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戏曲作品意涵丰富,是敞开式文本,借由不同理论的视角,这些作品呈现出 多的“景观”。本书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利用叙事学、互文性理论、空间理论等解读古代经典戏曲作品;一是借助“知识考古学”与话语分析,对戏曲研究的学术史话题予以探讨。两个方面一古一今,指向的都是古典戏曲如何被现代接受、古典戏曲如何被现代理解。 从研究方法上看,本书注重文本细读,所研读的古典戏曲均为经典作品,所讨论的戏曲研究史论题大都深刻影响着现当代戏曲研究范式。从学术价值上看,本书所提出的一些具体的学术观点,有助于戏曲史的深入研究,如《汉宫秋》将写入昭君殉节情节对后世昭君戏的深远影响,明人热衷元“以曲取士”说与对当时科举制度批评的密切关系,“悲剧”应用于中国戏曲批评中的世界文学愿景等。
近代意义上的戏剧学研究,在中国则是二十世纪初开始于王国维的戏曲史研究。尔后对中国戏剧历史的研究不断有新的创获,如吴梅的《中国戏曲概论》、周贻白的《中国戏剧史长编》、任二北的《唐戏弄》、张庚、郭汉城主编的《中国戏曲通史》等。对外国戏剧理论的介绍研究则有宋春舫、余上沅、洪深、熊佛西、张庚及顾仲彝等人。欧阳予倩、田汉、焦菊隐、黄佐临等人则试图通过艺术实践和理论研究,建立中、西结合的新戏剧体系。近年来,戏剧理论的研究视野大为拓宽。戏剧概论、戏剧地方志等研究正在全面展开,而且还出现了建立与戏剧学有关的交叉学科的尝试,如戏剧社会学、戏剧哲学、戏剧心理学、戏剧生态学、戏剧管理学、戏剧教育学等等。本书集结了此领域的研究文章二十余篇。
色彩是人类经验的基本元素,因此,一本关于色彩的书即是传递人类经验的作品。 本书讲述了20世纪的色彩故事。用引人入胜的文字和美轮美奂的图片评述诸多潮流元素,以色彩的世界标准语言潘通PANTONE?回溯100年色彩潮流,再现社会百态和历史文化。书中收录300余幅具有代表性的图片,以10年为单位,筛选出80个关键主题,辅以80组经典配色组合,涉及艺术、设计、时尚、家居等领域,反映了潮流的走向、时尚的变迁及万千色彩的复兴。 本书收录所有作品的色彩都经过潘通PANTONE?调校认可,并以潘通PANTONE?独有的语言加以诠释,展现了潘通PANTONE?在色彩沟通领域的专业与坚持。
《说马连良》由中国戏剧出版社编,是“中国戏曲艺术大系”中的一本。《说马连良》主要介绍的是京剧大师——马连良。马连良在京剧舞台艺术方面作出了难以估计的巨大的贡献,从上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一直活跃在舞台上,是一位博采众长而具有独特风格的表演艺术家,世称“马派”。他在坚守本体、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另辟蹊径、一戏一格,创作了一批具有鲜明“马派”特色的代表剧目,至今依然保持着旺盛的舞台生命力。
本书围绕演员的创作心理,将心理学、艺术心理学基本原理同演员表演艺术创作相结合交融,围绕“感知表演艺术”、“演员与角色的创造”、“心理与创作心理”等12个方面,对演员创作心理展开了较为广泛的议论和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力图从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从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方面设想,使心理学、艺术心理学服务于演员表演艺术创作,有助于提高演员的精神素质和进行艺术创作的潜在力量。
刘文辉著的《中央苏区红色戏剧研究》意图 传统研究范式,努力把红色戏剧还原到活生生的苏维埃革命场景中去,采用人类学、社会学、传播学、戏剧学等跨学科研究方法,重新审视红色戏剧的存在方式、主体构成、生产路径、艺术形态、艺术精神及文化内涵。作者强调,乡村革命历史空间里的红色戏剧不是单纯的戏剧艺术“作品”,而是独特的革命生活形式。革命激活了戏剧的本体精神,把戏剧还原为群体生活形式,纳入到革命的组织化程序当中,成为一种仪式化生活方式。革命推动戏剧与生活合一化。从这个意义上讲,红色戏剧运动不只是意识形态层面的“革命戏剧”运动,而是艺术精神层面的“戏剧革命”运动。论著在一定程度上补齐了中国话剧研究之短板,为构建 加完整的话剧史创造了条件。同时深入揭示了中国话剧传统的农村来源和革命基因,展现了
服饰造型设计作为综合艺术,它涉及文化、艺术,工艺、科学技术等多方面的因素。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人物造型设计的创作也受到一定制约。那么如何遵循整体协调统一,为戏剧影视艺术服务,如何利用设计语言和技术手段
本书为论文集。通过二十位理论研究员对迈斯纳方法训练课程进行的理性观察和梳理总结,从表演学及文化学、美学、艺术学的理论视角撰写的论文汇编。 表演实验教学工作室是一个以“演员培养”为中心的工作室,同时也是一个 化的表演教学平台,工作室通过项目实施,进而同 的艺术家、教育家们共同研究和实践,构建起既有 视野又具备中国文化特色的演员训练系统。
从“身心分离”到“身心合一”、从“心象”到“心境”,身心观念一直是缠绕在表演理论建构中一些无法回避的命题,但鲜少有研究深入对“心”进行解剖、阐释、辨讹误。本书通过从心理学视域切入表演来阐释表演理论中“从演员到角色”的意象生成问题,通过梳理试图捕捉演员如何在“身心合一”的情境下把握表演的神髓,通过剧本、演员、导演、观众、刷场五位一体的角度重新展开“身心命题”,力图建构具有中国美学观念的表演观、导演观,并力图在中国传统戏曲中发展符合当代艺术思潮、空间观念、场景美学的表演的“身心观念”。
