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全面介绍京剧产生、发展、成熟及现状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型专业百科全书,全书主要设立十大分支,即京剧史、京剧文学、京剧音乐、京剧表演、京剧舞台美术、京剧导演、京剧演出团体、京剧演出剧场、京剧教育、京剧研究。每一分支下又各分设若干门类,如“京剧表演”下分脚色行当、唱念做打、演员等,每一门类下再细分。共计240万字,约4000幅图片资料。此外,还有京剧绘画、京剧彩塑、京剧电影、京剧邮票、京剧唱片、京剧电视等多种与京剧密切相关的艺术形式介绍,具有广泛的知识性。为便于学术研究和读者阅读、检索,本书设置有分类目录、笔画目录、图片索引、内容主题索引等。本书分上下两卷,76.75个印张,精装,四色,铜版纸印刷,装帧设计同样体现文化感和艺术感。
《中国京剧图史》是一部以文字论述构建历史框架,以大量珍贵图片特别是京剧剧照填充骨肉的反映中国京剧发展史的大型精装彩色画册。全书文字部分约116千字,收入京剧大家、著名演员等的剧照及其他京剧历史图片近2000幅,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现了被誉为“国粹”的京剧艺术海容百川、吐故纳新的发展史和气度雍容、风华绝代的艺术风采,可谓盛世典籍,为光辉灿烂的京剧艺术立一历史存照。
本书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突出京剧的历史形成、发展的主干,结合社会文化背景做了系统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念。是一本较为简约而系统研究中国京剧的发展历程的图书。全书使用约300余张珍贵的图片,增加了海派京剧等内容,充实和补充了四卷本《中国京剧史》。
本书通过四个核心章节,以图例为主,配合文字说明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解析、记录了《白蛇传》整出剧目中舞台规制的每个细节,四个章节独立成体并各有侧重:章剧目介绍,介绍该剧相关的背景知识及剧目信息。第二章人物穿扮,通过分解图详细地解析了每个场次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扮相,并对主要人物的服、化、道、盔进行了全面展示。第三章出箱,将幕后戏曲舞台规制人员的演出前准备工作做了详细概括,并对这些工作进行编目、列表,舞台规制工作者在演出准备时,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各个部门的工作内容。第四章砌末检场,是以剧目进展的时间顺序为主线,按场次顺序介绍了每场演出中各个舞台规制部门应注意的准备工作信息,并配以舞台剧照及演出剧本,为演员、导演和舞台工作人员在各个场次的协调配合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也为喜爱中国传统京剧
本图谱收入清代(1644—1911)以来205种京剧传统戏衣的实物图样,囊括了传统京剧演出的全部服装。本书的戏衣实物皆为作者的私人收藏。 本书收入了中国京剧演出史上出现过的戏衣实物,包括官服、铠甲、常服、衣褂等,也粗略阐述了京剧传统戏曲服装演变的脉络。但本书并不是一部中国戏曲服饰史的专著,而是力图找出在戏曲服装演变大系中的一种特殊研究实践与方法,即从实物搜集出发,印证文献而告终,犹如考古学中的田野发掘。本书也旨在用这种方式补白于中国戏曲形态学研究中的一些空缺,并再次唤起大家对这份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视。
该稿作者经过多年实践经验,反复修正整理出35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京胡曲牌,也有首次挖掘、重新组合的新曲牌,并赋予讲解文字介绍入选曲牌的特点及舞台应用时的入、转、收知识和注意事项。后附两张35个曲牌的演奏CD光盘,为京胡器乐曲演奏初学者及工作者提供了工具书。
“走进京剧”丛书(共4册)是专为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及对京剧艺术感兴趣的青少年读者精心打造的融京剧知识、名剧故事、京剧欣赏于一炉的系列丛书,文图并茂,美不胜收。 刘连群编著的《京剧欣赏》以“来,一起看大戏”作为“导游”文章入“戏”,引领小读者从剧场到后台,从后台到前台,边走边看,穿插介绍每个演出环节的常识和典故。可让小读者了解京剧演出的基本环节,欣赏到传统戏、新编古代故事戏、现代戏中的经典代表名剧,从而完成一次浏览京剧大千世界的美妙历程。
