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应该说是通俗的,不过其内容并不少。有关中国戏曲发展的许多问题,该说的都说了,而且说清了。尽管是“史略”,但依然保持了中国戏曲发展历史面貌的完整性。作者所省略的主要是一些戏曲史专著中的文献史料的引述与考证。一般读者读读这本书,依然可以得到有关中国戏曲历史系统的知识。 本书虽说也属戏曲史的专业著作,但我们编著这本小册子的目的,实在是想普及中国戏曲的历史知识,让更多的人们了解它的过去,关于它的现状,热爱并发展观曲艺术。
本书是国内一部从展演性(performative)视角,系统论述1945年以来西方先锋剧场艺术创作新潮流的学术著作。长期以来,我国的戏剧研究只专注于戏剧文学,视角的陈旧、眼界的狭窄造成了学术水平的滞后,和世界剧场艺术学界完全无法接轨。实际上在“二战”以后,西方剧场艺术创作基础已逐渐从“戏剧性”转向了“展演性”和“身体性”。菲舍-里希特(《展演性美学》)、汉斯-蒂斯?雷曼(《后戏剧剧场》)等世界出色的剧场艺术学家对此现象都用不同的关键术语进行了理论概括。学术界以新的视角,注意到了当今的剧场艺术和西方传统民间戏剧的联系。
本书所选名剧均为京、昆剧和其他地方剧种之珍品,流传多年,建国后仍演于舞台。且为名伶所演。赏析所述为主演如何从生活和人物出发施展唱念做打的技艺,文中既有作者的研究心得,又有演员自述的表演经验。
艺术的进步来源于求新与求异,它被我们称为“创意”。在本书中,19位当代杰出艺术家与插画家以访谈的形式分享了他们独特的绘画理念与创作方法,谈吐间展现出十分可贵的艺术敏锐度与批判性思维,这对于打破既有观念的桎梏、探索绘画的表达自由具有极大的意义。 同时,他们还真诚地为学画者提供了7个方法、材料、步骤俱全的创作计划,其中新颖的理念与主题都令人着迷。通过对这些新锐艺术思维的洞察与模仿,你将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触摸世界,从而能创作出脱颖而出的佳作。对于设计专业的学生和从业者,还有当代艺术的爱好者,本书都是一部不可错过的创意宝典。
这部史材收纳了从光绪八年(1882)到民国二十一年(1932)整整五十年间北京的数百张戏单,涵括普庆班、四喜班、同春班、永庆班等数十个名班,以及谭鑫培、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马连良等众多京剧名角。透过戏单中蕴含着的各种演剧史料,我们可以看到戏班演出场地与剧目的关系,剧目次序与伶人的对应关系,剧目的差异与不同观众的审美取向及民俗含义、剧目的五十年变迁轨迹等内容。同时,在戏单中还能看到伶人的谱系流变,可以说,这些史料对近代戏曲研究意义非常重大。
《式古堂书画汇考》为书画着录之作,分书、画二编,各三十卷。本书乃汇辑前人书画录(如汪珂玉《珊瑚网》、张丑《清河书画舫》等)与本人亲所见闻者而成,上溯魏晋,下迄元明,视古来书画着录之作,收录最为详博。全书体例,先纲後目,先总後分,先本文而後题跋,先本卷题跋而後引据他书,条理秩然,徵引特详。兼记作品尺寸、质地、递藏,叙述作品内容,有宋元明人集中所未收者,赖此独存。间作评论,具有可观。
本书系对厉鹗《南宋院画录》一书所作校注,并尽可能收入南宋名家图版,为了解、研究南宋院画提供借鉴。《南宋院画录》八卷,首总述一卷。次自李唐以下凡九十八人,每人详其事迹,而以诸书所藏真迹题咏之类附于其下,叙次颇为赅赡。
《集成曲谱》是王季烈、刘富梁考订。192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分金、声、玉、振4集,共32册。词、谱、宾白包罗比较完备,共收入88部传奇里的416出折子戏,是从当时流行的戏曲中选辑的。 《集成曲谱》是一部戏曲唱本工尺谱选集,所收录的戏剧曲目是经过精心挑选的精品,所订工尺谱力求古今雅俗皆宜,因而,该书在考订和修正词曲上很有独到之处。 其中《集成曲谱金集》共八卷,入选的折子,词、谱都经过仔细考订,既便于演出,又不失格律,对容易读错的字,都用眉批注明合乎曲韵的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