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传统戏曲口头剧本研究(精)/当代中国学术文库》首次系统、综合地研究了传统戏曲“口头剧本”。著作采取文献史料与田野考察资料相互参证、补充的方法,一方面,系统梳理口头剧本的历史脉络及其与书面剧本的关系;另一方面,立足历史和现状两个维度,全面研究口头剧本的形态结构、编创与表演、技艺传承及其活动现状。全书资料生动鲜活,图文并茂,视角新颖,“论”、“述”水乳交融,深入探究传统戏曲即兴演剧形态,展现了民间艺人独有的艺术智慧和表演技能,对我国戏剧的发展史实及其规律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山西神庙剧场的代表-晋祠、宋金山西神庙剧场的形成、元代山西神庙剧场的普及、明代神庙剧场的改进与改革、清代山门舞楼式剧场的广泛流行、山门舞楼式剧场的其他形制、清代神庙戏台的多样化发展、清代山西神庙剧场的全面繁荣。主要选取山西神庙100座,以其现存舞楼创始年代的先后为序,截止于清末民初,重点考述各庙主神来历及其历史演变,神殿、献殿、戏台、看楼等建筑特征、演剧概况等,图片约1000幅。
《桃花扇》取材于历史而聚焦于爱情,但毕竟是戏曲而不是历史,为了成全艺术,并不拘泥史实。侯方域是浊世公子,末代名士,文采有余而风骨不足,难称英雄,所以也不是主角。《桃花扇》真正的主角,真正撑得起那把名扇的扇骨的,当然是李香君。侯方域未能峻拒阮大铖于前,又不能放弃试场于后,孔尚任舍其晚节不计,写到国亡就算曲终,这就是艺术,必须四舍五入。科学才保留小数点后的零头。《桃花扇》是本事始于秣陵,终于秣陵,顺理成章,当然应由南京的江苏省昆剧院来演出。早在十年前苏昆就曾演出此剧的改编版。今年三月在北京保利的剧院盛大演出的《桃花扇》,由话剧导演田沁鑫精心执导,不但保持了孔尚任原著的文本与精神,而且在舞台布景、灯光设计等方面融入了西方当代剧场的新技巧,乃使孔尚任的杰作以新的时空观念重新为南明的
编者在撰写《高甲戏》一书的过程中,除了秉承福建省艺术研究院剧种研究之史论传统外,也力图在历史性的描述与学术性的讨论中,从高甲戏的行当、表演、音乐、念白及剧目演出形态等诸多方面合力还原、构筑“高甲戏的历史形状与当下品貌”。
中国传统的舞蹈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的文明史。身为“龙”的后代,我们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源泉。作为工艺品的团扇,本身就凝聚着诗、书、画的神韵,散发着传统手工艺制作的精细与独具匠心。本书作者自1995年开始研究团扇舞蹈文化,在庆祝北京舞蹈学院建校50周年之际,《团扇舞韵》问世了。它与2002年11月北京舞蹈学院音像部拍摄的《团扇》教学片配套发行,较为完整地体现了笔者的学术思想与实践。
本书是从研究的角度出发的,其目的是通过这种方法把古老的湘剧音乐艺术做一全面的归纳与剖析,使之更、更具理论化,以此把湘剧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进一步推向社会,面向观众,使湘剧之花在百花园中更加灿烂夺目。
《中国音乐剧教学与创作研究(第5辑)》是“第七届中国音乐剧教学与创作研讨会”论文集,共收入论文34篇,分别来自几个国家的艺术的教师和学者对音乐剧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和梳理。《中国音乐剧教学与创作研究(第5辑)》探讨了音乐剧教学方面的新方法、动向,以及音乐剧创作的新研究成果,是音乐剧、舞美等等相关专业老师和研究者参考用书。
《舞台行动:胡导戏剧导演文集》为上海戏剧学院戏剧鼻祖胡导老师的戏剧表导演论文集汇编,由"表演艺术论集""表演教学论集""演员论""导演艺术论集""导演教学论集""导演论"以及"遗存书目""胡导著述年表"等几部分组成。本书全面展示了胡导的表演教学的经验成果,对深刻审视当下表演艺术的思考探索,也极具借鉴与指导意义。
《的舞台艺术》在该刚首轮演出结束后,即时将主创人员的创作心得、各方反馈意见和演出剧本整理成册,时间揭秘台前幕后的生动细节,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其舞台艺术成就、总结创作得失。《窝头会馆》能与《茶馆》相提并论吗?这部戏剧能否成为人艺艺术传承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她会成为人艺舞台上又一个盛演不衰的经典吗?相信读过《的舞台艺术》后,读者自会得出备自的判断……《窝头会馆》是北京人艺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隆重推出的献礼剧目。作家刘恒以其独有的人文视角聚焦平民百姓的生存困境,彰显悲天悯人的情怀;导演林兆华以返璞归真的舞台呈现,尽显朴拙大气的风范;加之五大明星的珠联璧合、精彩演绎,使这台京味儿浓郁的戏刚散发出诱人的魅力,赢得了良好的票房与口碑。
锦云是农民的儿子,他熟悉农村,熟悉农民。他出生于河北省雄县,“大清河北边一个闭塞的小村里,从小过着大河里洗澡,庄稼地里拾柴禾的生活。”毕业后,他埋头农村一气干了16年,锦云带着丰厚的乡村生活的积累走进了北京人艺,成为专职剧作家,创作出一大批颇有影响的农村生活剧,如《山乡女儿行》(与王梓夫合作)、《狗儿爷涅槃》《背碑人》《乡村轶事》,尤其是1986年发表演出的《狗儿爷涅槃》轰动了整个剧坛,演出了近50场,盛况空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