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古籍修复师历时七年,寻访了中国13个省、自治区的全国古法手工造纸地。她以亲身经历结合专业视角,考察了各地传统手工造纸技艺及传承现状,记录了 寻纸 过程中的点滴。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探寻手工造纸术孜孜不
四平调剧种属于河南省珍稀剧种,2006年商丘四平调获国务院批准列入批国家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四平调传承剧目剧本整理汇编》是对商丘四平调传承、发展的一次抢救性整理,汇集了自1945年四平调加入丝竹伴奏以来,各个时期备受大众赞赏的8个代表性优秀剧目剧本:早期(1945 1977)的《陈三两爬堂》《扒瓜园》,中期(1978 2003)的《小包公》(上部)、《裴秀英》、《梅香》,近期(2004年至今)的《哑女告状》《蒙正与瑞莲》《恩怨亲家》。本书不仅具体而真实地反映了四平调的历史面貌,而且为四平调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据可依的宝贵研究资料,对四平调的继承和发展意义重大。
以中国古代叙事观念为指导对中国古代戏曲理论 关于叙事的史料进行全面挖掘,在此基础上梳理出了中国古代戏曲叙事理论的发展轨迹,呈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代戏曲叙事理论史。在方法上,探索出了以历史为主与逻辑为主相结合的理论史撰述方法,从古代戏曲叙事理论的历史发展以及理论内部基本要素的逻辑演变两方面对古代戏曲叙事理论史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既呈现了古代戏曲叙事理论的历史存在、历史发展,又展现出了理论内部要素的逻辑演变,体现了理论史的史学品性。
《条幅名品精选·原寸复制高清大图:徐渭(4)》精选徐渭的作品,徐渭艺术造诣全面,博涉文学、戏曲、书画等领域。曾自谓“吾书,诗二,文三,画四”。他的诗注重表达个人对社会生活的实际情感,风格略近李贺,问学盛唐,并杂取南朝,出入宋元,而终不失其为自我。
《风姿花传》是世阿弥所著的能剧理论书,也是世阿弥留下的21部能乐理论著作中最早的作品。此论著以观阿弥的教导为基础,加上世阿弥自身领会的对技艺的理解著述而成。 世阿弥在15世纪初完成此论著。全书共七篇,前三篇是在应永7年(1400年)写成,余下的是在其后20年间写作、改订而成。“幽玄”“模拟(物真似)”“花”这些讲述艺术神髓的说法可以在本书里找到根据。它是最古老的能乐理论书,可以说是日本最古老的戏剧理论。《风姿花传》的内容包括能剧的修行法、心得、演技论、演出论、历史、 能剧的美学等。它既可作为能剧的技艺理论来读,也是日本美学的古典。
《风姿花传》是世阿弥所著的能剧理论书,也是世阿弥留下的21部能乐理论著作中最早的作品。此论著以观阿弥的教导为基础,加上世阿弥自身领会的对技艺的理解著述而成。 世阿弥在15世纪初完成此论著。全书共七篇,前三篇是在应永7年(1400年)写成,余下的是在其后20年间写作、改订而成。“幽玄”“模拟(物真似)”“花”这些讲述艺术神髓的说法可以在本书里找到根据。它是最古老的能乐理论书,可以说是日本最古老的戏剧理论。《风姿花传》的内容包括能剧的修行法、心得、演技论、演出论、历史、 能剧的美学等。它既可作为能剧的技艺理论来读,也是日本美学的古典。
戏曲和曲艺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两颗璀璨明珠,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两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在很多方面有着共同的润腔内容和结构特点,也有着许多相同的创腔方法。本书介绍了较流行的一些剧种和曲种的唱段,从熟悉唱腔、选择唱腔、编配唱腔、创新唱腔、丰满唱腔等几个环节去总结唱腔设计中的共性规律,以使创作者在设计戏曲、曲艺唱腔时能触类旁通,获得启发。本书条理清晰,叙述简洁,谱例典型,通俗实用。书后附有“戏歌创作”专题,供有兴趣者参考。
《粤曲:一种文化的生成与记忆》考察近代粤曲的生成、发展与演变,还原并解析以粤曲生产与欣赏为中心形成的粤曲文化景观,从历史的回溯、形态的分析、艺术精神的解读、文化史价值的评述等具体角度对粤曲艺术进行整体观照与深入探究。 粤曲的近代发展与演变历程在班本粤曲、歌坛粤曲与唱片粤曲等三种曲本形态中具有完整而丰富的呈现。茶楼故曲、“私火局”自娱、唱片聆听既是粤人传统生活方式及娱乐形式的延续,也营造出城市化进程中粤曲艺术生存与发展的文化生态。时代精神与娱乐趣味兼收并蓄、文人情怀与世俗智慧的和谐融通,使粤曲成为粤人娱乐生活及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成为岭南文化的重要表征。 《粤曲:一种文化的生成与记忆》冀以粤曲为个案,挖掘历史,追寻记忆,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
张国良、王欣编著的《邮戏三国》,是用戏剧及年画等集邮极限明信片,来描述当今舞台上还在演出的传统三国戏和新编三国故事,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来叙说近现代有戏文的三国戏。这是一种艺术再创作,它在传统戏的基础上发展,区别于《三国志》《三国演义》,也区别于《宋元杂剧》《金院本》,通过推陈出新,给三国戏注入新的活力,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王尔德喜剧:对话·悬念·节奏》一书收入其四出喜剧作品,对领略喜剧大师的锦心妙口,并学习现代喜剧创作以及影视剧创作精髓都有极大的帮助。 同时,作为市场上一部足本收录王尔德喜剧作品的著作,对于王尔德喜剧作品拜读、研究提供了更全更准确的范本。
梆子戏形成初期,曾有 土戏 乱弹 桄桄 梆子腔 秦腔 等不同的称呼。后外地人把同州境内流行的梆子戏称为同州梆子,把蒲州境内流行的梆子戏称为蒲州梆子。在豫西北一带流行的梆子戏被称为 河南讴 靠山吼 土梆戏 。同州梆子向西北发展形成 西安秦腔 西府秦腔 汉调桄桄 等梆子剧种。蒲州梆子向北发展,吸收晋北民间艺术而形成北路梆子,在晋中吸收祁太秧歌而形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与中路梆子流传到京、津及河北城乡,受当地语音影响而形成河北梆子。河南讴进一步发展,成为豫剧的豫西调和祥符调。此后,豫剧在河南、山东一带又分化出平调和怀梆两个梆子戏剧种。山西上党梆子别具一格,它由梆、昆、罗、卷、黄五种声腔组成,在发展过程中曾与豫剧、怀梆相互影响。清光绪年间上党梆子流传到河北永年一带,成为西调,流传到山东菏泽一带
以中国古代叙事观念为指导对中国古代戏曲理论 关于叙事的史料进行全面挖掘,在此基础上梳理出了中国古代戏曲叙事理论的发展轨迹,呈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代戏曲叙事理论史。在方法上,探索出了以历史为主与逻辑为主相结合的理论史撰述方法,从古代戏曲叙事理论的历史发展以及理论内部基本要素的逻辑演变两方面对古代戏曲叙事理论史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既呈现了古代戏曲叙事理论的历史存在、历史发展,又展现出了理论内部要素的逻辑演变,体现了理论史的史学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