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戏是如何做出来的?翻开本书,你将走进英国国家剧院,身临其境地经历一台戏诞生的全过程!戏剧不只是表演。一台戏从创作到排练、从制作到演出的过程,是剧作家、导演、演员、设计师、制作团队等不同分工的脑力激荡与身体力行的合作。本书以独特的场景对话形式,图文并茂、生动清晰地展现了戏剧的历史进程,戏剧创作、制作的流程,兼具知识性、趣味性和挑战性中,丰富的细节和精彩多样的场景变化让读者仿佛与台前幕后的艺术家、能工巧匠乃至评论家面对面,一起展开头脑风暴,亲自参与一台戏的创作! 本书围绕英国国家剧院出品的《战马》《弗兰肯斯坦》《深夜小狗离奇事件》《一仆二主》等世界名剧的创作历程,真实再现了从剧作家迸发创作灵感开始,到导演与设计师确定布景、服化道、灯光、音响的设计方案,并由制作团队实现在舞台
每一个戏剧的产生,都同时需要一个不可或缺的舞台监督负责管理演员、导演、道具、灯光、音效等。《舞台监督》一书从提示书和人员关系管理的各个方面,介绍了一名舞台监督需要掌握的基本常识,它结合一个戏剧产生的全过程,从舞台监督获得录用、组织面试和排练、戏剧演出的运行和关闭等多个阶段,为读者阐述了如何成为一名好的舞台监督。通过采访其他舞台监督的形式,作者为读者塑造了一个经验丰富的优秀的舞台监督专业人士。本书对舞台监督在每个阶段的角色都进行了详细介绍。工作关系、组织工具、计划、图表、列表和表单、试镜、暗示、巡回演出和排练只是众多工作阶段中的代表。舞台监督的每周工作概述,对确保戏剧平稳运行的很多细节问题提出了明确的观点。较为全面的工作词汇为任何从事或希望从事这一领域的读者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中国戏曲通史(套装上中下册)/前海戏曲研究丛书》通过古代戏曲与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关系,探索一些戏曲发展的规律,为今天的戏曲理论研究与舞台实践提供借鉴、思路。全书共分为四编十三章,从 戏曲的起源与形成 北杂剧与南戏 、 昆山腔与弋阳诸腔戏 、 清代地方戏 较为清晰的勾勒了戏曲艺术发展脉络,既有对民间戏曲的重视与张扬,也不忽视文人戏曲和宫廷戏曲的价值与意义;既有对剧本文学的考辨论述,也深入涉及舞台表演各个环节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本书是由中央戏剧学院教师葛袁亮翻译的一本戏剧教育教学方面的译著。原著作者为美国的迈克尔 弗莱明。本书分为9章,从戏剧学习、规划课程、教学方案、戏剧评估、戏剧发展、戏剧与美学等方面多角度展示戏剧教育教学原理与方法,从本书中读者不仅可以体会到戏剧对培养孩子想象力创造力和沟通表达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也能够感受到原作者对戏剧教育的深厚情感,以及戏剧对于个人成长、社会互动乃至文化传承的深远影响。
这是一本讲述如何制作戏剧演出的应用性书籍。全书共分为五部分,一部分是导论,这部分介绍戏剧制作的含义;第二部分是戏剧管理概述,包括艺术管理、戏剧管理和演出行政管理等内容,主要阐释艺术和管理的含义;第三部分是筹备戏剧演出,包含戏剧演出的发起、策划商业演出、编写策划案、演出立项、组建剧组、编制制作预算、组织艺术创作等内容,阐述筹备戏剧演出需要做的管理工作;第四部分是剧目制作,包含舞美制作管理、进场前的准备、舞台合成及彩排、歌剧制作、演出运营等内容,阐述剧目制作的方式方法;第五部分为演出市场营销,包括演出营销管理、演出信息传播和票务销售等内容,阐述如何将演出剧目推广出去。
本书记录了中国知名音乐剧制作人李盾的音乐剧故事。全书共分为三部分,部分讲述他开始制作音乐剧前的人生阅历及对于音乐剧的酝酿;第二部分以其一系列中国原创音乐剧作品串起他的音乐剧故事,通过台前幕后的生动讲述,还原了其原创音乐剧的制作历程,也侧面反映了中国原创音乐剧的发展;第三部分收录了李盾对于音乐剧制作、音乐剧教育的所思所想。如何站在世界中心,讲好中国故事?李盾通过带领读者进入他的音乐剧世界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众所周知,汤显祖是明代著名的戏曲家,殊不知汤显祖因为其八股文写作之卓绝曾被誉为所谓 时文八大家 。在明清诸人眼中,汤显祖在戏曲创作之外的文学成就,才是其才学、才情的主要承载者。另外,汤显祖于政治上的种种作为,较之文学成就,更有彪炳千秋的意义。本书先是从家世与生平、师承与思想构成两方面介绍汤显祖,然后就其诗歌、戏曲、文赋、小品等类型的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尽可能全面向读者呈现具有丰富性与复杂性的多面汤显祖。
本书收录了李莉近年来创作的舞台剧本共19部。其中有越剧《八女投江》《山海情深》,苏剧《国鼎魂》《太湖人家》《绣娘》,上党梆子《太行娘亲》《沁岭花开》,沪剧《一号机密》,京剧《党的女儿》《双枪惠娘》《红色特工》《成败萧何》,新编历史故事剧《大汉女国医》《吕后母子》等,其内容涉猎古今题材,剧种多样,艺术功力饱满。
