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的足迹--读剧札记》是我国*名戏剧 作家和文学评论家胡可的读剧札记,作者从抗日战争 时期开始即在延安和根据地从事戏剧创作和戏剧作品 的评论工作,从1940年一直持续到1966年 文革 开 始。很多作品被改编为同名电影,受到广大观众和戏 剧界同仁的好评。改革开放后,作者曾任解放军总政 治部文化部副部长、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和中国戏剧 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多年以来始终笔耕不辍。本书稿 从其戏剧评论中精选出几十篇读剧杂记,读者从中可 以领会到老一辈戏剧家深厚的戏剧理论造诣。
本书是关于研究“中国戏剧史”的专著,书中具体包括了:上海时事京戏与时装新戏、中国早期话剧正式登场、上海通鉴学校及春阳社、现代话剧观念在实践中确立、张彭春及其导演艺术、20世纪20年代的作家作品、剧场艺术等内容。 这部教材《中国话剧艺术舞台演出史纲》倒正是让人期盼一读的书。 其一,凡是写“演出史”的人大都把戏剧演出当成戏剧的完整成果,而写“戏剧文学史”的作者常常有意无意地把完整的脚本当成了戏剧的完整成果,这种看法当然不那么准确。 其二,本书确实涉及了话剧演出内部诸多门类,甚至包括了对话剧教育的阐述,话剧理论概貌的介绍,知识的信息量比较大,当然给学生阅读就更好。 其三,编排体例十分有趣多彩。每章后面附有“阅读参考”,在这里可以看到许多我们平常看不到的剧本和论文片段,还附有
梁淑安编著的《话剧史话》讲述了: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急遮的变化,中国文学进入了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型期,戏剧也不例外。清王朝长久闭锁的国门被列强以武力强行打开以后,东西方的交往日益频繁。当“泰西新声共太平洋澎湃而来”的时候,中国的传统戏剧舞台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强烈冲击。从此一种新式的、能够更好地表现现代民众生活的戏剧形式出现在了中国的戏剧舞台上,并逐渐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话剧史话》不仅展现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辉煌,展现了先民的智慧与创造精神,而且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与抗争精神。
话剧在抗战时期的繁荣,在中国话剧发展史上是空前的。抗战需要话剧,话剧也在抗战中得到了发展,并逐步走向了成熟。《上海抗战时期的话剧》由邵迎建所著,抗战戏剧的创作与发展道路仍对今后的戏剧创作具有着一种启示与借鉴作用。
本书按体裁分类,5卷:诗歌卷,话剧卷,短篇小说卷,中篇小说卷,散文卷。该书为话剧卷。内容包括:崔德志的报春花、高行建的野人、李龙云的小井胡同等内容
本书内容包括:人生的对象化——话剧发展的历史沿革、亦幻亦真 美奂美轮——话剧艺术的欣赏、才智入戏——话剧的导演与表演等。
本书主要从中国话剧史的角度重点考察20世纪中国话剧界名家名作,既分析重要作家作品的艺术风格,又勾勒中国话剧的发展轮廓,对研究中国话剧理论与创作,探索中国话剧的发展源流,以及高等院校有关专业的教学具有较大参考价值。
本书分为四章。而根据特定阶段话剧文学的具体发展状况,每章又分为五节。五节中,至少会用一节的篇幅对该阶段的历史语境、理论论争、话剧活动作以概述,其余几节则致力于以潮流、现象为分类依据的剧作家的评介与话剧文本的分析。由此,本书力图以作品为中心,兼顾文艺政策的影响、戏剧观念的变革以及话剧活动的状况,对当代话剧文学的发展历史做出较为全面的描述。 需要指出的是,在每个发展阶段,因时代和政治等方面的原因,当代话剧文学创造过辉煌,也遭受过厄运,既产生了诸多传世佳作,也留下了值得借鉴的经验与教训。它的所有成绩,必将成为日后话剧发展的艺术资源,而它所面临过的困境,想必也能够为创作者们避免重蹈覆辙提供精神的、艺术的标示。
本书系对内蒙古40年间(1976-2016),本土原创话剧创作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困境,以及创作的出路,所进行的研究。本书同时对内蒙古60年话剧年鉴,进行了资料收集与整理,因此具有比较重要的参考价值。本书是*本对内蒙古新时期以来的本土话剧创作情况进行总结的专著,并附有创作年鉴,因此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