022年举办的“瓦尔堡在中国”工作坊和学术论坛发表的文章结集,根据论文研究主题分为“阿比·瓦尔堡研究”和“《记忆女神图集》研究”两部分,为阿比·瓦尔堡的国内研究提供了重要思路与方法。
邪典电影(cultfilm)在电影学界和电影爱好者之间是一个非常有名,但又总是伴随着含混和误解的名词。它在电影发明的早期就初露端倪,历经近百年的发展,在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集中爆发。今天,电子媒体时代的邪典电影不仅没有如一些评论家认为的那样正在消失,反而已渗透到电影产业,甚至日常生活之中,成为某种亚文化的风格、电影生产的惯例、市场营销的策略或是宣传与发行的常规手段。 《邪典电影:一种亚文化的历史》将邪典电影作为一种电影亚文化进行研究,这是一个新的研究框架,与之相对应的是主流电影文化,即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就占据全球霸主地位的好莱坞电影文化。将邪典电影的发展置入好菜坞的历史语境中进行考察,探究它的概念、范畴、类型及意识形态的表述,观察其是如何在特定的时期显露出来,如何得到身份确认并被贴上标
影像是文字之外的另一种表达形式。从被“拒绝”到今天,已有十余年,回顾与展望完全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