本书以中国古代戏剧观念的历史演进和古典戏剧理论的历史分期为 史 的线索,以 曲学 叙事理论 和 剧学 为三大体系,从横向角度清理古代戏剧理论的独特思想内涵,探索中国古典戏剧的理论体系、理论特色和价值功能,进而揭示中国古典戏剧理论的民族性格。此次修订再版,结合十余年专业研究新成果,精益求精。此书历来为中文系推荐之参考书目,也适合推荐给广大古典戏曲爱好者,可对中国戏曲理论有全面、系统的了解。
孩子剧团 是抗日宣传的一支重要文艺力量,于八 一三事变后在上海由一群受到进步思想主张影响的孩子组成,他们受到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关心和重视,积极拥护党的抗日主张,用演出的形式去宣传抗日救亡的爱国思想,为国家民族做出自己的贡献。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剧团从上海辗转江苏、河南,到达武汉,并转战湖南、广西、贵州等地,终成为当时重庆的一支规模百余人的青少年抗战文艺队伍,1942年随着国共合作的逐渐破裂被迫解散。该书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剧团相关资料收集整理的基础上重新编辑整理,通过大量的史料(当时的媒体报道、历史影像和当事人的回忆等)记述了孩子剧团的建立、发展、在各地的演出影响和终被迫解散的历史过程和经验总结,对于当下青少年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担当精神的教育培养颇有助益。
本书是中国知名话剧导演林奕创作的一部话剧入门读物。林奕作为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和上海捕鼠器戏剧工作室的导演,多年来创作了《无人生还》《东方快车谋杀案》《原告证人》《推销员之死》等一系列深受观众喜爱的话剧。本书以其代表作品、改编自阿加莎 克里斯蒂小说的经典悬疑话剧《无人生还》的创作与演出展开,聚焦于导演、演员、幕后人员的日常工作,全方位介绍剧场、剧本、布景、选角、音效及灯光设计等话剧相关知识,图文并茂,生动展现了话剧舞台背后的热爱与坚持。
2016年,我社首次以全集的形制出版了四卷本《郑怀兴戏剧全集》,收录原创和改编剧本42部,涉及莆仙戏、京剧、高甲戏、评剧、歌仔戏、越剧、汉剧等多个剧种。 时光荏苒七年过去,郑怀兴先生笔下花开不断、硕果累累,创作了《冼夫人》《关中晓月》《嵇康托孤》《灵乌赋》《仙霞古道》《烟波迷月》《范文正公》《钱四娘》《雷州驿》《蜡丸案》10部剧本。 为繁荣中国戏曲,为戏曲研究者提供资料,为戏曲专业人士提供读本,为激励和指引有志于戏曲的青年进行剧本创作,2023年本社将郑怀兴先生新作以《郑怀兴戏剧全集(续编)》的形制出版,以飨读者。
爱爱,国家一级演员,山西省著名艺术家。曾主演《打金枝》《明公断》《算粮》《三上桃峰》《走山》等剧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培养成长起来的新一代艺术家中的杰出代表之一,在晋剧舞台上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她的唱腔技艺大大突破前人,她创立的 爱爱腔 ,独领风骚40余年,成为晋剧旦角声腔之翘楚,受到广大观众和专家的普遍赞赏。《爱爱腔经典唱段集萃》集结王爱爱经典唱段,辅以声频,给读者如亲临现场般的感觉。《爱爱腔评论集》集结众多行家里手对爱爱腔的评论文章,切中肯綮,读来 有声有色 ,受益匪浅。
张庚、郭汉城编写的《中国戏曲通史(上中下)》通过古代戏曲与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关系,探索一些戏曲发展的规律,为今天的戏曲理论研究与舞台实践提供借鉴、思路。全书共分为四编十三章,从“戏曲的起源与形成”“北杂剧与南戏”、“昆山腔与弋阳诸腔戏”、“清代地方戏”较为清晰的勾勒了戏曲艺术发展脉络,既有对民间戏曲的重视与张扬,也不忽视文人戏曲和宫廷戏曲的价值与意义;既有对剧本文学的考辨论述,也深入涉及舞台表演各个环节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清唱剧《雷锋》是2014年由沈阳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与沈阳军区政治部前进文工团合作组织创作并成功首演的一部作品。这部作品以沈阳师范大学教学实践基地为依托,以演出的形式建立军队与高校的密切合作,开创了高校与军队文艺团体合作的新模式,为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拓宽了新思路。 该剧通过独唱、重唱及合唱,分别展现了雷锋参军、训练投弹、读书学习、劳动推砖、捐款、入党等十多个雷锋入伍后的学习、生活场景。随着音乐的不断转换,尘封了五十余年的记忆逐渐开启,翻阅起雷锋的真实生活,走进了雷锋年轻的心灵。本剧音乐磅礴厚重,展现了独唱、重唱和合唱等多种形式,烘托雷锋的高尚情怀。作曲家运用了丰富的创作手法,并在音乐中适当融入了东北的地方特色和新颖的流行音乐风格元素,实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较好统一。 本书收录这
