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专为3岁至8岁儿童设计的实用戏剧游戏手册,包含40节课程计划,200多个独立的戏剧游戏,教学提示清晰简单,易于操作。本书内容是基于国际先进戏剧教育经验研发而成的一套完整的戏剧课程,涉及团队协作、声乐练习、角色扮演,以及服饰装扮、木偶制作和故事表演等一系列丰富的活动,为孩子们提供了一种充满活力、创新和参与感的戏剧体验,有针对性地培养儿童早期的各项技能与综合素质,帮助孩子在探索与研究中形成创造性思维,并建立自信心。书末还附有课程模板,为从事儿童早期教育的工作者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参考。
林玫君*的《儿童戏剧教育活动指导--肢体与声音口语的创意表现》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儿童游戏为出发点,系统地介绍了戏剧如何联结教育,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书中以初次参与戏剧活动的师生为对象,依学生的发展与经验能力,从 暖身活动、肢体动作、感官想象、声音口语 四类基础活动,设计了 系统性 的戏剧活动,每类活动都包含初级、中级至**的课程。让学生发挥创意,表达想法,开发身体潜能,以促进自我学习动机和自信。课程内容均来自现场行动研究的活动案例,步骤清楚,操作性强,让教师清楚易懂,马上就能上手。*后,针对一般教师*棘手的 戏剧课堂经营技巧 ,做专门的介绍,为新手教师提供清晰的课堂教学指南。
这是一本用于演员排练的戏剧游戏书。本书收录了77个游戏,作为导演带领演员确定和深入剧作文本世界的有效手段。书中以剧目的体裁为切入点,根据写作风格的特殊性对表演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探索方法,借助声音和音乐帮助演员创造剧本中的世界,使排练变得积极、投入、严谨而富有情趣。本书最后亦提供索引,按照能力要求、合作形式、创作方式等给游戏分类,所有这些游戏都是提升演员创造力、团队凝聚力的法宝。
瓦格纳在很大程度上是尼采的引路人,一度是亲密的 战友 ,后来又是尼采树立起来的主要 对手 。从 战友 到 对手 ,瓦格纳伴随尼采思想生涯的始终。尼采对瓦格纳所做的最后的清算是在1888年,是他思想生涯的最后一年,在一年内完成了《瓦格纳事件》《尼采反瓦格纳》两本著作。字里行间充满着尼采对瓦格纳深具匠心的哲学洞察。本书特将这两种著作结集出版,为读者研究提供方便。
本书系统介绍了英国皇家戏剧学院(RADA)演员训练方法。该训练法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晚年的身体记忆训练法、凯思 约翰斯通即兴表演法和亚历山大训练法为基础,注重声音的磨炼和身体的表现,培养演员对身体的掌控和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一百多年来,RADA向英国国家剧院、皇家莎士比亚剧团乃至影视行业输送了大量优质的演员,如费雯 丽、约翰 吉尔古德、安东尼 霍普金斯、拉尔夫 费因斯、汤姆 希德勒斯顿等。 全书从了解身体的构造开始,到把握与空间的关系,再到发声、理解台词、综合表演,整个训练过程理论与练*相互辅助,文字与示范图例相互配合,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既适用于表演教师和影视戏剧导演,也可供演员自行练*。
本书名为《当代剧场与中国美学》,是陶庆梅对2000年以来的中国大陆本土戏剧实践,做出带有问题意识的整理与研究推进。书中围绕国内演出过的一些重要戏剧作品,展开叙述、分析与讨论,深入思考、剖析当代欧美现代戏剧理论的历史脉络与概念内涵,并尝试在与当代西方现代戏剧理论对话的过程中,建构中国自己的戏剧理论语言。 由于20世纪中国文学,尤其是戏剧文学与实践,深受西方影响。如何在新时代形成自己的戏剧理论语言,不仅是戏剧一个文艺门类的问题,更包含了对中国文学乃至中国学术的自身理论建构的可能性问题。这对中国文明伟大复兴前夜的思想文化界,可谓至关重要。
本书呼应《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 教育戏剧 理念,重在通过戏剧学习增进青少儿语言沟通能力 如何在与他人的对话中运用创造性的互动方式,建立起正向的、有效的、且有趣的沟通,以及同理共情的能力。本书由一系列简短而生动的戏剧对话构成。每段对话均围绕家庭、朋友、爱好、诗词、上网、运动、食物、电影等与青少儿生活紧密相关的主题展开,将读者带入多样化的场景,让我们因戏剧而相遇,因懂美而丰富,在对话游戏中不断成长。 本书依托于F 剧场戏剧美育活动课系列,该课程自2020年起先后在北京市东城区21所中小学校开设。本书是该课程配套用书,既可作为校内外戏剧美育课、沟通课与班会课学材,也适用于团队破冰游戏及家庭场景,亦可供戏剧爱好者阅读使用。
