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场幕后对大众而言是很神秘的,妹尾河童通过自己有亲和力的细腻文字,丰富的设计原稿、演出剧照将剧场的方方面面展现在读者面前。他表示“本书并非为了舞台界专业人士所写的技术书籍,而是要向‘从未看过戏’的读者介绍‘戏剧’的趣味。”即便如此,剧场人不能错过,因为《窥看舞台》为专业人士与一般观众搭起作品之外的另一座桥梁;对有志于表演、戏剧的年轻人而言,《窥看舞台》更是进入宝山的踏脚石;而一般读者肯定也能以“窥看幕后”的轻松心情体验舞台背后精彩的故事。
戏曲角色创造课的开设,是为了弥补过去戏曲表演专业的学生在专业主课学习方面的不足。戏曲传统教学的剧目课,作为中国民族传统的成品教学模式是行之有效的,可以全面培养学生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能力,但局限性在于容易养成学生模仿意识强而创造意识弱,不善于对传统戏的角色进行再创造,也不适应演新编古代题材戏和现代戏。近些年开设的戏曲表演史论课,可以提高学生戏曲表演方面的理论水平,但理论与舞台实践的结合,尚缺少中间的过渡环节。开设戏曲角色创造课,就是为把剧目课与表演史论课有机地结合起来,力示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对演员来说,要在剧本、导演、音乐、舞美创作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即表演的创作,结合所学剧目,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剧目课好比鸟的主体,而表演史论课和角色创造课犹如鸟之双翼,可以促使学生
《中国戏剧史(精装)》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研究中国戏剧史。突破了传统的史料考订、剧目汇集等方式,而是把中国戏剧史和中国人的精神动态史连在一起阐释,既把戏剧现象推上了高位,又使精神现象摆脱了抽象。这部《中国戏剧史》原写于二十多年前,是余秋雨先生在戏剧领域的专业之作。从前用的书名是《中国戏剧文化史述》,为的是突出“戏剧文化”这个概念。因为余秋雨先生当时在学术思想上正经受文化人类学的激荡,只想通过戏剧的途径来探索中国人“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过程,因此,“戏剧文化”这个概念指向着一种超过戏剧门类的广泛内涵。但这么多年下来,他觉得“文化”的用法越来越不着边际,当初的意图已很难表明,不如干脆舍弃,留剩一个更质朴的书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