本书是荣获 中国*美的书 中国好书 桂版好书 等多项荣誉的畅销作品《水墨戏剧》的精装典藏版本。 典藏版《水墨戏剧》将这本荣获多个奖项的图文书以更经典的面目呈现给读者,通过新的封面装帧设计, 精装四色, 既保留之前的精华,又增添新的亮点, 满足读者阅读、收藏审美需要。 《水墨戏剧》是戏剧专家洛地先生所著的关于中国传统戏剧的入门导读书,是一本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的一本戏剧艺术普及读物。作者以 观众是戏剧的上帝 这一传统戏剧的根本出发点为核心,从点戏、说破、虚假、团圆四个方面着手,将中国传统戏剧的基本特性和美学追求完整、深入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行文既言简意赅、透彻精辟,又生动诙谐、令人捧腹,读来妙趣横生、启发无穷,完全能激发起普通读者对我国传统戏剧的好奇与热情。锦上添花的是,本
自孔子揭示其忧患之一是 学之不讲 这一观点以来,在社会上进行讲学便构成了儒学的传统,而将此传统发扬光大,则莫过于近世中国的宋明时代,特别是16世纪阳明学时代更有集中的展现。 在阳明学时代,王门诸子推动的讲学已经超越了学术切磋的知识性活动的范围。这种广泛的思想交流,使得讲学具有了阳明心学的学派建构和身份认同的特殊作用。因此,对阳明学时代的讲学活动进行必要的文献梳理和学术研究,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和把握阳明学时代的社会思潮及其时代特征。 本书以收录原始材料为撰述形式,这些材料原是吴震教授为撰写博士论文《阳明后学研究》,大量阅读明人文献时随手摘录的,此次增订本对全书进行了全面修订和大量增补。全书以活动年表的方式,集中展现了16世纪初以来阳明学时代思想活动的发展样态,揭示了阳明学作为一场思想运
本书是中国戏曲学会中国当代戏曲表演艺术家创作经验大系中的一本,主要针对评剧旦角表演艺术家曾昭娟的表演特色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书中收录有其表演的《红高粱》《革命家庭》《寄印传奇》等六部作品。每部作品分别介绍其剧情梗概、创排过程、唱腔设计、服装舞美,以及角色感悟、演出难点,创新突破等。
《五十年来北平戏剧史材》的内容可以分成两部分。*部分是记录光绪八年(1882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间演出情况的 戏簿 ,收录了这二十九年间京城各戏班的部分节目单,虽然编排略嫌杂乱,但却是当时的*手资料。第二部分是周明泰自辑的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至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间各戏园演出的戏单,以演出时间排序,并注明演员姓名,较前一部分记录更有条理。这两部分合起来,可视为一部贯穿五十年的京剧演出史,是戏曲史研究者所急需的一手史料。更为重要的是,《五十年来北平戏剧史材》的内容虽以记录当时的演出剧目为主,但从这些记录中,能够看出当时戏班的结构、组织演出的方式、戏园的强弱盛衰、演员受市场欢迎的程度、名角和二路的搭配等等。辅以编者自制的统计表和索引,对于研究晚清民国时期北京梨园的演出情况,具有重要的
本书分上下册。上册为20世纪60年代整理的旦行表演基本功,示范者为当时旦行表演名家,有着浓郁的传统色彩,他们都是男旦,除了其中一位,已几乎不见任何相关记载。资料非常珍贵。有表演动作图片约200幅,并配详尽动作说明。下册为20世纪80年代整理的生旦行表演基本功,示范者为当代名家,卢吟词是老艺人,做旦行基本功的示范,其动作之雅之规范在潮剧界内有口皆碑;范泽华、陈丽华、陈郁英、陈丽璇是严师手上出来的*代女演员,多次与外剧种有面对面的学习交流机会,兼有丰富的舞台经验,她们在继承的同时,也发展了这种艺术,她们都是当下主要的潮剧艺术传承老师。这批拍摄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表演教材,是她们正当盛年时的作品,带有其自身的风格特点。目前传统文化多有不传统的诟病,这套教材留下30多年前的严谨和规范,如果用以匡正现
明清小曲作为曲子后生发的一种类型,其艺术本体集合了曲子系统中制曲技术、创腔手法与多种音乐结构体制的精华于一身。本书运用历史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从内在逻辑上 接通 中国音乐历史上一直存在的 时调 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