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研究戏曲美学的著作。说得更具体一些,它的研究范围基本是由宏观角度探讨戏曲艺术的特征,尤其是戏曲的“美”是由哪些成分构成的。戏曲是属于俗文化的通俗艺术。要是用句接近戏曲台词腔调而缺乏“学术性”的大白话来讲,那本书的任务就是从捉摸捉摸戏曲是个“什么样子的东西”入手,再进而捉摸这个样子的东西中有哪些成分是建构美丽的戏曲宫殿的主要支柱。
《乡村戏曲表演与中国现代民众》使用华北民间戏曲的文本资料,采用田野回访调查的方法,以河北定县为工作基地,时行历史学与民俗学的交叉研究,重点研究中国现代民众经历20世纪的思想变迁。人类的文化都是为满足群体生存、发展的要求,而产生、存在、传承和演变的。民俗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文化,它当然也是遵循着这种规律而产生和发展的。 民俗文化是在群体成员生活中,最基础的,也是极重要的一种文化。因为世上没有比民俗文化,更为广泛地紧贴群众生活、渗透群众生活的文化现象了。 从考古学上的资料看,远在旧石器时代,在那些过着原始生活的人群里,就有一些最简单的习惯存在,即后来民俗的幼苗存在。随着他们生活的不断前进,原始的习惯就更加增添和巩固起来了。 人类群体在进入有文字、制陶术、冶金术的所谓文明时期的社会
本书是一部研究戏曲美学的著作。说得更具体一些,它的研究范围基本是由宏观角度探讨戏曲艺术的特征,尤其是戏曲的“美”是由哪些成分构成的。戏曲是属于俗文化的通俗艺术。要是用句接近戏曲台词腔调而缺乏“学术性”的大白话来讲,那本书的任务就是从捉摸捉摸戏曲是个“什么样子的东西”入手,再进而捉摸这个样子的东西中有哪些成分是建构美丽的戏曲宫殿的主要支柱。
《民国时期上海舞台研究》偏重介绍民国时期舞台戏台的系统和舞台美术史料,梳理考察上海舞台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统计整理民国时期的各类演剧舞台;分析总结上海舞台民国时期的城市区域分布规律;分类分期整理民国时期不同剧场与舞台的演出关联关系;探赜挹览上海舞台系统的舞台美术状况及剧场舞台职员群体;整理统计民国时期上海舞台的遗存和现状。
山西神庙剧场的代表-晋祠、宋金山西神庙剧场的形成、元代山西神庙剧场的普及、明代神庙剧场的改进与改革、清代山门舞楼式剧场的广泛流行、山门舞楼式剧场的其他形制、清代神庙戏台的多样化发展、清代山西神庙剧场的全面繁荣。主要选取山西神庙100座,以其现存舞楼创始年代的先后为序,截止于清末民初,重点考述各庙主神来历及其历史演变,神殿、献殿、戏台、看楼等建筑特征、演剧概况等,图片约1000幅。
肖英编写的《中国古典戏剧肢体语言表演基础教学(附光盘)》上篇阐述了中国古典戏剧肢体语言的美学原理、特点和一般规律,并且辅以前辈艺术家在表演创作中大量丰富的实际例子,使得理论阐述更显丰润生动;下篇为训练教材,既有清晰的文字解释,又有图解和影像资料,操作性与实用性极强,比较适用于戏剧表演专业学生的学习。
本书收录了来自北京高等院校人物造型设计教学联盟师生的在人物造型领域的研究论文,并收录了由北京市教 委主办、中央戏剧学院和北京高等院校人物造型设计教学联盟于2019年举办的第五届北京市大学生人物造型设计大赛和2021年举办的第六届北京市大学生人物造型设计大赛,获得一二三等奖及奖的参赛作品。
《舞台行动:胡导戏剧导演文集》为上海戏剧学院戏剧鼻祖胡导老师的戏剧表导演论文集汇编,由"表演艺术论集""表演教学论集""演员论""导演艺术论集""导演教学论集""导演论"以及"遗存书目""胡导著述年表"等几部分组成。本书全面展示了胡导的表演教学的经验成果,对深刻审视当下表演艺术的思考探索,也极具借鉴与指导意义。
本书是舞台艺术的完备指南,对舞台艺术所涉及的创作及实践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全书共分十一章,内容包括导演、表演、舞台设计、灯光设计、服装设计、化妆、舞台监督、布景制作、宣传策划等方面。具体内容重实践性、操作性、既从宏观角度总览舞台艺术各组成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又从微观角度细致地分析创作实践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在实践分析中谈创作。本书是舞台艺术工作者的手册,同时也是学习戏剧的学生的有益补充读物。
本书包括:原始演剧;伎乐;舞乐;散乐;中世;田乐、田乐能等内容。
本书突出了舞台机械控制技术的特点与特殊要求,较全面地介绍了舞台机械设备所适用的控制技术以及一些应用实例。全书内容由基础部分、控制技术部分和应用部分三部分组成,共分七章。基础部分包括舞台机械设备概述、电力拖动系统基础和液压控制系统基础;控制技术部分包括舞台机械设备电力拖动控制技术、液压控制技术和计算机控制技术;应用部分主要介绍舞台设备控制系统设计的性能要求和指标,并给出了两个典型的舞台机械控制系统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