民俗是戏曲形成、发展的土壤,戏曲是民俗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粤剧素有“南国红豆”美誉,又称“广府大戏”,是广府地区 大剧种,并流播于两广、港澳及海外有广府华人居住之处。粤剧由多种外来戏曲声腔与广府本土艺术形式不断融合丰富而成,身上烙刻着广府文化的地方印记、流淌着广府文化的历史血脉。 本书从外来声腔南来入粤到本地班出现,从粤剧改良到进入城市戏院,为粤剧进行了文化寻宗;从粤西“年例”到粤剧“福地”,探寻了粤剧在广府民俗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与此同时,本书还追踪了粤剧在两广、港澳地区和旧上海的流播与轨迹,以及粤剧在东南亚、北美的海外传播与广府移民间的渊源;剖析了粤剧与民间曲艺、广东音乐、南派武术间的互动关联,书写了用一方水土所培育出的一方戏。
本书稿为开明大戏院的百年回眸。开明大戏院1928年由苏州振兴地产公司集资建造,初名“东吴乾坤大戏院”,次年2月15日正式开幕,戏院承租者与后台老板多次易人,戏院先后改名为“大观园乾坤大戏院”“发记大舞台”“东方大戏院”等,1933年起,始称“开明大戏院”。开明大戏院在近百年间,为苏州戏剧文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上演海量京剧、昆曲、滑稽戏、评弹、电影等剧种剧目,丰富了苏州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且记载了很多苏州发展 有意义的事件,在苏州人的记忆中有着相当的分量。本书稿以期通过开明大戏院综述、名角谈开明、市民忆开明以及开明大事记四部分,图文并茂展开叙述,对开明大戏院作一个全面的梳理回顾。
本书作者对戏曲、曲艺的说唱语言进行了系统的加工整理,并编纂了传统戏剧语言中关于五音、四呼、喷口、力度、尖团、四声、反切、咬字、归韵、收声、变调、十三辙、贯口、盖口等方面的大量语言基本功理论知识,精选了戏曲念白、曲艺说唱及诗歌、散文、小说等篇目,以作为话剧、影视表演艺术台词课的补充材料。
......
《明清的戏曲》是日本学士院院士、中国文学研究领域的 学者田仲一成的代表作。在本书中,他凭借扎实细致的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以明清以来戏曲如何表现江南地区特有的宗族社会的理念为视角,考察明清时期江南的演剧体系及其产生的戏曲作品,一方面试图揭示组织中的演剧空间的形成过程, 另一方面试图揭示成立于这种演剧空间基础上的明清传奇戏曲的特征。 他将戏曲的上演和流行作为明清宗族社会的表象,通过对社会环境和社会阶层的分析,对戏曲的发展做了社会构造论的把握,并在后半部分对代表性的戏曲进行了逐一的概述。此书可谓别具一格的明清戏曲断代史。从人类学和社会心理学角度鸟瞰明清戏曲的研究方法,也是对中国戏剧史研究具有启发性的“他山之石”。
有原理、有方法、有实例的中国本土戏剧教育读本,深入浅出、图文并茂。本书在空剧团六年戏剧教育探索和作者八年个人生命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归纳与总结,形成以中国 传统文化为基础、以戏剧艺术为形式和手段、以生命发展为目的的“戏剧式教学”,这是具有中国文化基因的戏剧教育。戏剧式教学是一种跨学科的终身学习形式,本书针对传统教育难点提供具体解决方案:从全息生命观出发,将戏剧艺术、心理学和教学法进行结合,搭建系统的戏剧式教学方法论,并辅以大量的课堂实例与练习,让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可感,转化为智慧,实现持续成长,绽放美好人性。
书稿以时间先后顺序为经,以各民族戏剧艺术史为纬,提纲挈领、简明扼要地梳理了人类文化 的戏剧创作艺术,包括古希腊、古罗马悲剧与喜剧,印度梵剧,以明清戏曲为代表的中国戏剧,日本的“能”,以莎士比亚、莫里哀、易卜生、萧伯纳、契诃夫为代表的欧洲戏剧,以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以及新写实主义为代表的欧美戏剧思潮,等等。作者力图将每一民族的艺术视为世界艺术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加以论述,既突出重点(古希腊、古印度和古中国),又有对欧美各种戏剧思潮系统而全面地平面展开论述,点面结合,繁简得当, 适合作为大中专文科教材和戏剧爱好者的入门级读物。 该书自2005年面世以来,作为高校参考教材,一直深受广大师生喜爱,多次加印,经久不衰。此为该书第三版,从原先的“艺术教室”丛书中取出
本书是以中国近代戏剧改良运动的起始时段为内容,论述了戏剧改良运动发生的时代背景,梁启超、陈独秀、傅斯年等代表性人物的改良思想及主张,以及《二十世纪大舞台》《新青年》等 早创办和宣扬戏剧改革的杂志,南社、易俗社等不同戏剧组织;研究并分析了海派京剧、川剧、秦腔、评剧、粤剧等团体的近代新形态戏剧的创造。本书是近代戏剧研究中 系统性的著述,客观、严谨,资料翔实富赡。本次再版,作者进一步丰富了注释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