《中国戏曲研究资源信息丛书:公开发表的京剧剧本提要(1949-2010)》是中国戏曲学院“中国京剧教学与研究数字资源中心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收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省级以上刊物刊载的京剧剧本及部分京剧剧本单行本,共计620多个。这是一次尽量求全的京剧剧本库建设项目,力求尽可能全面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六十年时间跨度里,京剧剧本创作的完整面貌。《中国戏曲研究资源信息丛书:公开发表的京剧剧本提要(1949-2010)》收录的剧本规格、体裁、样式涵盖广泛,既有大型剧本,也收录了中、小型作品,内容涉及传统戏整理、新编历史剧、现代戏、儿童剧等,较为系统地表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京剧剧本创作的整体成果以及不同阶段的京剧创作导向与艺术追求。这些剧本中,不少是根据传统剧本加以整理改编,与传统戏相近而细微处调整,因而也有相似
本书选编京剧流派的剧目,按剧目分册出版,内容包括剧本、唱腔谱(其中有的附有琴谱)、舞台调度、锣鼓经等,可作为学习、排演京剧的台本,实用性强,并具有资料价值。它出版以来深入京剧爱好者的欢迎,有的还被戏曲院校作为京剧之用。但这套书大部都已售缺,时有读者来信要求重版。为弘扬我国民族文化,光京剧艺术,满足读者需要和便于保存,本社在《京剧曲谱》原有基础上,略作修订,重编为《京剧曲谱集成》,每集拟选几个剧目分集出版;此外,还将编未刊剧目,陆续付印。
京剧唢呐曲牌是京剧音乐的组成部分,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主要来源于昆曲,部分来源于地方戏和民间音乐,不断完善,传承至今,不可或缺。京剧唢呐曲牌分为混牌子和清牌子两种,作用是配合表演,渲染气氛,对于京剧舞台效果的提升功不可没。本书系京剧唢呐曲牌选编,共收录京剧唢呐曲牌85种,另附高音唢呐曲牌11种,并有曲牌整理说明,附录京剧唢呐伴奏传统剧目及现代剧目唱段,整理较为完备,实用性较强。作者以20世纪50年代中国戏曲学校音乐科《唢呐》为参照,参阅《集成曲谱》、《遏云阁曲谱》等经典昆曲曲谱文献,并结合自己30余年的实践经验完成了该书的编选。在具体安排上,每种唢呐曲牌皆详列曲谱,介绍来源、背景、特点,举例说明使用场合、使用方法,学术性和实用性兼具,具备工具书性质。专门的京剧唢呐曲牌类图书市场上较为少见
该稿作者经过多年实践经验,反复修正整理出35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京胡曲牌,也有挖掘、重新组合的新曲牌,并赋予讲解文字介绍入选曲牌的特点及舞台应用时的入、转、收知识和注意事项。后两张35个曲牌的演奏,为京胡器乐曲演奏初学者及工作者提供了工具书。
《中国戏曲艺术大系》旨在将中国戏曲丰厚的资源加以全面地开发、整合、包装、营销,使其规模化、系统化、产业化。在融文献性、学术性、典藏性于一体的宏观编辑理念的观照下,力争使这套丛书既能成为展现中国戏曲艺术魅力的窗口,彰显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的平台,又能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出版品牌。曹其敏、李鸣春编著的《民国文人的京剧记忆》整理、出版民国文人的回忆录,记述了他们对京剧的艺术感悟和戏文掌故,成为民国京剧发展的一段鲜活的历史记录。
清代京剧史料,并非仅仅是清代产生的京剧史料,也包括民国时期甚至更晚出现的,但记载着清代京剧发展历史信息的史料。对清代京剧史料进行盘点,可以厘清清代京剧史料存佚、整理出版的基本面貌,以便于研究者按图索骥,更为便捷地搜索查找和利用史料进行研究。《清代京剧史料学》属于史料学基础理论在清代京剧史料领域的运用。《清代京剧史料学》的出版对于清代京剧史料学的研究者有的借鉴意义。
《京剧造型艺术研究》由绪论;京剧造型艺术的渊源;京剧造型艺术的形成和发展三部分组成,主要包括:历代“歌舞”;各地“百戏”;歌舞戏;说唱艺术;杂剧;明清传奇;徽汉合流;角色与行当的承传;京剧角色的特点;京剧行当的特点;装扮的传承等。
京剧是一个完整的“综合性艺术”其中包括舞台工作。舞台美术到底包括哪些项目,具体的工作内容是什么,在戏曲创作和演出中到底起到怎样的作用,多少年来很少被人给予足够的重视与研究,这很不公平。传统的京剧舞台美术,过去也叫舞台队,根据其内容又有各自的名称,如:大衣箱,二衣箱,三衣箱,旗包箱,梳头桌,彩匣子,检场,水锅等。总之,这是一支组织合理、分工严密、训练有素、技术性很强的演出服务集体。这个行当要求每个工作人员既要熟谙剧情,与演员的配合要达到十分默契,又要头脑反映迅速,心灵手巧,能够根据剧情需要,自己来制作相关的盔帽、切末、刀枪把子等。他们的一整套工作程序不是空想象出来的,它是经过数百年来,历代艺人在工作实践中总结出来并行之有效的经验。舞台工作队的工作始终围绕着演出、演员进行的。他
20世纪初期,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一批京剧人开始将京剧推送到不同国家的舞台上,翻译成为京剧走向别国舞台所面临的首要问题。5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文化同其他国家交流日益频繁,中国戏曲“走出去”的机会也变得越来越多。在戏曲各种对外推广的工作中,除了要考虑剧目类型、展示形式、宣传渠道等要素外,翻译也成为重要的内容。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戏曲学院策划了本套图书,即“中英文对照京剧术语系列”,意在加强传播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