nbsp nbsp在 中国民族民间舞 的发生研究中, 边疆音乐舞蹈大会 是一个非常有趣的 事件 。它一方面被学界高度肯定,强调其原生性的意义,另一方面,它又被 巧妙 遗忘,诸多学者无意识地将其没入隐隐约约的宏大历史之中。这也就凸显了记忆和遗忘的辩证逻辑;记忆乃是社会性的集体工程,而遗忘却比记忆更加消耗精力和资源。《记忆的话语机制与文化逻辑 中国民族民间舞 的发生》尝试以此为切入点,回溯20世纪40年代以来, 中国民族民间舞 的发生轨迹。通过梳理 中国民族民间舞 从业群体、审美形态的发生与发展,探索这一审美符号系统生成的复杂原因与时代特性。同时,从 文化记忆 的理论视角,重审 中国民族民间舞 学科发展中有关 边疆音乐舞蹈大会 的 记忆 策略,并以此为案例,呈现 记忆 建构过程中的话语格局。
幼儿戏剧教育作为一种多元艺术形式,近年来在幼儿教育界受到特别关注。本书针对幼儿戏剧与幼儿教育结合较多,但是关注文学较少这一情况,特别强调幼儿戏剧的文学要素。全书分为 戏剧基础理论篇 和 戏剧实践运用篇 ;理论篇共有两章,分别为 戏剧的概貌 和 幼儿戏剧 ;实践篇共有三章,分别为 经典戏剧鉴赏与排演 幼儿戏剧鉴赏与编排 幼儿戏剧活动 ,书中既有理论指导,又有剧本赏析,幼儿戏剧改编和排演等实践指导,*后附录部分的经典幼儿剧本是很好的编排参考。本书适合作为高校、大中专院校戏剧课程教材。
昆曲溯源际上进北京已经有五百多年了,在此期间也曾几经兴衰而立于不败之地,这都是因当时儒家治国的封建社会体制所造成。具有儒家思想的文人们,他们创作的那些传奇文本是符合当时社会需要,而后则是不受儒家以及封建社会的制约时代,昆曲的振兴也就自然无力回天,现仅凭剧作者或艺人的努力,是不能改变它衰亡的命运? 续编还在与昆曲有关的艺术边缘作些介绍,特别是对昆曲是礼乐文明的延续做出总结,这些观点也是对昆曲美学上的新突破。面对儒学艺术教育,作为昆曲研究者的张卫东先生也是不断实践,有些对读古书吟诵的文章深入浅出,道出民间教育与当代社会需走的一条中庸之道。
西安是享誉国内外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经济社会根基、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久远的文明传承。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古都西安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拓印下无比瑰丽的史诗和波澜壮阔的画卷。 《古都西安》这套大型丛书,让人们对西安有更深刻的了解,能够触摸到西安的历史脉络和文化特征,感受到它的灵魂,让西安走向世界,再架起一座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丛书按照从古至今、全面系统的原则分篇编排。每篇或按时序,或分类论述,但总的体例大致划一,以求系统、准确、全面而又有重点地介绍西安。本册主要介绍汉唐长安的乐舞与百戏。
本教材注重在《戏剧鉴赏》课的教学中,要通过鉴赏戏剧作品,学习戏剧鉴赏理论,参加戏剧鉴赏活动等环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品位。通过《戏剧鉴赏》课教学,还要帮助学生了解、吸纳优秀戏剧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我们编写了这本高职院校适用的《戏剧鉴赏》。这本《戏剧鉴赏》以戏剧的发源、形成、繁荣、发展的过程为线索,介绍了我国不同时期戏剧的状况及主要代表作品,篇末集中介绍了有关戏剧理论。 本教材适合用作高等院校艺术选修课教材。
著名戏剧导演田沁鑫推出的新书《田沁鑫的排练场之四世同堂》中,收录话剧《四世同堂》剧本、导演阐释及田沁鑫与北大学者韩毓海、孔庆东,该剧舞美设计薛殿杰、戏剧阐释杨阡创作对谈等内容。 中国鲜少有好的原创作品,以当代的新视角改编名著,当然是原创。不过现在粗制滥造的改编太多,让许多观众提到改编叹气摇头。我想改编能既保留原著精华不失文学性,又呈现新意让当下观众觉得好看,只有绞尽脑汁咬牙坚持。 话剧《四世同堂》的剧本,田沁鑫正是在这种心态下出炉的。
本书精选了儿童戏剧表演学习中的一些经典作品,题材涉及广泛,具体包括语言基础训练、儿童诗歌、古诗词、戏剧游戏、戏剧小品与儿童短剧、寓言故事,汇编作品适合7~11岁少儿初学者。书中作品涵盖了中国歌剧舞剧院考级委员会指定的朗诵考级内容,戏剧作品为六 一艺术团教师的教学成果,经过多年实践后集结成册,时代感强。本书中的每个训练后都给予了简洁明了的教学提示,不仅可以作为儿童学习戏剧表演的一本辅助性教材,更是教师在戏剧表演艺术教授过程中的一本专业性指导教程。书中的作品内容可以为更多的幼儿园和小学提供节目素材与启发,实用性强。
哈姆雷特有一句著名的话: 戏剧表演就像举起镜子观照自然。 但是与镜子里的映像不同的是,戏剧中的形象是由真实的物体构成的,其中瞩目的就是人的身体,其在映像的世界之外是独立的存在。在整个西方戏剧史中,有一些时候隐藏在幻觉之后的现实被展示出来。近年来,欧洲和北美戏剧开始唤起人们对其作品中真实元素的关注,即表演者的直接呈现 他们并不创造角色,他们甚至不是演员,而是作为自己出现在舞台上;文本不是由剧作家创作的,而是来自现实生活:有时候演员和表演者(跟观众)共处于真实的环境,其中包含有他们可以直接接触到的真实元素。 马文 卡尔森认为,这些戏剧无论在实践层面上还是在现象学层面上,都构成了戏剧的重大转向,它不再模仿 而这正是自亚里士多德以来戏剧的核心。《打碎哈姆雷特的镜子:戏剧与现实》考察了近当
本书以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戏曲舞台与银幕上的莎剧改编与演出为研究对象,选择了十余出改编个案,涵盖了京剧、昆曲、越剧、豫剧等中国人民耳熟能详的主要剧种以及一部电影改编,在探讨相对传统的戏曲改编的同时,也加入了对实验性独角戏以及双语戏剧改编的探讨,从学理的角度客观地分析在改編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与方法,所发生的改写与变异,所产生的新的内涵与意义,反映出莎士比亚戏剧在当代中国跨文化改编与演出所具备的世界胸怀及强烈的本土意识。本书研究莎士比亚戏剧的戏曲改编,有助于了解东西方戏剧的新动向以及发展趋势,深化我们对莎剧文学经典、戏曲艺术范式以及跨文化戏剧这一文化现象的理解与认识。
十七年“社会主义戏剧”可以明显地分为三个阶段,1949年至1957年是*阶段,以政治颂歌和捍卫新生两种模式为主,1957年至1962年是第二阶段,以革命史重塑和乌托邦想象两种模式为主,1962年至1966年是第三阶段,反修防修模式统摄了这一时段的戏剧类型。*章主要对十七年“社会主义戏剧”的发展阶段及形成的各种戏剧模式进行总括性描述。第二章至第六章是对各种模式的详细阐释,其共同点是以问题意识统领每章的分析,把握每种模式所特有的质素,挖掘其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各种模式之间相互指涉、互为依存。第七章是从传播学视角对十七年“社会主义戏剧”的传播环境、传播机制进行整体观照,第八章是从整体上对十七年“社会主义戏剧”的各种模式所投射的价值内涵和逻辑特征进行分析,爬梳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由*初的理论存在到付诸文化实践的脉络及调整,
非遗广西 丛书是全面介绍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及读物,共20种,涵盖40多个非遗项目。编纂出版该丛书,旨在保护、传承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广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广西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和传播力。丛书入选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工程扶持项目。 桂剧是广西主要地方剧种之一,也是我国十大剧种之一。桂剧发端于明代中叶,主要流行于广西桂林市、柳州市、贺州市、河池市等地,波及湖南南部地区与广东西北隅。桂剧以桂林方言演唱,融会了桂北特有的风土民情和人文特点,博采众长,逐步形成了细腻婉约、灵秀生动、刚柔并济、富有乡土气息的风格特色和贴近生活的质朴简约之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桂剧列入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本书内有6个视频二维码,扫码即可欣赏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